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红一连”为什么这样“红”?

人民网记者 李楠楠
2021年07月27日09:51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她从秋收起义战火硝烟中走来,毛泽东同志亲自在该连组织发展6名新党员,建立了全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开创“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被誉为“军魂发源的地方”。

和平年代,当战争的硝烟远去,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官兵忧患的意识从未消褪、备战的思想从不懈怠、练兵的行动从不停滞,时刻保持“随时能战、全时待战”的临战状态。

“素质不过硬,愧做党的人”,这是“红一连”党支部叫响的一句口号。“红一连”官兵筑牢思想“堤坝”,颗颗红心向党。党旗挥舞的方向,就是前进的方向。

“红一连”为什么这样“红”?

这里的连史馆“不一般”

大学生士兵潘韶钰入伍时训练成绩不合格,他在连史馆里找到人生目标,努力训练成为训练标兵;新排长王檀瑄入连时不适应连队工作节奏,他在学习连史中找到了方向,从此坚定信念扎实工作;对抗演习失利,党支部副书记胡贯蕾站在连史馆反思席上反思检讨,补齐短板夺回荣誉……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红一连”连史馆里到底有什么?“连史馆里有红色种子,把它融入了血脉,就能迸发无穷的力量!”他们的回答斩钉截铁。

“潘韶钰被评为本月优秀共产党员了!”去年9月,列兵获评优秀党员的事在“红一连”刮起了一阵议论风。

军士支委柯昌水告诉记者,月评优秀党员是连队传承几十年的传统,无论在营还是驻训,连队每月都会组织评选表彰,然而次数虽多,获评难度可不小。指导员郑纪文上任4个月才被评上,排长汤明达苦练6个月才获评。

和潘韶钰聊天,记者了解到,这个皮肤黝黑、活跃干练的25岁小伙子,虽然兵龄只有1年半,却也是入党3年的老党员了。但在新兵刚下连的时候,潘韶钰也遇到了训练成绩不理想、连队生活不适应等难题。他的转变源自于连史馆,“我被连队厚重的红色传统,数不尽的英雄人物深深地震撼到了,他们不断激励着我努力拼搏,奋力成为红色钢铁战士。”

走进“红一连”连史馆,浓厚的红色传统氛围扑面而来:一面面锦旗记录着连队的辉煌;“三湾改编”建立党支部、“警卫遵义会议”,昭示着铁心向党的忠诚;21名连队英模和典型画像,诠释着牺牲奉献、崇尚荣誉的价值追求。

这里的党员有“特权”

在“红一连”,官兵们把险难面前勇当先看作是党员的“特权”。

一次,驻地某工厂厂房被积雪压塌,上级命令一连迅速前往救援。官兵大雪中奋战了5个多小时,厂房物资已基本转移完毕,天也黑了下来。宿营时,连队主动让出部分保温效果好的帐篷给受灾群众,仅剩不多的帐篷如何分配?干部让战士,党员让群众,老兵让新兵。时任党支部书记王玉光喊道:“支委留下来开会,其余人进去休息,谁也不准过来听。”当晚,战士全部住进帐篷,支委挤在单兵帐篷里相互取暖度过寒夜。

那年连降暴雨,驻地县城告急,正在训练的“红一连”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迅速赶往县城执行抗洪抢险任务。时任连长楚科纬第一时间集合全连官兵部署救灾任务:“所有党员成立突击队,带上工具跟我出发。”

一声令下,“红一连”的党员们没有丝毫犹豫都站了出来。而此时,从小就在河边长大、水性好的李军也悄悄跟在了党员们的后面。他实在是想去参加抗洪任务,企图“蒙混过关”。

眼瞅着就要登车了,李军却被细心的连长一把揪了出来:“你不是党员,不能去。”“都是一连的人,为啥我不能去?”李军反问道。“抢险救灾党员优先,你不是党员,回去吧!”楚科纬来不及多解释,赶紧让人关上后挡板。李军非要参加,抓着车后挡板不松手。时间紧急,楚连长只好让李军上了车。

洪水逐渐得到控制后,老乡们送来了一盆面条。连长笑着对李军说:“让还没有入党的战士先吃,也是党员的‘特权’。”

党员带头勇当先,时刻准备冲在前。长江抗洪抢险,是党员手拉着手首先跳入洪水;中俄联合军演,是党员第一个勇敢地驾车入海;汶川抗震救灾,是党员带头舍生忘死地扒开废墟救人……多年来,一段段党员立身为旗的故事,成为“红一连”官兵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更成为“红一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制胜密码。

这里的干部“不好当”

在“红一连”,被评选为优秀党员不仅是莫大的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因为,他们的战备行动方案总是“党”味浓厚:每逢急难险重任务,当月评选的6名优秀共产党员就是应急突击队员;如果6名优秀共产党员人数不够,就组织党员突击队;每当危险来临,一连党员总是冲在前,党旗总是在任务一线高高飘扬。

今年一连开训动员,现任连长胡贯蕾在全连面前讲:下半年连队将选派人员参加国际军事比赛,谁能夺得金牌,就给谁立功入党。人员一解散,军士支委柯昌水就找到连长:“鼓舞士气是好事,但入党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也不能仅凭夺金牌这一个方面!”胡贯蕾当即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在连队晚点名时进行了公开检讨纠正。

军士向连长提意见?在这个连队可不是什么稀奇事。“红一连”党支部对党员有一项基本要求:发现问题要敢于批评、敢于纠正、敢于较真,谁当“老好人”就和谁过不去。

批评武器不丢,建设方向不偏。“红一连”党支部积极搭建运用“组织生活会”“双向讲评会”“官兵恳谈会”3个平台,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化、制度化、群众化,做到了“批评无禁区、监督无死角”。

“红一连的兵,红一连的枪,红一连的历史远又长……”每次饭前一支歌,“红一连”的歌声嘹亮,在营区久久回荡。

(责编:陈羽、邓志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