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家国与边关,镜头背后的故事

2019年04月02日08:49 | 来源:中国国防报
小字号

近日,一部以边防军人为主角的短片《家国与边关》连续在全国各大影院影前播放,在电视黄金时段同步播出。国防部新闻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都为之打CALL,“我期待大家更多地关注国防、更多地关注这些卫国戍边的‘真心英雄’。”没有华丽炫技的特效,一个个真实而简单的镜头,打动了无数观众。45秒的时长中,河尾滩、神仙湾和天文点3个边防连队相继亮相,他们都是新疆和田军分区某边防团所属一线防区,分布在喀喇昆仑高原腹地。这里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不及平地的45%,紫外线强度高于平地的50%,守卫在这里的官兵正是中国边防军人的缩影。镜头闪回的一幕幕,折射出他们守防的艰险、奉献的厚重、理想的高远。本期视点走进喀喇昆仑高原腹地,聚焦新时代官兵的戍边生活——

人人都有“历险记”,个个有本“生死录”

自从被家人朋友发现自己所在连队出现在《家国与边关》短片中,姚强接到的“慰问电话”就没断过。“他们也都是心疼我,问我苦吗?”姚强笑着说,“经历过更多的人,都没说自己苦,我苦啥?”

就拿某营营长侯法营来说,风雪加身已是家常便饭。去年冬天,侯法营带队在河尾滩巡逻时遇见一条刚形成的近15米宽的冰河。巡逻路不能掉头,也没有第二条路可选。侯法营二话没说拿出绳索,一头系在腰上,另一头交给战友,自己打头阵走上冰河。回忆起站在冰河上的感觉,他仿佛至今都能感触到冰层下的河水在流动。在他开路之后,队员们依序顺利过河,完成巡逻任务。

视频中有一段,是天文点边防连官兵巡逻的画面。谈起那次巡逻,原连长李改平回忆说:“当时遇上了暴风雪,风力达到6-7级,眼睛都睁不开,我只好在前面凭着记忆探路。”一阵狂风刮来,列兵田成挚一头栽倒在地、脚严重扭伤,大雪茫茫,不能留他一个人在那,紧急治疗后,官兵轮换搀扶田成挚完成巡逻任务。

“风雪中的探路、不知深浅的冰湖,巡逻路上这么多的风险,要是真有人受伤生病怎么办?”笔者不由得捏了把汗,毕竟,在高原环境下,肺水肿、脑水肿等疾病,都可能威胁生命安全。

面对紧张的笔者,官兵却一派轻松的样子,“不怕,我们有姚军医。”姚绍峰,2002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成绩优秀的他听说边防缺医生后,毅然放弃更好的机会来到这里,一干就是17年。2016年1月,新兵下连到神仙湾哨卡当天,为照顾6名高原反应比较严重的新战友,姚邵峰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上,5人好转,但王永柱却嘴唇发紫、精神萎靡。“不好!肺水肿。”姚邵峰快速进行紧急处置,一边向上级请示汇报,一边将病号转送至海拔较低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一路上他的手紧紧捏住王永柱的手腕、监控脉搏,“那种焦虑就像等自己的孩子出生时一样。”黄昏,终于顺利将病号送进高压氧舱,得到了及时治疗。

在边防,人人都有“历险记”,个个有本“生死录”。大学生士兵张庆全是天文点边防连前哨排的司炉工,被官兵戏称“暖男”。刚下连时,正赶上急缺司炉工,他便主动领了任务。由于哨卡全年气温在0℃以下,暖气一年四季不停歇,张庆全每天24小时都在工作状态,一个晚上得起来3次,每天还要检查锅炉、清理煤灰、拉七八百斤煤炭,这一干便是5年。如果遇到突发情况,还要跟锅炉“搏斗”。去年7月16日凌晨3时,大厅暖气片发生爆裂。张庆全顾不上滚烫的热水,开始做清理。在铲煤时,一块烧红了的煤飞溅到他手上,瞬间脱下一层皮。他顾不上停歇,更换新的管道接头、重新注水、点燃锅炉,排除故障时天已经亮了。面对被烫伤、又经过锈水浸泡得发白的伤口,他却平静地说:“暖气没事儿就行。”

设施装备“鸟枪换炮”,身在边关一样“潮”

“边防是苦了些,但发展和进步也是看得见的,传说中的通讯靠吼、警戒靠狗、取暖靠抖早就都成为过去了。”说起吃苦,该团政治工作处主任鲁梁有不一样的看法。近年来,随着新时期训练、巡逻任务向精准化、高效化迈进,国防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数字信号发射装置相继在一线哨卡建成并投入使用,尽可能满足部队部分信息化装备的数据传输需要。以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新为代表,科技在“生命禁区”为官兵守防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坐着时速50㎞/h的轮式工程机械,驰骋在宽阔的国道上,笨重的‘大家伙’都像长了翅膀!”刚执行完任务回来的某营营长魏广对新型工程机械赞不绝口,他同笔者回忆起十多年前的场景。2002年,他作为第一批进入天文点哨卡5390前哨排的先遣队成员,全靠工兵一锹一锹铲平路,中间还要面对缺氧、洪水、冻伤各种高原威胁。“如今,新配备的各种类型的机械非常给力!”据魏广介绍,新型的工程机械最高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60㎞/h的速度,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生产。除了用于架设其它设施设备外,机械上还专门配置制氧机,供机械操作手吸氧;配置燃油加热装置,告别了天气寒冷发动机难启动的困境。从三十里营房到达哨卡从曾经的4天时间,到如今只要几个小时。演训场、施工场、巡逻保障、边防救援都离不开这个“急先锋”。

与笨重的工程机械相比,全地形巡逻车却是“大块头有大智慧”。前不久,笔者跟随官兵一道巡逻,坐上被称为“雪域之舟”的全地形巡逻车咆哮驶出,径直奔向一望无垠的雪海。“雪海上没有路,我们走过就成了路。”连长刘小赣自豪地介绍,在这2尺多厚的大雪下面,有雪窝、冰湖,尤其是季节变换、冰雪消融的时节,皑皑白雪下更是危机四伏。但自从2014年装备了全地形车,执行巡逻任务可是发生了质的飞越,对付这些就是小菜一碟了。

与地面上的铁流相比,空中的无人机似乎更显科技智慧。神仙湾边防连指导员李士福介绍说,“30倍变焦镜头,地上掉一个鸡蛋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平时去不了的深沟、河谷或是断崖,也都了如指掌。”高清成像、交流喊话、物资投送、红外夜视……无人机的使用,有效消除了日常监管的盲区和死角,弥补了老旧设备的不足,达到更加精准、高效管边控边的目的。去年冬天,驻地政府办公室打来求助电话,牧民的数百只牦牛闯入边境管理区,请求帮助寻找。凭借着无人机实时传输回来的视频,发现了牦牛的影子,找回了上百头牦牛,有效避免了牲畜越界,挽回了群众经济损失。

改革开放40年,说起科技给边防带来的新变化,官兵如数家珍:

1998年,卫星电视系统落户雪山哨卡;

2000年,无土栽培的蔬菜大棚建设完成;

2014年,新型保温哨楼拔地而起;

2016年,高原富氧训练室建成并投入使用……

“高科技进入边防哨所,边防日新月异,执勤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管边能力大大提高,这是祖国和军队强大的表现!”边防老兵胡传国激动地说。

离家千里心不孤单,爱的雪球越滚越大

“眼眶,总噙着家人最牵挂的嘱托,心坎,总是堆满祖国人民的关切,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边防守好。”天文点边防连四级军士长韩卫星说。

谭燕子是天文点边防连指导员燕桂宾之妻,结婚6年来,始终心系全连官兵的健康。听说有位班长腰椎不好,谭燕子为他寄了3次护腰。第一次寄丢,第二次寄的效果不明显,最后她跑了好几家药店,才买了一副皮质的护腰寄了过去。军嫂们无不懂得,很多东西在身处闹市的人看来不起眼,可是对于远在边关的官兵来说,分量绝对不一般:一套学习资料、一支口琴、一副眼镜……她们尽自己所能,让官兵工作生活更方便些。

“忠诚耕耘,收获温馨。”谈起家庭来,大家脸上总是堆满了幸福的笑容。一次,该团组织的军地双拥活动中,连队上士赵国吉担负驻地课外辅导员,没想到一位女老师一眼就瞧上了他。“你现在有女朋友吗?我做你的女朋友怎么样?”她热情似火、眼含真诚。赵国吉憋得满脸通红,“我、我在高原上守防,不、不适合谈女朋友……”这是实话,也正是这份实在,打动了姑娘的心,一句“我等你”,4年之后终成眷属,她说:“这样的男人我无论如何都放不下。”

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让官兵温暖,社会的关怀更令他们备受鼓舞。多年来,该团组织山上山下换防,驻地百姓自发组织迎送,人山人海令人感动。去年10月8日,河尾滩边防连上士范小军带着巡逻路上捡到的“石头旗”受邀到北京参加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与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国旗护卫中队共同举办的“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主题活动,全社会再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喀喇昆仑。“守防为了千家万户,同时也是千家万户在守防。”对此,军分区政委张国语气坚定,“喀喇昆仑卫士扎根雪域高原,默默奉献,他们受到这样的待遇当之无愧!”

2019年1月初的一则军事报道里,几位中年人忙于奔波在北京的一家家户外用品商店,精挑细选着专业的登山护具,他们口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字——河尾滩。春节将至,一个包裹成了全国人民关心的焦点。这些中年人是30多年前毕业于北大、清华的校友,他们看到前不久播出的一段河尾滩边防连歌唱《我和我的祖国》的视频,被深深打动,他们在朋友圈发起了一项倡议,要赶在春节到来之前,为河尾滩边防连的战士们寄去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一箱包裹,将全军最高的哨卡与全国最高学府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正如他们所说,它幻化成一个雪球,在官兵与祖国人民之间的相互感动里,越滚越大,热度也越来越高……

“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关心,我们都深藏心底。”官兵回忆起前不久发生的一幕幕,如数家珍:南京市小学教师吕巧玲在看到官兵事迹后,鼓励学生给连队官兵写信,学习高原军人爱国奉献的精神;上海市民李明霞得知哨卡战士嘴唇干裂难以愈合,特意买了唇膏等护肤品寄到哨卡;江苏省“最美军嫂”陈妍,为河尾滩哨卡寄去水杯、围脖、巧克力……

点点滴滴汇聚成海,这些都是边防战士们卫国戍边的源泉和动力。再次回放短片,喀喇昆仑高原守防官兵的铮铮誓言犹如惊雷: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我就是流动的界碑!(胡晨刚 赵金石 通讯员 牛德龙)

(责编:李方园(实习生)、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