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线”扫雷,让我来
——中国第23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执行道路清障任务纪事


晨光微露,中国蓝盔整装待发。
不久前,中国第23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官兵,前往黎以边境“蓝线”附近执行道路清障任务。该任务路段是联黎部队日常边境巡逻的重要路线,也是加纳营后勤补给的主要运输线。
从营区出发,沿着海岸行进,一开始道路两旁的建筑还相对完好,但越往边境线走,路边景象便愈发令人心悸——被炮弹炸塌了的房屋,裸露的墙壁上还挂着没来得及摘下的照片,家具横七竖八地散落着……
“‘蓝线’地区形势复杂,既有历史遗留的地雷,也有近年冲突中留下的各种未爆弹。清理掉这些隐患,能够保证联黎部队的行动顺畅,也有助于任务区的民众早日安全重返家园。”分队队长高杰说。
“扫雷排爆,就是在刀尖上作业。”三级军士长何建国常用这句话形容自己的工作。此时的他已经穿好防护服,仔细调试手中的探雷器。去年,这位曾与杜富国并肩执行过任务的老兵主动请缨,在维和请战书上按下手印。临行前,杜富国叮嘱他:“多排几枚雷,让那里的孩子们能放心奔跑。”这句话,让何建国更加坚定了扫除雷患的决心。
“嘀——嘟——”探雷器的警报声响起。“报告组长,发现可疑信号源。”烈日下,何建国的神经骤然紧张起来,目光紧紧盯着眼前这片土地。
爆炸物处理组组长卿圣和立即用对讲机通报:“2号作业通道内发现可疑信号源,所有人退至安全区域。”这熟悉的口令,让何建国想起2018年的那个秋天,想起杜富国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如今在维和任务区,何建国会带着战友们重温杜富国的事迹:“富国失去的是双眼双手,但托起的是千万人的平安。我们每排除一枚雷,就是替他完成一次守护。”
随后,何建国按照联合国制定的扫雷标准作业程序开始操作。40摄氏度的高温下,身着厚重防护服的何建国犹如蒸桑拿一般,汗水很快浸湿衣服,但他依旧沉着冷静,确保自己不出差错。半小时后,一枚防步兵地雷终于露出面目。
何建国已经数不清这是他排除的第几枚地雷了。在这位老兵20年的军龄里,有一半都在与排雷作伴。“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他说,“用专业守护生命,用担当传递希望。”
“富国教会我们,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明知危险仍要向前。”完成排雷作业后,何建国擦拭着探雷器上的尘土说。杜富国的事迹让这支队伍形成了独特的传承:老兵手把手教新兵扫雷技巧时,总会强调“先护人、再排爆”;执行高危任务前,官兵们会不约而同地互相检查防护装备,将战友的安全置于首位。这种精神也让维和友军敬佩不已。
傍晚时分,障碍已经清除,道路恢复畅通。联黎部队的巡逻车将从此经过,加纳营的补给车也会隆隆驶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原本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要重新踏上回家之路。
收队时,排爆组的官兵面向东方敬礼,这是他们与杜富国约定的仪式:“要让富国‘看见’,我们在异国执行边境扫雷任务,传承着‘你退后,让我来’的精神。”
新的一天,他们又将奔赴下一个作业点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