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为啥杨帅眼里很多“小事”都是“大事”?

2019年05月16日08:26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训练间隙,杨帅通过组织开展“小比武”“小游戏”等活动,密切官兵关系,畅通交流和沟通的渠道。胡庚 摄

  事情的发生并非无缘无故,而是由许多小事累积的

“指导员、指导员,快起来!李野不见了……”凌晨2点,杨帅“嗖”地一下从床上跃起。

“不可能!李野一直任劳任怨、老实听话……这样的同志怎么会私自离队?”原本还有些迷糊的杨帅瞬间清醒了,他似乎意识到李野最近确实有些异样,“班以上骨干集合,找!”

可3个小时过去了,仍不见李野的踪影。早上6点30分全连集合,李野突然出现。

原来,李野确实想私自离队,他觉得最近自己被压得快喘不过气了。然而,没走多远,他又想到这样走了太对不起像哥哥一样照顾自己的班长,才折了回来。一个人躺在部队靶场后面的小山坡上,乘着凉风,看着远方的星星,似乎是在独自疗伤、慰藉。

李野归队了,按说这一风波该平息了。可杨帅陷入了沉思:“李野为啥要私自离队?为啥觉得压抑?为啥要看星星?而自己作为连队指导员为啥会吃了一惊?”

“全连公认的‘老实人’出了问题,绝不仅仅是‘管理有疏漏、教育不到位’的表层原因。事情的发生并非无缘无故,而是由许多小事累积的。”杨帅决定在连队开展一场“思想除锈”活动。

从看得见的问题切入,向看不见的思想叩问。杨帅在全连干部骨干面前立起3个“问号”:

除“浅尝辄止”之锈,对战士内心了解多少,是不是把自己当成单纯的管理者,对战士心理、情感、思想情况到底了解关心够不够?

除“麻痹大意”之锈,对安全隐患了解多少,是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躺在平安无事的功劳簿上,让眼前的“风平浪静”遮住了双眼?

除“懒散务虚”之锈,对连队情况了解多少,是不是坐在宿舍里想当然而不到战士中间摸实情、听呼声,不知战士有烦恼,只满足于听汇报?

随着反思不断深入,他们梳理出李野私自离队的15个诱因:考核压力大、班长经常批评、身边战友挖苦、班长骨干长时间没和他谈心交流等。同时,也查找出其私自离队前的20余个征兆:喜欢盯着一件东西发呆,朋友圈里满是转发的“心灵鸡汤”,开始学抽烟……就连他最喜欢的NBA赛事直播都变得“索然无味”。

“15个诱因,20余个征兆,如果干部骨干能及时发现其中之一,并及时靠上去做工作,发生的事情完全可以避免。”谈及教训,杨帅感慨,“战士们的微语言、微动作往往隐藏着最真实的感受。如果发现不及时,谁也预想不到会发生什么。”

深夜,杨帅在自己的带兵日志上写道: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小动作”,还是只言片语传达的“话外音”,其背后或多或少地隐藏着战士们的心声。

  注重细节关注小事,才能熟知你所带的兵

“整天和战士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训练在一起、娱乐在一起……但就是不知道战士在想什么。我们常被人讽刺为最熟悉的‘陌生人’。”杨帅也曾这样自嘲。

2017年,杨帅由宣传科干事改任武装侦察连指导员。上任的头一件事,就是帮助沉默寡言的列兵刘迎坤走出自我封闭,让他融入集体。

“这样的战士更需要多关注,自己要当好知心大哥。”杨帅让刘迎坤担任连队通信员,主动和他“套近乎”:三天一交流,五天一谈心,不论平时训练还是周末活动,都积极靠上去,就连饭后回连都要制造几次“偶遇”。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刘迎坤并没多大改观。

相处久了,杨帅发现,刘迎坤在参加游戏活动时和周围战友有所互动,在比武考核前常紧握双拳、来回踱步,也常在微信朋友圈里吐槽灌水……

“留心观察战士的行为表情、一举一动,就会发现他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杨帅坦言,他根据这些微小动作判断:刘迎坤的性格虽然内向,但渴望表达,希望成长进步又害怕失败。

接下来,他为刘迎坤制订了一份“放飞自我、鼓励加油”的成长计划,引导刘迎坤突破自我重塑信心。一段时间后,刘迎坤能积极和身边战友交流讨论了,也开始向班长骨干坦露心声,逐步融入了连队这个集体。

杨帅同战士们经常在一起游戏、训练、聊天,他敏锐地发现,和大伙处得很融洽,但每每触及问题,战士们都会遮遮掩掩,生怕说错什么。

为了了解情况,杨帅在全连组织了一次关于“坦露心声”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5%的战士愿意向战友分享真实想法,43%的战士只对亲密的人表达,17%的战士不愿意表达。此外还有11名战士表示,自己宁愿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流露感情和想法,也不会告诉身边战友。

“人人都有掩饰真实自我的倾向,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倾向。想要真正了解战士,仅靠日常的谈心、聊天远远不够。”杨帅觉得,这些掩饰需要带兵人的悉心观察和体贴关怀,要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入手,逐步揭开“面纱”。

吃饭看饭量、睡觉看睡相、说话看音量、训练看劲头……如今,在这些传统知兵方法的基础上,杨帅还总结出发帖看思想、回帖看感情、交友看圈子……

前不久,一条“感觉身体被掏空……”的微信朋友圈状态,引发杨帅关注。他很快确定发状态的人是连队四级军长李小东。深入调查后发现,李小东面临技能等级评定,训练压力很大,家里的生活难题也让他忧心忡忡……杨帅果断靠上去做工作,帮助他减轻心理压力……

一个简单的拥抱动作就可能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一句随意的抱怨就可能为下步工作找准方向。

当指导员3年来,杨帅总结的小经验不少:脚踝相扣可能是因为内心紧张,摸下巴可能是在作决定,频繁点头可能表示不耐烦,眼神恍惚可能是在逃避……他说,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小事,都是了解战士的大事,带兵人只有关注这些细节、小事,才能更好地懂你的兵。

老想着去说服教育,不如从小事着手真心关爱

连队一周内接连出现3例训练伤。虽说出现训练伤是因为战士训练中精力不集中、令行禁止不到位,但训练伤发生前,杨帅其实已发觉战士不太对劲。

“如今,部队实战化训练逐步深入,官兵训练压力增大,干部骨干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提高训练效益上。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习惯上大家还是一味地做思想工作,强调血性胆气。这样做可能一时有效,但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杨帅说,有的时候,这些问题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指不定有一天,因为某片雪花,雪球突然崩塌。

杨帅要求连队干部骨干,一旦发现战士情绪有波动、行为有异常,就必须预警,及时查找原因,想办法解决问题。

列兵傅成胜基础科目训练均达到优秀标准,可就是“400米障碍”成绩始终徘徊在及格边缘。眼看就要评选“精武标兵”了,班长很着急,在训练场边喋喋不休地抱怨着:“为什么不训练?一米八的大男人怕啥?血性胆气哪去了……”傅成胜在一旁埋着头,双拳紧握,一言不发。

在班长大声抱怨时,杨帅一直观察着傅成胜。每当班长问及到底怕什么的时候,傅成胜的肩膀都会不自觉地颤抖一下。

后来,杨帅带着傅成胜走出训练场,安抚道:“慢慢放松,希望你能敞开心扉,告诉我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咱俩好一起解决……”通过近一个小时的谈话,傅成胜渐渐放下了自我防御……

原来,傅成胜小时候意外从家里3楼摔下去,幸运的是掉在了草垛上没有受伤,但这也成为傅成胜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如今,每次障碍训练,一到云梯他就四肢僵硬不听使唤,脑子里全是当年摔下来的画面。看着别人都轻松过关,自己压力也很大,而班长总在一旁唠叨抱怨,他更加烦躁,也越发抵触,“再让我过障碍,我就死给你看!”

杨帅明白,这是典型的恐高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不除,这个障碍就真的过不去了。如果继续强迫,很可能出现训练事故。此后,杨帅手把手为傅成胜开起了“小灶”:他们先从1米的高度往下跳,然后逐渐增加高度。经过一周的强化训练,傅成胜终于克服心理障碍,训练成绩很快达到了优秀水平。

基层战士平时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大事,很多小事都关系着战士的切身利益,带兵人就是要俯下身子,把眼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

在杨帅任指导员的3年里,连队党支部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连队没有出现过一起事故案件。杨帅深知这份荣誉是由一项项细小工作累积而成。他说,发现并办好一个接一个的小事,是自己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自己已习惯了用干大事的态度去认真对待。因为他知道,这就是一种带兵辩证法:做好小事,就是带好兵的大事。(胡瑞智 王越)

(责编:李方园(实习生)、陈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