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走进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感悟信仰的力量——

“把一生交给祖国,把一切献给党”

2022年07月01日09:29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北重集团技术人员开展科技攻关。 何庚摄

敕勒川,阴山下,有一条笔直的兵工大道。历史上,胡服骑射、木兰从军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中国兵工制造业里赫赫有名的“北炮”——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以下简称北重集团),便坐落于此。

在北重集团广场,一座吴运铎雕像巍然耸立。“七一”前夕,北重集团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在雕像前重温入党誓词。

鲜艳的党旗下,一群“北重人”整齐列队,发出铿锵的誓言。此刻,共产党员、军工人这两个身份深深叠印在一起。

凝视高大伟岸的吴运铎雕像,青年党员何彬心中敬意涌动。来到北重集团第一天,他就听过吴运铎的传奇故事——

抗战时期,兵工厂生产设备简陋、经验匮乏,制造炮弹和火药的危险不亚于前线作战。在一次技术攻关中,一枚炮弹突然爆炸,吴运铎被炸成重伤,右腿致残。

伤势严重的吴运铎,在医院里昏迷了七天七夜。手术后,医生发现他的右眼深处还残留着一小块弹片无法取出。此后,吴运铎一边顽强地与伤病作斗争,一边继续开展武器试验。他和战友们自制的弹药、修复的枪炮,被一批批送往前线。

历史的天空里,总有一些灿若繁星的名字,让后人铭记。“假若有来生来世,我还要选择中国共产党,永远跟党走,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和他“把一切献给党”的人生,激励着一代代“北重人”把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紧密相连。他们为国铸剑,不改初心本色,无惧艰难险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兵器制造奇迹。

信仰的力量,如同星光引路。“把一切献给党”的崇高信仰是“北重人”的精神丰碑,会一直指引着他们去奋斗、去冲锋。

在戈壁滩上书写党员崇高信仰——

“为了祖国的需要,为了党的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夏日,内蒙古包头,北重集团兵器公园。树荫下,87岁高龄的于正心带着孙子小杰玩耍。

夏天,总能让人联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小杰经常听爷爷奶奶讲当年的故事,那些出现在小说和电影里的情节,爷爷奶奶讲述得栩栩如生——

64年前,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火炮自动控制专业的首届毕业生,于正心和爱人陈豪本可以留校任教。听闻“447厂(北重集团前身)正在建设兵工厂”的消息后,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踏上开往包头的列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于正心和陈豪的选择当时并不被家人理解:放弃北京、放弃高校、放弃稳定体面的职业,非要去那座地处荒凉戈壁的工厂?

革命理想高于天。于正心和陈豪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把一生交给祖国,把一切献给党,为了祖国的需要,为了党的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下了火车,于正心和陈豪又坐上毛驴车。前往工厂的路上,他们被风沙吹得睁不开眼,沿途见不到半点绿色。陈豪不禁感叹:“真是一个艰苦的地方!”

一进厂,于正心和陈豪就被委以重任——研制100毫米高射炮。当时,为了保卫祖国领空、提升防空能力,研制新型防空火炮刻不容缓。

一切从零开始。100毫米高射炮生产工艺极其复杂,试制工作量很大。工厂只有几间辅助厂房,生产设备也非常简陋。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于正心和陈豪坚信:“即使手工打磨,也要在戈壁滩上造出我们自己的火炮!”

“过去我们参加考试,是有标准答案供复习参考。现在一切从零开始,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学生,接受的是一场空前的大考。”于正心感慨地说,“要想拿一百分,必须加倍努力。”

1958年12月15日,于正心和陈豪的科研“大考”终于结出“硕果”——我国第一门100毫米高射炮试制成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阅兵上,32门100毫米高射炮威武列阵,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缔造了“共和国第一炮”的传奇。

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半个多世纪后,以老一辈军工人“扎根塞北荒漠造大炮”的故事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爸爸妈妈的橡树》,讲述了军工人艰苦创业的岁月故事。片中,见证爱情的“两棵橡树”感动了无数观众。

别人,看的是剧。于正心和陈豪,看的是自己的人生。

在一穷二白的创业年代,军工人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也面临着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

无数青年因为同一种信仰走到一起。如同于正心和陈豪,他们生活中是夫妻,工作中是同事,追求的是一样的理想与信念。这是他们那一代“北重人”的人生选择。

“将青春年华全都献给党,献给兵工事业。”那时候,他们的爱情与时代使命交织在一起,他们的信仰闪耀着迷人光彩。

退休后,于正心和陈豪被工厂返聘,继续发挥余热。老人说,他们有两个夙愿:一是看到工厂拥有更多自主研发的武器装备;二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如今,老人们的愿望都已实现,感觉生命特别充实。

勇于挑起为国造炮的时代重担——

共产党员是冲锋陷阵的骨干力量,是信心和骨气的代名词

“一块重达13吨的钢锭,被挤压成8米多长的厚壁无缝钢管,你认为需要多长时间?”走进北重集团垂直挤压机生产车间,高级工程师雷丙旺向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十几天或者一个月?”听到笔者的猜测,雷丙旺笑着摇了摇头,伸出3根手指——“不到30秒”。

沿着雷丙旺手指方向,一台庞大的垂直挤压机映入眼帘。只见一根红色钢管从挤压机顶端冒出,巨大的钢锭瞬间被挤压成型。

“这根钢管是建造超临界火力发电设备必不可少的材料,属于世界制造技术的尖端领域。”雷丙旺对笔者说,上世纪90年代,大型无缝钢管挤压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产品价格极其昂贵。

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是制造大型无缝钢管的关键设备。航空发动机、火力发电、核能源发电等领域核心部件都要通过它进行挤压锻造,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这一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向着科技高地发起冲锋。”为了打破国外高端材料垄断,满足黑色金属材料的挤压需求,几年前雷丙旺就提出了自主研制国产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的构想。

这是一个全新领域。雷丙旺带领团队用时2年,把相关专业知识“啃”了个透,为国产垂直挤压机制造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一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将构想变成现实的时间里,一群科研人员齐心协力向着梦想努力靠近——

技术组组长刘正伟,多次改进挤压工装模具结构,降低镍基合金管挤压力,利用包裹软包套的特殊挤压工艺,对粉末高温合金专用挤压模具和工装进行优化设计,成功挤压出高温合金棒材料。

挤压作业区区长王胜伟,独创的针对高温难变形金属的挤压润滑法和预埋式润滑法,突破了粉末高温合金挤压难题,提高了玻璃粉附着率。

垂直挤压机机组运行中突发故障,机修班班长高柄剑带领机修团队18个小时不眠不休,将4条断裂粗螺栓取出并重新安装,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一路奋斗,终见曙光。研发团队在挤压机设计、大型铸锻件制造、主油缸制造和工模具设计制造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国首台国产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功诞生。

这些年,北重集团先后与45所高校、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成1个实验室、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一大批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拥有发明专利700余件。

这组数据折射到产品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2009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阅兵,北重集团自主研发的国产装备隆隆驶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2014年8月1日,北重集团成立60周年产品推介会上,展出的特殊钢及延伸产品、矿用车及工程机械、石油机具等产品,让国内外上百家企业客户代表赞不绝口。

科技实力的不断跃升,源于“北重人”独特的科研精神,也源于“北重人”的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从雪域高原到大漠戈壁,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武器试验场,处处活跃着北重集团党员突击队的身影。对“北重人”来说,共产党员是冲锋陷阵的骨干力量,是信心和骨气的代名词。这个“第一身份”,意味着遇到困难时,需要第一个站出来,面临艰险时,需要第一个豁出去。

如今,北重集团已组建400余支党员突击队,在各种大项任务中勇挑重担,发挥重要作用。

“把一切献给党”,这是一句用一生坚守的誓言——

总师宋彦明在科研战场写下这个誓言。3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火炮发射和结构技术、自行火炮和轻型炮塔武器系统总体技术等研发工作,他负责的多个型号装备已经定型并实现批量生产。

集团首席技师戎鹏强在生产工间写下这个誓言。从业至今,戎鹏强只干了镗工一件事,这一干就是39年。他创造的超长小口径管体深孔加工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培塑“国为重、家为轻,择一事、终一生”的家国情怀——

这是四代人的至高荣誉,更是四代人的梦想接力

这一天,让“北重人”终生难忘——

2018年4月12日,南海某海域,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隆重举行。习主席登上长沙舰对海军进行检阅。长沙舰上配备的130毫米舰炮正是由北重集团制造。

那一刻,“北重人”兴奋地挥舞着双臂,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人群中,技术工程师佛雪峰激动不已。刚参加工作时,为了适应企业发展和任务需要,佛雪峰像苔藓吸取水分一样,拼命汲取知识养料。短短几年间,他成长为集团专业技术骨干。

时至今日,佛雪峰仍记得他进厂时父亲对他的叮嘱:“作为军工人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要像你曾祖父一样‘择一事、终一生’。”

佛雪峰的曾祖父佛殿义是北重集团的“拓荒者”之一,和工友们一起在荒凉戈壁上建厂房,被评为工厂首届“先进生产者”。他的爷爷佛显存连续十年被评为“工厂先进个人”。一家人,都在不同岗位上,成长为我国兵工事业的技术骨干。

这是四代人的至高荣誉,更是四代人的梦想接力。虽身处不同时代,工作在不同岗位,但他们心中“国为重、家为轻,择一事、终一生”的家国情怀从未改变。

今年是北重集团成立68周年。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恰是风华正茂;对于一个家庭而言,68年,蕴含了四代人的青春。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阅兵的场景,让佛雪峰至今难忘——

那一天,留在许多人记忆里的,是各种武器装备的精彩亮相,是天安门前一浪高过一浪的“祖国万岁”。

那一天,留在佛雪峰记忆里的,是阅兵前夕每一个值班电话响起后他回答的“一切正常”,是看到新装备威武驶过天安门广场的自豪。

“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阅兵,曾祖父那一代军工人生产的装备精彩亮相;50年后,我有幸能为国庆阅兵出一份力,感到无比自豪。”佛雪峰说。

“每一次试验完成、每一次交装部队,对于全程参与调试工作的‘北重人’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佛雪峰坦言,从最初试验时的提心吊胆到现在的底气十足,这份自信源于企业科技实力的与日俱增——产品装配效率越来越高,火炮质量水平越来越好。

从100毫米高射炮到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再到130毫米舰炮等多型武器装备相继诞生,见证了北重集团四代军工人接力奋斗,见证了企业科技实力不断进步,也见证了我军武器装备发展的一次次跃升。

在北重集团这张企业名片上,如果说这些雷霆万钧的“国之利器”是亮丽封面,那佛雪峰这样的“强军一代”就是青春封底。“中国垂直挤压机之父”雷丙旺、“金牌试射炮手”李金全、“全国最美青工”王士良等一大批大国工匠,从这里走来。他们创造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重人”强军报国的时代风采。(邢哲、刘明明、郭新燕)

(责编:陈羽、任一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