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隐于山林,战时呼啸海天,北部战区海军某岸导团——
为了心中那片“海”(强军路上)

![]() |
战车机动前往预设阵地。 |
在大山里磨利剑,在车轮上练硬功,一群扎根海岛深山的水兵,爱山,也爱海。
夜色如黛,战车轰鸣,北部战区海军某岸导团紧急机动至数百公里外的发射阵地,开展跨昼夜融合演练。机动行军、抢占阵地、模拟攻击等多个训练课目连贯展开,演练中,遭敌侦察、遇敌空袭等多个特情随机设置,全面锤炼官兵应急处置能力。
静伏无声,动若雷霆,这是他们练兵备战的常态。该团是人民海军第一支岸导部队,被称为海军岸舰导弹“种子”部队。1958年组建以来,多次参加导弹实射任务,圆满完成多项重大战备任务,“忠诚、善战、勇猛、献身”的团训,激励着一茬茬官兵不断前行。
“帮助战舰决胜大洋,就是对英雄精神最好的传承”
步入营区,一座形似红色火焰托举着的导弹雕塑仰天蓄势、弯弓待发。雕塑名叫“镇海利箭”,与该团使命任务紧紧契合,寓意“镇守海疆”。
“老一辈岸导人用不怕万难、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实现了海军岸导部队从无到有的壮举。今天我们要继续沿着先辈的足迹,用实际行动将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军史长廊内,解说员声情并茂地向刚下连的新兵讲述团队的光荣历史。
组建之初,驻地营盘偏远,面对驻岛无房、上山无路的艰苦条件,全团官兵甘愿吃苦,以岛为家。在没有现代化机械工程设备的条件下,岸导兵修路、建房、挖坑道、盖哨所……用肩扛手挑、人工开凿的方法,逐渐把荒凉的海岛打造成“海防堡垒”。
一段段影像、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诉说着老一辈岸导兵的感人事迹。“艰苦条件下老一辈岸导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坚决完成任务’的信念深深打动了我们。这份光荣事业,我们要更好地传承下去。”新兵刘鹏宇激动地说。
老一辈岸导兵的忠诚和奉献,激励着一代代岸导新兵锐意进取、突破自我。
一心向往大洋的姜昊琼怀着满腔热血应征入伍,如愿成为一名海军战士。来到营地后,看着绵延起伏的大山,面对高强度的训练、精细的专业要求,一腔热情逐渐被消解。
“每名从容不迫的水兵,都经历过风浪的洗礼。”察觉到变化的指导员将和姜昊琼同批下连的战士组织到一起,带到团军史长廊,重温一代代岸导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的艰苦历程,讲述团队先进典型的奋斗事迹。
该团一支功勋卓著的连队改编前是负责日常勤务保障工作的。三级军士长王小磊记得,当时连队刚完成改编,就面临接新装挑战。新型装备信息化程度高,与其他同时接装的传统发射连相比,保障出身的他们转型难度很大。
模拟训练装备有限,就抓住休息时间,插空多练几遍;接装时间紧,就晚上复盘汇总疑难问题,一起研究讨论;年轻同志短板弱项多,就加强骨干帮带……
铢积寸累,日就月将。在一次海军比武中,该连官兵见招拆招、沉着应对,先后高质量完成10余个动态课目和20余个穿插应急课目,一举夺魁,荣立集体二等功。
荣誉是对过去战胜困难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向难攻坚的激励。“学好专业,让导弹精准命中目标,帮助战舰决胜大洋,就是对英雄精神最好的传承。”在一个个真实又震撼心灵的故事中,姜昊琼逐渐找到了人生方向,心中燃起了奋进的火种。
随后的日子里,姜昊琼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加紧练习实操,训练成绩有了大幅提升。
“夜深人静与自己较量的时候,我能感到自己在进步,这种感觉让人兴奋。”姜昊琼说,面向未来,胜战底气更足了,信念也越来越坚定!
“勇于向困难较真,敢于跟短板较劲”
当清晨的阳光洒向山间密林,一阵急促的哨音骤然在测试大厅响起,一场实战背景下的导弹前运保障演练迅速拉开战幕。
安装吊具、固定螺栓、导弹转载……该团某营于营长手持对讲机,指挥导弹运输车编队向预定吊装阵地出发。
山路蜿蜒,导弹运输车一路向前。刚刚抵达一号导弹吊装阵地,于营长却“临时换阵”,决定启用二号阵地进行吊装,锤炼官兵应急反应能力。
“保障快一秒,胜算就多一分。”于营长说,近年来,随着导弹应急吊装转运要求越来越高,他们组织骨干聚焦导弹技术准备保障流程中的难点堵点集智攻关,主动打破固定阵地保障思维,不断优化应急保障方案,持续缩短导弹连续补给准备时间。
兵无常势,战无常态。制胜战场不仅需要完善的方案预案,还需要指挥员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号手熟练的操作本领。该团官兵聚焦实战,着眼“平时善战、战时打赢”的目标,通过多特情连环设置,磨砺善战本领。
一次联合演训任务过程中,指挥员齐佳兴正在按照预定计划开展导弹等级转换,突然受到导调组的“刁难”:阵地遭“空袭”,4名主号手“阵亡”。面对特情,齐佳兴立即启用应急预案。在极限减员条件下,备份号手迅速按照“最小战斗编组”模式展开导弹测试,凭借熟练的操作,顺利完成发射前准备,成功保障导弹发射,精准命中目标。
用最少的人,打最硬的仗。这样的潜力得益于一遍又一遍紧贴实战的磨砺。
“战场是残酷的,要想战胜敌人,首先要战胜自己。”齐佳兴说,哪里有人倒下,哪里就要有人顶上去。通过逼近真实战场设置训练背景,才能不断挖掘潜力,超越自我。
二级军士长李华良至今还记得那年夏天,该团全面换装升级,新式武器装备列装部队,而仅仅在5个月后,他所在的连队就要迎来第一次导弹实射任务。
“这是一个难关,我们要勇于向困难较真,敢于跟短板较劲。”动员会上,团长的话激起了官兵斗志,大家纷纷在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立下“勇克难关,完成任务”的誓言。
装备不熟悉?那就钻进车里苦练加巧练。流程不掌握?那就一遍遍规划作战方案。对于李华良和战友们来说,只有尽快完成导弹实射准备,才能更早形成作战能力。
当年11月,该团数辆战车编组前出,前往某野外陌生阵地进行导弹实射,两发两中,实现“当年接装,当年打弹”。
“我们既是深山里的水兵也是车轮上的部队,一支善战的岸导部队要能做到‘静伏无声、动若雷霆’,以实战心态准备战争,以实战标准磨砺本领。”从军26年的李华良掷地有声地说。
“有人驰骋大海,就要有人守望深山”
初冬的大山深处,浓雾弥漫。新兵下连的日子,新兵王峥淇坐在驶向营区的大巴车里,失神地望着窗外。一望无际的大海飞快向后掠过,曲折蜿蜒的盘山路边杂草丛生,一如他五味杂陈的心情……
这个从高校毕业的小伙曾无数次梦想自己穿着军装随战舰驰骋大洋。然而,眼前没有大海,只有群山连绵。
“别难过,咱岸导兵心里有自己的‘海’。”接他入营的班长葛航笑着对王峥淇说道。
“身为海军光守山不看海哪有不遗憾的,但在这里,每个人都会找到甘于坚守、勇于献身的意义。”葛航怕王峥淇思想上的弯儿转不过来,时不时找他聊天谈心,手把手教他技术。
一次站岗结束后,葛航没有带王峥淇下山,而是带他沿着环山路一直往山顶走,直到山下的霓虹闪烁尽收眼底。坐下来,肩并肩,葛航讲起他参加受阅任务的经历。
2015年,该团接到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的任务,葛航因作风扎实、业务能力突出被推荐参加受阅选拔。
站军姿,领子周边粘贴图钉;肩膀扛枪12个小时,留下深深勒痕;长时间站立,膝关节疼痛,凭毅力咬牙坚持……训练场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考验着葛航的生理极限。
这么艰苦,从没想过放弃?葛航说,每当动摇的时候,便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军人,没有吃不了的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这股劲儿,他挺过来了。“一次受阅,终生光荣。当我与国产新装备一起,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那一刻,所有受过的苦都值了。”葛航说。
“有人驰骋大海,就要有人守望深山。对于岸导兵来说,使命和荣誉就是我们心中的那片‘海’!”朦胧夜色中,听了葛航的话,王峥淇红了眼圈。
“班长,我会像这里的每个人一样,扎根深山,为了眼前的万家灯火,也为了心中的那片‘海’。”王峥淇坚定地说。
此后,王峥淇在葛航的带领下,熟练掌握了各项业务技能,不断成长为一名扎根深山的岸导兵。
平时隐于山林,战时呼啸海天。一茬茬海军岸导兵,扎根深山、忠诚使命,谱写了一曲曲甘于奉献、敢打必胜的青春乐章。
(刘子浩、冯慧凤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6日 06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