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共同守卫“雪山下的家”

——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连与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共建记事

2025年02月22日10:02 | 来源:中国军网
小字号

西藏军区某边防连官兵与玉麦乡群众重走桑杰曲巴巡边路。吴奇峰 摄

海拔3600多米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冬季多半时间都被白雪覆盖。在玉麦山谷,却有着一片不随季节流转的色彩——坐落于此的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家家户户房顶上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这里在很长一段时间仅有村民桑杰曲巴和他的两个女儿卓嘎、央宗一户人家,被称为“三人乡”。数十年来,桑杰曲巴一家人坚持抵边放牧,守护国土。后来,西藏军区某边防连进驻玉麦,与藏族群众共同守护家园、建设家园。如今,玉麦乡人口已超过200人,五星红旗飘扬在每一户村民的屋顶、每一条巡边的道路。

去年9月,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连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玉麦军民为之欢欣。这不仅是对边防连群众工作的肯定,更是对玉麦军民齐心协力、共守家园的褒奖。

元旦那天,玉麦的天气难得的晴朗。某边防连官兵整齐列队,在玉麦乡举行升旗仪式。玉麦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一同参加仪式。

“在玉麦,大家对五星红旗有着特别的感情。”边防连二级上士龚翠忠说。

“玉麦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下,只有我们一家人。”如今已逾花甲的卓嘎忆起往昔,言语中充满深情。

玉麦乡与隆子县城的直线距离,仅有40公里左右。当年要前往县城,得穿过沼泽密布的森林,翻过3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口,绕道近200公里。那时每年冬季大雪封山前,桑杰曲巴都要到县城备好过冬的粮食,用牦牛驮回乡里。一天,父亲桑杰曲巴从山外归来,带回了红黄两色布料。卓嘎、央宗姐妹二人以为可以做新衣裳,满心欢喜。可桑杰曲巴将红布裁剪得规整方正,又从黄布上剪出五角星,一针一线缝出了一面旗帜。他告诉姐妹俩:“这是我们的国旗!”

“那是玉麦山谷升起的第一面国旗。这片土地上有了国家的象征,我们的守护才有意义。”卓嘎说,那时候父亲有两个心愿,一是玉麦能通公路,二是部队入驻。“父亲常说,只有人在,家才能守好,土地才能守住。有了公路,人就会多起来;有了部队,才能守好家园。”

后来,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的一支戍边小分队进驻玉麦。那天,卓嘎、央宗身着节日盛装,手捧洁白的哈达,欢迎解放军的到来。

近年来,不少邻近乡村民响应政府号召,搬迁到玉麦。曾经全乡仅有一面国旗,如今每一户村民家的屋顶都飘扬着国旗。“这些国旗都是边防连官兵和我们一起挂的。”玉麦乡党委书记胡学民介绍,“部队巡逻,护边员主动担任向导;发现情况,我们及时向官兵反映。在玉麦乡,‘人人是卫士、户户是哨所,放牧是巡边、生产是执勤’。”

如今,桑杰曲巴的两个心愿都已实现——

2001年,玉麦乡第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通车;2019年,总里程50公里的曲玉柏油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完工,实现冬季保通。

这里不仅人口日渐增加,还因拥有云雾缭绕的山谷和壮美的边境风光,成为不少游客的目的地。

边防连官兵看到了旅游业的潜力,鼓励新搬迁来的村民开办家庭旅馆。一时间,“餐饮+住宿”模式的家庭旅馆在玉麦山谷兴起。村民扎西罗布告诉记者,自从开起了家庭旅馆,他每年增收2万余元。

“过去群众在这里放牧守边,生活很艰苦;现在我们来到这里,要想办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边防连指导员格桑次仁说。

玉麦乡地处河谷,每年雨雪天气约占200天,是一片连青稞都不产的纯牧区。为了方便群众吃上新鲜蔬菜,边防连官兵带领村民建起4个1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大棚建成4个月,就产出了黄瓜、白菜等8个品种、上千公斤新鲜蔬菜,成了“党建促产业发展军警地共建示范点”,对外承包的租金还可以作为集体经济资金分红,增加了群众收入。

这些年来,在地方政府和驻军部队的支持下,玉麦乡有了派出所、卫生院、文化馆,玉麦乡小学也重新开学。边防连为玉麦乡小学修建国防教育长廊和军事体验场,还设立“小红星助学基金”。2019年以来,边防连官兵累计资助40余名学生。

如今的玉麦,学校书声琅琅、卫生院设施齐全。家家户户都有电话和网络,电波跨越雪海云天,让玉麦与山外的世界紧密相连。在边防连官兵帮助下,不少村民开起了网店,鸡血藤、竹器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远销全国各地。

这个西藏最南端的小山谷,孕育了喜马拉雅山麓最振奋人心的巨变。2021年,玉麦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边防连新兵益西多吉听说乡里组织“重走桑杰曲巴巡边路”主题党日活动,马上找到指导员报名。

“我小时候就听家里的长辈讲解放军进藏部队的故事,前几年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为国守边的事迹传遍全国,更坚定了我参军的想法。”益西多吉说。

桑杰曲巴的巡边路线,最长的有80公里,最短的也有20公里。在冬季,山路格外难行。18名新兵背着装备和干粮,与玉麦乡护边员一起蹚冰河、攀绝壁,休息时在山洞里避风,饿了就吃糌粑,亲身体验了前辈的艰辛。

“一路上,护边员都在给我们介绍情况。这茫茫雪野里的一草一木,对他们来说就像家里那样熟悉。”益西多吉说,“来到这里,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这里作为家园来守护。”

共同开展这样的主题党日活动,是边防连与玉麦乡结对共建的重要内容。格桑次仁告诉记者,玉麦乡党支部与连队党支部创新结对共建模式,传承玉麦乡军民爱国拥军、民族团结传统,通过共上一堂课、共巡边境路、同唱一首歌、同吃一锅饭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增进军民团结。

“我们开展‘1班+1户’结对认亲活动,帮扶乡里家庭困难的村民。”格桑次仁说,这几年,村民收入提高,可结下的亲没有断。过年过节时,全班官兵还会到结对的村民家中一起吃“团圆饭”,拍“全家福”。村里指定了两位军地联络员,如遇困难,可以随时通过他们向部队寻求帮助。

那年,藏族老人洛桑次仁转山祈福时突发心脏病。边防连闻讯,立即派出巡逻官兵用木棍和背包绳打成担架,与时间赛跑50多个小时,将老人送到上级医院。

2019年,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女兵次仁仓决因参与保障任务来到玉麦,被这里深深吸引。2020年退役后,她来到玉麦,担任玉麦乡陈列馆讲解员。“我要把‘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故事讲述给每一位游客,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坚守与深情,感受这份深沉而伟大的家国情怀。”次仁仓决说。(李小彬 张照杰 李国涛)

(责编:陈羽、宋美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