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某旅鼓励官兵自主推选荣誉室展品——
“强军见证”实物征集丰富教育载体


“‘胜利’两个字,刻在这个保温杯上,更深深刻在我的心底。”
日前,陆军某旅某连班长吴敬明参加上级组织的比武考核,因成绩突出获评“神射手”。载誉归来,营里为他举办了一场欢迎仪式。在全体官兵的注视下,吴敬明将个人事迹录入该营“电子史册”,把刚刚获得的奖杯摆进营荣誉室。
一起摆进荣誉室的,还有一个刻有“胜利”二字的保温杯。“这个保温杯,特别是上面刻的两个字,是我在训练场上勤学苦练、比武场上奋力拼搏的力量源泉。”吴敬明说。
原来,备战比武期间,吴敬明努力训练,但成绩一度停滞不前。看着成绩迟迟未能突破,吴敬明开始怀疑自己“不是这块料”。
一天中午,吴敬明拿保温杯时发现,保温杯下方压着一张写满鼓励话语的纸条。
看完纸条,吴敬明心潮难平,便在保温杯上刻下“胜利”二字,随时激励自己“为了胜利一往无前”。带着战友的鼓励和期待,吴敬明训练更加刻苦,最终在赛场上一鸣惊人。
步枪弹壳、战术手套……走进该营荣誉室,笔者发现,几乎每一枚奖章、每一座奖杯旁边,都放置着一个小物件。该营教导员介绍,与吴敬明那个刻着“胜利”二字的保温杯一样,这些小物件都是官兵摘金夺银、争得荣誉的见证。
指着荣誉室里的展品,该旅领导给笔者讲了一段故事。
去年,该旅官兵在多项比武竞赛中斩获佳绩,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和精武标兵。为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该旅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官兵中掀起学习典型、赶超典型、成为典型的热潮。
然而,时间一长,这阵热潮开始降温。有的官兵坦言,先进典型总是那几张老面孔,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也有官兵表示,学习先进典型的方式缺乏新意,容易出现“雨过地皮湿”现象,难以产生持久效应。
“先进典型本身不会经常变化,但我们能不能打开思路,在‘物’上做点文章?”该旅在广泛征求官兵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决定深入开展“强军见证”实物征集活动,面向全旅征集官兵在训练比武、重大演训等活动中使用过,且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在旅史长廊和营连荣誉室长期展示,以此激励官兵为强军事业奋勇拼搏。
为确保征集展示的物品赢得官兵广泛认同,该旅在基层营连组织评选活动,发动官兵投票推选自己心目中的“强军见证”展品。
某坦克连上等兵赖诗咏刚入伍时,体能成绩长期在及格边缘徘徊。后来,他天天铆在训练场上专攻精练,一步一个脚印提升训练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斩获佳绩。赖诗咏参加比武时佩戴的号码牌,高票入选后被所在营荣誉室收藏。
某反坦克导弹连底盘技师张涛长期扎根装备维修一线,是官兵公认的技术尖子。一个陪伴他多年、被用坏了的手电筒,受到不少官兵青睐。
某装步连连长参加比武考核,从高手如云的激烈比拼中脱颖而出。他在备赛时使用过的护腕,在评选中赢得高票。
为充分发挥“强军见证”展品的教育激励作用,该旅明确要求,将这些物件的主人聘为荣誉室讲解员。每逢新兵下连、新干部到任等时机,就邀请他们现场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既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又激励全体官兵向先进看齐、向典型学习。
该旅还鼓励各营连结合年终总结、大项任务等时机,及时挖掘梳理官兵的强军故事,动态搜集更新旅史长廊和营连荣誉室展品,持续提振官兵士气。
在此基础上,该旅针对驻训期间任务转换快、人员分布散、训练任务重等特点,遴选不同岗位的先进典型深入各个点位,组织开展强军故事会、“强军先锋”颁奖典礼等活动,增强官兵崇尚荣誉、珍惜荣誉、争取荣誉的内生动力。
前不久,该旅组织一场“强军先锋”颁奖典礼。颁奖结束后,一年两次在狙击比武中夺冠的“侦察尖兵”、十几年如一日投身装备保障的技术骨干、文武双全的“硬核营长”等先进典型的事迹被写入旅史长廊,见证他们奋斗足迹的物件也被旅史长廊和营连荣誉室收藏。
“找准载体、创新形式,就能有效激励官兵对标先进强本领、突破自我谋打赢。”该旅领导表示,他们将持续丰富教育形式、拓宽教育路子,不断激励官兵扎根岗位、忠诚使命,书写属于自己的强军故事。(杨茂生 张文哲 谢恩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