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记者抵达湖南汝城,直赴文明乡沙洲村寻访“半条被子”的故事——
山高水长 鱼水情深
眼前的沙洲村已是一座古朴祥和、生机勃勃、游人如织的红色旅游小镇。
“‘半条被子’的故事当年就发生在我家。”80多岁的朱中雄老人现在是村里红色旅游义务讲解员,他们家里有4人当过兵,12人是党员。
朱老热情地将记者领进家中老屋,向我们讲述了他母亲徐解秀的亲身经历:“红军进村当天晚上,3名女红军来我家借宿,当时家里很穷,床上只有一块烂棉絮和一件破蓑衣,女红军跟我母亲4个人,横着盖一条军被睡在这张床上。第二天下午分别时,她们要将被子留给我母亲,我母亲不忍心,推来让去,争执不下。一位女红军找来一把剪刀,将被子剪成两半,留下半条给我母亲,说红军同别的军队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了让穷苦百姓过上好生活。”
老屋厢房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朱老说:“这床是当年原物,红军离开后,这几间屋里的陈设,我母亲再没挪动过,一直保留着当时的样子。”
“红军走后,敌人扫荡村子,把全村人赶到祠堂审问,从我家搜走了那半条被子,对我母亲拳打脚踢。”朱老深情地感慨,“母亲后来常给我们讲,半条被让她吃了苦头,也让她认定了一个道理,啥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很幸运,记者在县城还寻访到另一个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战斗英雄杨甲林。
96岁高龄的杨老白发苍苍,耳有些背,但身体硬朗。他当着我们的面翻开战争年代一本泛黄的蓝布封面日记,上面每场战役的时间,他都记得十分清楚。
在延寿乡青石寨阻击战遗址,杨老指着眼前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告诉记者:1934年11月11日,国民党粤军和湘军在延寿简家桥、中洞一带,对担负后卫任务的红34师进行夹击。红军在维堆山和狮形岭展开阻击,战斗极为惨烈,从傍晚一直打到第二天早上。第二天,敌军一个团赶来增援,与红军拼死争夺俯控延寿河的这个制高点,空中还有敌机轰炸,一批批红军战士在密集的枪弹声里倒下,河水都成了红色。
红军在这里血战三天三夜,一直坚持到后勤辎重部队通过才离开。当时还是孩子的杨甲林,跟着村民一起掩埋过红军遗体。
来到青石寨对面的下杨村,杨老小时候居住过的土坯房厢房已坍塌,只有正房还在。杨老把我们带到屋后,指着20多米高的悬崖说:“一天晚上,我听到屋后有声响,跟母亲过来一看,南瓜棚下躺着几个红军伤员。原来,这7名战士打到弹尽粮绝,被敌人逼到悬崖边,他们不愿做俘虏,而是选择了跳崖,坠落到了我们家屋后。”
平复了一下情绪,杨老接着说道:“我母亲是乡农会和妇救会会员,她找来村里的草药医生杨亮华,给伤员换上当地村民的衣服。清乡队来村里挨家搜查,村民知道红军是为老百姓打仗的,死都不说出红军的藏身处。在村民保护、救治下,6名红军伤愈后离开了,另一名伤势最重的战士,直到1945年才离开。”
受到红军将士的感召,杨甲林此后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上甘岭战役等,身上至今留有多块弹片。
一路采访,一路感慨。从“留下半条被子”到“救护7名红军伤员”,这其中有什么必然联系?眼前河水淙淙流淌,正像红军和老百姓的情谊:清澈,明亮。(记者 王雁翔 通讯员 胡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