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护士也是战士 肩负起姓“军”为战的神圣使命

2019年02月20日08:43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野战条件下发现伤员晕倒时,首先要观察周围情况是否隐蔽安全,要判明伤员意识、大动脉等情况,将伤员仰卧放在坚实的地面或硬卧板上,再实施心肺复苏紧急抢救……”每天下午,身着迷彩服的邓丽总是用铿锵有力的话语,开启独属于她的“战救教员”时间。

  邓丽是无锡联勤保障中心第910医院的一名文职人员,8年勤学苦练卫勤技能,从一名只会打针输液的护士,成长为卫勤战救技能的行家里手。

  或许是受当军医哥哥的影响,邓丽在高考填志愿时,把学医作为第一选择。2010年7月,邓丽从武汉轻工大学护理系毕业,当在网上看到军队医院招聘信息后,她不顾家人的劝阻,一个人从老家湖北赶到了福建。面对整齐划一的营院和随处可见的军装,邓丽为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感到自豪。经过政审、面试和考核,邓丽如愿成为其中一员。

  “不仅要让患者眼里有光,还要让患者心里亮堂。”成为眼科护士后,邓丽把“让患者满意而归”作为护理信条,赢得患者信赖。一次,战士小张训练中不慎伤到眼睛,进行住院治疗。因手术后需要遮住眼睛,小张出现了焦躁的情绪。邓丽除了精心护理,还陪小张聊天,并将自己的音乐播放器借给小张。小张感动不已,出院后专门给邓丽寄来感谢信。

  2013年10月,得知军队招聘文职人员的消息后,立志在军队医院干事创业的邓丽,激动得几乎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就报了名。为能实现自己的军旅梦,邓丽像铆足了劲的发条,加班加点复习备考。当时她初为人母,孩子刚满10个月,只能白天护理病人,下班后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复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3个多月的高强度备战中,她平均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邓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文职人员考试。喜讯传来,她忍不住热泪盈眶。

  上岗就是上阵,护士也是战士。成为军队文职人员后,为了全面提升军事基础和战救技能,邓丽主动要求到陆军步兵学院和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进行封闭式岗前集训。面对严要求的军事动作、超负荷的体能训练、高标准的卫勤技能,邓丽常常练得浑身淤青,特别是练习带伤员匍匐前进时,常常累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每每身疲力尽的时候,但她仍咬着牙坚持。经过半年的集训,邓丽如同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完成三角巾胸部包扎,从1分2秒到18秒;心肺复苏成功率由79%到100%,从2分20秒到1分53秒……虽然人瘦了黑了,但邓丽像换了个人似的,负责集训的领导称赞她说:“真像一个上过战场的女战士。”

  岗前集训,让邓丽明白了战场救护和病房治疗的不同,更让她懂得了肩负的责任。回到医院后,邓丽主动请求加入野战医疗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火热的卫勤训练中,以此提高实战化卫勤战救能力。

  2015年,医院赴重庆执行跨区轮训任务,邓丽真切感受到什么是使命和担当。为圆满完成任务,在微弱的灯光下,在摇晃的车厢里,邓丽夜以继日练习各种战地救护技能。在高温酷热的歌乐山下,邓丽是为数不多参加按图搜救考核的女队员。负重10余公斤装备,行程20余公里,成功搜救5名“伤员”,邓丽赢得了考核组的称赞。

  要想战时救得下,就要平时过得硬。去年,“国际军事比赛-2018”“海上登陆”比赛举行,综合素质过硬的邓丽通过层层考核,全程参与赛事的医疗保障。比赛中,一名来自苏丹的士兵不慎手指受伤,还出现了中暑等症状。经过清洗、消毒、包扎、降温后,医务人员要为苏丹士兵进行输液治疗。由于语言沟通不畅,心有顾虑的苏丹士兵嘴里反复说着“NO”。邓丽微笑着走到苏丹士兵身旁,轻声用英语进行交流。随后,苏丹士兵主动请邓丽为他打针输液。这名士兵肌肤黝黑,手背上很难看到血管,邓丽在他的手背上摸了几下,一针下去,看到回血后,苏丹士兵对着邓丽竖起了大拇指。

  “风里雨里,我在卫勤训练基地等着你。”这是邓丽如今担负战救训练教学任务的真实写照。技术过硬的她,为实现“人人能战救,个个懂卫勤”的目标,承担了医院“六大战救技术”教员的任务。截至目前,经她培训过的护士已有230余名成为医院急症、重症、外科等护理岗位的骨干力量。(巴涛 翁璇)

(责编:芈金、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