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别迭里:我的青春我知道

2019年05月27日08:42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仰望群“星” 谁的青春不曾迷茫?仰望别迭里好汉墙上的“英雄星”,排长刘岳琦再一次坚定了戍边信念。吕辰光 摄

爱在心里 对边防军人来说,爱是珍藏在心底的纯净情感。思念献给远方,青春献给坚守……入伍多年,这是中士李鑫恪守的人生信条。

  别迭里,一个不被常人所知道的地方。

  别迭里,一个地图上毫不起眼的“小黑点”。

  当青春走进这样一个“小黑点”的时候,青春的滋味,就只有驻守在别迭里的官兵自己知道。

  北京有北京的繁华,边关有边关的美丽

  上等兵马金龙,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别迭里边防连一名“00后”战士,他的家乡在宁夏银武。中尉排长刘岳琦,他的家在北京市西城区。

  雪花在狂风里肆意飞舞。

  站在海拔4200多米的别迭里山口,马金龙一脸好奇地问:“排长,你去过天安门吗?”

  “站在我家的阳台上,就能清晰地看见天安门。”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刘岳琦极目远眺。

  刘岳琦在18岁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首都北京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讲太熟悉,是他的“全世界”。离开了北京,他才知道祖国原来这么大!

  “现在,走在巡逻路上和走在北京的街头,我的心情是一样的。头顶着同一片蓝天,脚下的土地是祖国。”刘岳琦笑着说。

  自从刘岳琦到了别迭里边防连,他的母亲时常在地图上寻找儿子驻守的地方。别迭里这个“点”实在是太小了,距离北京实在是太远了。

  想家的时候,刘岳琦经常用手机上的地图软件,计算着连队与家的距离,好像他反复的计算,可以让3700多公里的回家路,变得更“近”。

  今年春节,刘岳琦的弟弟过生日。全家人相聚在北京某酒店包间庆祝,母亲向刘岳琦拨通了视频电话。

  “儿子,你受苦了,最近过得好吗?”视频中,刘岳琦所处的雪域高原,相较于家人所处的酒店,实在让人生怜,母亲心疼地落泪。

  那夜,刘岳琦失眠了……

  对于生活、工作在别迭里,刘岳琦昔日的同学,也有过不同的评价。

  有同学说他傻,外面的世界五彩斑斓,多浪漫、多自在。

  也有同学说他神圣,手握钢枪,傲立风雪,守卫祖国边防线。

  其实,在刘岳琦心中他早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那天,当他第一次爬上海拔4200多米的3号界碑向东望去时,答案就清晰明朗地浮现心头。

  “北京有北京的繁华,边关有边关的美丽。我会在别迭里坚守,这里的青春对我来说更有分量;虽然环境艰苦,却更具吸引力。”刘岳琦的语气坚定而从容。

  对高原反应没感觉,对连队却越来越有感觉

  中士李鑫清晰地记得,2012年3月28日,是他到达别迭里边防连的第一天。

  那时,山下早已是春花烂漫,而别迭里依旧是雪花纷飞、寒气袭人。

  一下车,高原反应严重的他走路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头疼如海浪袭来……他在心里暗暗说:“这地方不能长待,干两年就走人。”

  时光飞快,转眼间7年过去了。李鑫还没走,当初的列兵已成长为连队骨干、新兵眼中的“班长”。

  问起留在这里的原因,他一时语噎。

  沉默片刻,腼腆的他说:“待着待着就留下来了,留着留着就习惯了……”

  李鑫口中的“习惯”其实是一种挚爱——“当你对高原反应没了感觉,便对连队、驻守的地方越来越有了感觉。”

  驻守边关的7年,是别迭里边防连变化最大的7年。每次休假回来,李鑫都觉得连队更“年轻”了。宽敞明亮的第五代营房、长明电、保健氧、4G信号……连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驻守在这里的人呢?

  如今,对于未来,李鑫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

  在大山里驻守7年的他,知道自己在别迭里的日子已进入“倒计时”。他说:“走的时候我会怀念这个地方,我的琼铁列克达坂……”

  “站在琼铁列克达坂,眺望祖国壮美山河,我的心中常常会涌出这样一句话:人生如逆旅,只有努力攀登,才能欣赏到山之巍峨与壮美。” 如今,这个昔日陌生的达坂,已成为李鑫在生命中最熟悉的地方之一。

  琼铁列克达坂,令李鑫“一生难忘”。对于连队下士史元贞来说,这里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

  2016年3月,史元贞随队前往海拔4080米的琼铁列克达坂巡逻。几天前的一场风雪,让距山顶3公里处的积雪深达一米,巡逻车再难前行……

  巡逻,就必须到达点位——这是烙印在别迭里边防军人“青春手册”上的铁律。即使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寒风里、极度缺氧的状态下,这群年轻人没有一人退缩。

  史元贞和战友一起用铁锹挖雪开道,用手脚攀爬前行,到达山顶时衣服已被雪水湿透,迷彩服被冻得硬邦邦的。在达坂顶上,史元贞同战友留下一张合影。

  “祖国,这里有我们!”那天,当史元贞迎着狂风飞雪,奋力喊出这几个字,一种坚定的信念在心中升腾——“我们,就是边防线上最独特的风景线。”这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心生骄傲。

  别迭里,是许多守护在这里的老兵们的“浪漫初恋”,这里镌刻着他们的青春。对于入伍不足一年、广西贵港籍战士岑福财来说,这里是梦想的起源,更是青春淬火的熔炉。

  岑福财今年4月来到连队。4月的家乡广西,春风和煦,油菜花开,美得不像话;4月的别迭里,一片银装素裹,寒风凛凛……跨越几千公里,他的“家”与“国”,俨然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下连这天,他的母亲关切地打来电话问他:冷不冷?

  他说,不冷!房间烧着暖气,比家里还暖和。其实,温暖,还藏在他的心里——让岑福财感到温暖的,还有连队干部骨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帮助。在艰苦恶劣环境中,战友之间亲如兄弟的情谊更显珍贵。

  “连队就是家。有一天,离开‘家’的人是要想家的。”退伍的日子一天天近了,上等兵马荣坦言,离开别迭里这个“家”是他最艰难的决定。

  有一种美味,只有在乌宗图什河才能尝到

  有一些地方待久了你会厌倦,可长时间不去又会想念。

  对别迭里边防连官兵来说,乌宗图什河哨所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提起乌宗图什河哨所,下士侯文杰感慨颇深:“每次去前两天很新鲜,可待上几天,就会觉得特别枯燥乏味……”

  乌宗图什河哨所是别迭里边防连的一个季节性哨所,距离连队52公里。这段距离虽然不远,但途中需要翻越地势险峻、海拔4080米的琼铁列克达坂,以及缺氧严寒、海拔4400多米的基什卡苏达坂。

  琼铁列克达坂附近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一样“说变就变”。侯文杰清晰记得第一次去乌宗图什河哨所,琼铁列克达坂就狠狠地给了自己一个“下马威”。

  2014年,他和战友奉命前往哨所执勤,刚开始攀爬达坂时还“风和日丽”,可攀到一半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

  霎时间,豆大的雨点从天空倾泻下来。满身被打湿的巡逻分队官兵,还没来得及烤烤火,拇指大的冰雹和漫天雪花又“砸”了下来……那天,饥寒交迫的侯文杰永远记住了琼铁列克达坂的绰号——“鬼门关”。

  走一趟“鬼门关”,是连队许多老兵最深刻的记忆。在连队服役10多年的上士王彬龙,聊起征服琼铁列克达坂的艰辛直摇头——“你走一趟就知道了。”

  有些路,一定要自己走过才知道多难走。

  2011年9月,王彬龙与战友从乌宗图什河哨所回撤,翻越琼铁列克达坂时突遇暴风雪。此时,距离连队还有30多公里。他们每人带着2个馒头,将枪支、背囊等物资绑在马背上,10多名官兵齐声高唱《好汉歌》加油鼓劲,手牵着手拉着马尾巴走了近18个小时。

  回到连队后,王彬龙脚脖子肿得连鞋袜都脱不下来,还有2名战友因长时间在雪中行走,双眼受到阳光反射得了“雪盲症”……

  基什卡苏达坂,又一个令别迭里边防官兵既爱又恨的地方。侯文杰说,入伍多年,他每次前往基什卡苏达坂巡逻,那里从来都是雨雪交加,从未见过一次晴天。

  “巡逻路上的‘鬼门关’不好过,但熬过了‘风雨’便能看到‘彩虹’。”侯文杰别有一番回味地说,走过琼铁列克达坂、基什卡苏达坂,就到了乌宗图什河,河岸边野韭菜的味道,是一生难忘的味道。

  2014年7月,一场暴风雪袭来。一米多深的积雪,彻底阻断了连队通往乌宗图什河哨所的道路。整整13天,哨所的肉类、蔬菜全部耗尽,侯文杰和战友们寻遍乌宗图什河岸边的树林,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韭菜。

  时至今日,官兵巡逻到乌宗图什河,还经常采摘野韭菜忆苦思甜。这种味道,也成为一茬茬别迭里官兵“顽强坚守”的味道,更是属于边防军人“苦中带甜”的独特味道。

  基什卡苏达坂、琼铁列克达坂、乌宗图什河……一个个拗口而又难记的名字,从战士们口中说出,亲切得如同“老朋友”。

  这些名字并不响亮,但于边防军人而言,却与生命中举足轻重的岁月有关、与青春时光有关。这些名字似乎已化作他们青春河岸边一颗颗雨花石,闪闪发光。

  有些名字,永远刻在心间。有些青春,也只有自己知道。

  致敬,别迭里边防的年轻战友们!(记者 张强 通讯员 向晓东 尚高松)

(责编:李方园(实习生)、陈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