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狙击枪王”的成长之路

第76集团军某旅二级上士万启顺训练归来。魏 洋摄
他是充满传奇的“狙击枪王”,是战友们追赶学习的榜样,是值得信赖的班长骨干,是革新创造的精武先锋,是科学组训的“金牌教练”……
在战友和领导们眼中,第76集团军某旅二级上士万启顺有许多“闪光面”。
一家权威媒体曾在一篇评论中这样说:做困难而正确的事,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时代不会辜负坚韧奋斗者。当你真正走近这名90后士兵,很难不为他的坚守而感动——听从内心召唤、勇敢走出舒适区,用十年如一日的专注,用始终处于加速奔跑的状态,不断激发更大的胜战潜能。
新时代新使命,呼唤更多像万启顺这样的士兵。
营区相遇,他随手掏出一把模型枪——
射击很有趣,越研究越觉得自己不知道的还很多
来到营区,道路两旁的灯箱上,二等功臣万启顺的海报引人注目,只见他身披伪装衣、头戴草叶帽,手持狙击枪,威武帅气。
带着敬仰和好奇,笔者见到了这位狙击手,向他请教如何提高据枪稳定性。
说话间,万启顺从兜里掏出一把“枪”,双手向前送出,快速据枪瞄准,眯着眼说:“就像这样。”他出其不意的操作,顿时把笔者吓了一跳。
定睛一看,原来万启顺手里握的,是用木头做的一把模型枪。这把“手枪”大小与真枪无异,枪身用迷彩布缠绕,并装有瞄准镜和激光灯。原来,这是他自制的训练器械,便于随身携带、随时训练。
万启顺告诉笔者,练习据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打开激光对着白墙,努力让光点在墙上保持不晃。笔者试了试,完全按他说的标准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万启顺指出:“你的手腕、肘部、肩部多处关节参与了据枪,肢体很难保持不动。可以试试把大臂卡在腋下,手腕下压锁死,这样就减少了4个参与据枪的关节,稳定性更强。”
笔者有样学样,一番调整后,白墙上的激光点果然不再大幅晃动。“我的射击动作也和别人不一样。”万启顺边说边比画着,将脚往前伸,脚掌横向一撇,脚后跟一抹,脚踝便固定不动了。
笔者有些疑惑地盯着万启顺问:“这不过是个基础课目,有这么多学问吗?”万启顺回答:“再基础的课目,只要一直练就能发现门道。”
万启顺介绍,以800米精度射击为例,子弹射出后,会受地球自转的影响,产生偏流。人虽然感受不到,但偏流会对弹道造成影响。通常,狙击手会拧瞄准镜手轮抵消偏差。
如何拧手轮,大有讲究。实践中,狙击手要在战场上不断变换自己的位置,如果打一枪拧一次手轮,速度会很慢。为此,万启顺发明了“6格作战法”,大大提升了射击速度。
“这些实用技巧大多是我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积累经验得来的。”万启顺说,很多知识教材上并没有,得自己动脑筋,在练中学、学中练,时间久了,就摸索出经验了。他直言,射击很有趣,越研究越觉得自己不知道的还很多。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万启顺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咬定目标专心致志,脚踏实地积极作为,在探索中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练就了真本事、硬功夫,逐步成长为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
赛场争锋,他把绝招分享给对手——
审视自我、突破自我,催促自己加速奔跑
前不久,西部战区陆军狙击手比武场上,万启顺和中士孔启启成绩遥遥领先,成为夺冠热门。
最后,在超远距离射击课目中,孔启启以微弱优势,险胜万启顺。赛后,他并没有庆祝,而是第一时间与万启顺交流射击心得。
高手总是盯着高手,研究对方的优点。两人一直交流到深夜。对他们而言,已经不用向别人证明什么,只需全身心投入比赛,在相互促进中共攀高峰。
一次比赛间隙,孔启启无意中看到万启顺手中有个小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数字。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数字应该与弹道有关,便主动上前请教。
万启顺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秘密武器”。原来,这些奇怪的数字组合起来,就是密位表。对狙击手而言,密位非常重要。密位表大都靠狙击手自己摸索、推算而来。
万启顺还将自己的发明专利——“便携式测风模块”展示给孔启启,并教他制作类似的测风道具,提升实战能力。孔启启坦言,万启顺对枪的研究比他深很多,能和这样的高手并肩作战,非常荣幸。
对技艺的精益求精,源于对专业的敬畏热爱。多年来,万启顺不断审视自我、突破自我,催促自己加速奔跑。
为练习狙击基本功,万启顺曾自制狙击枪模型。每晚连队点名后,他直接拿着“枪”练习据枪瞄准,日复一日,雷打不动,一直坚持了3年多。
中士周启侣回忆,自己刚来连队的第一个周末,就见到万启顺拿着“枪”,趴在楼道练狙击。“休息的时候就休息,没必要这么拼吧!”对周启侣而言,万启顺这是自找苦吃。
然而,之后的每个周末,周启侣总能见到万启顺做同样的事。从战友们口中得知万启顺的成长故事后,周启侣不禁暗自惭愧。
有人说,万启顺是名“狠心”的班长——你瞧,冰天雪地里,战士们练得手脚麻木、小腿发抖。
那次冬季强化训练,万启顺带着狙击班进行卧姿据枪练习。大家挖好雪窝,伏身趴地蜷腿,将枪搭在臂弯,不一会儿,便消失在茫茫雪野中。
极寒环境下潜伏,既考验体力,更磨砺意志。随着体能逐渐消耗,连副班长杨硕都开始不住地摆动身体、左顾右盼。“班长,顶不住了,还不休息吗?”其余战士也小声嘟囔起来。
“多坚持一会儿!只有让姿势定型,形成肌肉记忆,射击才能稳定。”万启顺的睫毛上沾满了雪花,目光死死盯着瞄准镜,身上的积雪随着呼吸轻微起伏。
“差点把我冻僵!”回到宿舍,杨硕忍不住向万启顺抱怨,“练得太严了!又冷又饿又累!”
对此,万启顺没有正面回答。不久后,当杨硕首次踏上战区陆军比武擂台,与各路狙击高手同场较量时,他才明白:“班长逼我,是对的。同样的装备,其他选手据枪很稳,我却不行。”
2024年,周启侣跟随万启顺参加上级组织的狙击手比武。正当全力备战时,周启侣却因意外受伤,导致右手食指骨折。
医生告诉周启侣,他的右手食指至少一个月内不能正常活动。这对一直用右手扣扳机的周启侣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一时间,他陷入了迷茫:如果弃赛,单位的总体成绩会受影响。
“食指用不了,可以用中指!没有先例,你就创造先例!”万启顺坚定地告诉周启侣:“如果在战场上食指受了伤,难道仗就不打了?我们来比武,也不是非要争个第一,但既然来了,就要全力以赴,决不当‘逃兵’。”
周启侣重拾希望,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右手挂着固定夹板,练习中指扣扳机。从刚开始的焦头烂额,到适应后的全力投入,几天下来,周启侣进步明显。比武中,他沉着发挥,成绩名列前茅。
在战友们看来,万启顺简单纯粹,他瞄准既定目标与自己“死磕”,不惧长路,不畏险滩,一步步实现心中所愿。
谈心时,他反问指导员一道狙击难题——
永远把战斗装在心里,当一个执着的兵
万启顺从小是个“枪迷”。2013年,他参军入伍,被分到道桥连。可是,工兵每天扛锹拿镐多,举枪打靶少,一年也打不了多少子弹。
2017年,旅组织狙击手集训,万启顺主动报名参加。1个月下来,万启顺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脱颖而出。本以为自己有望被挑选到主战连队去当狙击手,可集训结束,他又打背包回了道桥连。
愿望落空,万启顺有些遗憾,却没有放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年,单位调整改编,他鼓起勇气,写下一份申请书,交给旅领导,表达了当一名狙击手的决心。
了解情况后,旅领导给侦察营营长打电话,让他过来领人。营长见到万启顺,直截了当地问:“我们营训练很苦,你能不能吃苦?”万启顺斩钉截铁地说:“能!”
万启顺的时任连长,曾获集团军侦察特战指挥员比武第一名,抓训练非常严格。那一年,他带领连队参加战区陆军、集团军侦察尖兵比武,连队5人受到集团军以上表彰,1人荣立二等功,3人荣立三等功。
初到这个高手云集的集体,万启顺并不显山露水。当时,连队刚配发新型狙击枪,他多次打报告,想领枪训练。
连长看出了万启顺的心思,对他说:“这把枪,你想拿,别人也想拿!你想拿得住,就得有实力。”
万启顺明白,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血汗,才有资格当上狙击手。强化训练,他扛着重型狙击枪,在阵地上趴了一天一夜;从靶场到营区几十里路,他不坐车,硬是自己跑回去……
不出一个半月,万启顺的体能成绩突飞猛进,跻身全连前三。
夜深人静,连队活动室总有一盏灯亮着。万启顺背上压着一个10多公斤重的哑铃,正进行负重据枪练习。支撑地面的手肘裂着血口子,他仍纹丝不动。
“说实话,万启顺和我很像。”连长说,在所有狙击手尖子里,万启顺是最努力的那一个。
时任指导员也经常找万启顺聊天,两人的话题每次都绕不开“枪”。
一次谈心时,万启顺反问指导员:“狙击手进入战场,光学伪装和红外伪装哪个更重要?”
指导员惊讶于万启顺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同时他也发现,这名战士只喜欢琢磨和狙击枪有关的东西。
“他是个执着的兵。”指导员深深叹服。
欣赏他本来的样子,助力他实现更大的价值。指导员专门订阅了《世界军事》《现代兵器》等期刊,挑选出有关狙击枪的知识,以讨论交流、思想碰撞的方式支持万启顺深耕专业、探索求新。与此同时,连队还推荐他参加上级培训及比武,积极创造科学训练所需的必备条件。
次年,万启顺参加战区陆军狙击手比武,夺得第一名。载誉归来后,他担任连队射击教练员,将自己学到的本领、悟出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战友,带领全连扎实展开训练。
当年底,连队参加旅建制连大比武,在手枪、步枪精度射击等课目中,取得全员“优秀”的好成绩,创造了新纪录。
刻苦训练的他,为啥遭遇“滑铁卢”——
让科学训练给努力的士兵赋能
几年前,万启顺以预选第一名的成绩,从旅狙击手选拔中脱颖而出,赴集团军参加比武。当时,他铆足了劲儿,奔着前三名冲刺,却在前几个回合就被淘汰了。
回到连队,受挫的万启顺把模型枪和教材扔到一边,变得有些消沉。身边不少战友也替他感到惋惜:“万启顺已经这么努力了,真不知道他还要怎么努力。”
问题出在哪里?该旅领导告诉笔者,当时部队改革转型后,狙击专业的训练处于起步阶段,组训经验还不多。虽然万启顺热爱狙击,并且为此付出很大努力,但很多时候光靠自己摸索,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帮助,成效并不明显。
找到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比一味苦练更重要。意识到问题后,旅里加强了狙击专业训练人才的重点培训,还邀请了国家射击队教练员为参训官兵指导精准射击的动作要领。
集团军组织狙击手专业集训,旅里推荐万启顺参加。在集训现场,曾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的优秀狙击手担任教练,从武器知识、战场侦察、隐蔽伪装、目标识别等方面,系统传授狙击作战技能。
万启顺不负众望,在集训结业考核中,取得了各项课目全优的成绩。集训归来,他不仅带回了优异的成绩,更带回了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旅里让万启顺担任狙击手训练教学骨干,普及推广新的科学理念和训练方法,及时淘汰传统过时的训法。
让科学训练给努力的士兵赋能。如今,万启顺正由一名“比武尖子”向“金牌教练”转型。在旅领导和机关的指导下,他梳理射击技巧和训练思路,编写资料供全旅官兵参考学习;研究训练辅助道具和狙击专用器材,在分队训练中实践应用;带队参加各级狙击专业比武,与外单位高手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带出的好苗子越来越多。
一次实兵演训任务中,该旅狙击小组前出,观测到“敌”反坦克导弹阵地等目标。小组人员协同作业,绘制“敌”目标方位,计算射击数据,构筑狙击阵地,有效压制了“敌”行动,受到上级肯定。狙击手杨硕在任务中表现优异,荣立三等功。(马 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