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中部战区陆军某旅卫勤训练现场感受新变化——
野战医疗队“从天而降”
训练场上,隆隆的旋翼声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
记者循声望去,只见一架涂有红十字标识的直升机,从一树之高飞速切入眼帘,转眼降落在一处空旷地带。与此同时,一辆野战救护车从树林掩蔽处疾驰而出,驶向直升机停放地。
机舱打开,几名医护人员合力将一名“重伤员”转移安置到机舱担架上。交接完毕,战机旋即腾空而起,很快消失在记者视野中。
近日,记者走进中部战区陆军某旅卫勤训练现场,野战医疗队“从天而降”的一幕令人耳目一新。该旅领导告诉记者,此次训练涵盖卫勤分队、作战分队和集团军医院、陆航部队等多方力量,旨在依托陆航直升机及其搭载的新型医疗救援平台,探索空地跨级后送、空运医疗救治等野战医疗救护的方法路子,锤炼部队远程立体化卫勤保障能力。
在此之前,该旅参加了集团军组织的军、旅、营三级卫勤机构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战场救护训练,与其他兵种部队协同配合,较好破解了信息链路堵、火线抢救难、前接后送慢等多个难题,受到上级肯定。此次训练,是对前期探索成果的巩固深化。
“随着联合保障的深入探索,各卫勤保障力量深度融合,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谈及这两场训练,一名军医告诉记者,多级联动、空地一体的立体化保障模式,解决了不少野战救护难题。
战场救治快一秒,伤员生命就多一分保障。训练现场,刚刚完成“伤员”后送的野战医疗队收到新的指令,立即搭乘直升机飞赴下一个目标地域。不久,一名多发性骨折“伤员”被抬上直升机,后送至医院抢救。
训练场上,快的不仅是转运速度。机动途中,机动救护组对“伤员”进行紧急处置,并将每名“伤员”的个人信息、伤情诊断和急救处置等情况整理汇总,完成伤员信息录入,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快速高效。
股动脉破裂、腹部爆震伤……该旅救护所分类场,医护人员利用手持识读设备,快速读取“伤员”信息,根据不同伤情、伤势制订处置方案,分别送往重症手术组、重伤救治组等不同医疗组进行紧急救治。
“以往的医疗卫勤保障模式,难以满足批量伤员救治需要。”该旅领导欣喜地说,“随着联训联保成为常态,参训官兵默契配合,各环节衔接顺畅有序,组、站、所三级实现了救治课目延伸拓展、专业救治能力增强、伤员转运数量增多、编组运用灵活多变的目标。”
走下训练场,记者与参训官兵交流,大家有一个共同感受: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部队合成化、联合化程度越来越高,联训联保走向深入,卫勤保障力量正加快融入联合作战体系,有力推动保障理念、卫勤实践的深度转型。
夜幕降临,训练结束。各方参训官兵第一时间展开复盘研讨,共查堵点难点、共研联训之道,跨军兵种动态协同、整体联动的卫勤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任天乐 记者 张科进 特约通讯员 闫麒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