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隐蔽伪装考核,第82集团军某旅某连5班灵活应变——

一张伪装网,两面同时用

2025年07月16日09:28 | 来源:解放军报222
小字号

这天,正在野外驻训的第82集团军某旅某连,组织了一次隐蔽伪装考核。考核结束,连长李成昊在讲评时对5班车组的表扬,引来一些官兵质疑:“都没有被‘敌’发现,但5班用时比我们长,他们怎么还能受到表扬呢?”

“5班虽然不是用时最短的,但在规定时限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伪装网,取得了更好的伪装效果,值得表扬。”李成昊解释说。

时钟回拨到半个多小时前。彼时,该连正在机动,李成昊随机下达指令:“敌”无人机侦察,各车组迅速寻找有利地形,进行隐蔽伪装。

接到指令后,5班班长王帅过立刻观察周围环境,发现道路左前方地势起伏明显,利于隐蔽伪装,随即向车组下达命令:“加速向左前方机动。”

到达选定位置后,在王帅过的带领下,车组成员立即着手搭设伪装网。

该连配发的伪装网有两个面,一面颜色偏绿、一面颜色偏黄,分别适用林地、荒漠等不同地形地貌。5班选择的隐蔽地点靠近道路,附近植被稀少,零星分布着一些低矮灌木丛,地面呈现土黄色。在这种情况下隐蔽伪装,通常将伪装网颜色偏黄的一面朝上,5班最初的选择也是如此。

拆网、覆盖、撑杆、塑形……5班很快搭好了伪装网。然而,就在王帅过准备向排指挥员报告完成考核时,副班长郭士奎连忙出声制止:“班长,我觉得还有问题!”

原来,细心的郭士奎在做最后检查时发现,临近灌木丛的土壤呈深褐色,与伪装网色差较大,如果不做处理,有暴露目标的风险。

“要不,我们把伪装网翻过来,将旁边的灌木丛整个包住?”郭士奎建议。另一名战士接着补充:“再折一些灌木枝插在伪装网上,效果会更好。”

听着大家的发言,王帅过没有立即决断。他抬眼观察周围环境,又仔细翻看伪装网,陷入了沉思:附近灌木丛分布零散、大小不一,面积不超过半张伪装网。如果把整张伪装网都罩在上面,反而显得突兀,更容易引起“敌”无人机的注意。

时间所剩不多,如果重新选择隐蔽地点,肯定会超时。情急之下,王帅过脑海中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单独使用伪装网的哪一面效果都不理想,能不能同时使用两个面呢?”

“班长,以前从没这样用过,能行吗?”王帅过话音刚落,质疑声随之而来。

“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王帅过下定决心。

随后,5班开始调整伪装网,完全遮住装备车辆后,他们把颜色偏黄一面的一部分翻过来,覆盖灌木丛附近的土壤,使之尽可能与周围环境一致。完成隐蔽伪装没多久,他们就看见一架无人机从远处飞了过来。

伪装效果究竟如何?王帅过心里有些忐忑。直到复盘讲评,连长提出表扬,他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其实,李成昊早就注意到5班的“异样”——他们本来速度最快,但完成伪装后并没有立刻报告结束考核,而是再次进行了调整。

“借助无人机高空观察,我发现5班调整后的伪装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敢于突破思维惯性、打破常规做法,同时使用伪装网的两个面。”复盘时,李成昊一边回放考核视频,一边回应质疑,“反观其他一些车组,一味图快,却不注意观察周边环境,最终效果并不理想。真实战场情况远比平时训练复杂,伪装网使用没有一定之规,应该更加灵活。”

接着,李成昊带领官兵重温训练大纲对隐蔽伪装的要求:“使用制式和就便器材,采用多种手段,完成人员、掩体、车辆、武器和装备的隐蔽伪装。”随后,他们组织讨论,深挖思维固化问题,反思训练考核中不符合实战的表现。经过思想碰撞,大家达成共识:要进一步树牢战场思维、打仗意识,因时因势灵活运用战术战法。

这次考核过后,该连制订了针对不同地域、季节、装备的隐蔽伪装方案,并在演练中不断验证完善。此外,他们还打破“自己考自己”的检验模式,与其他连队互为对手、互设条件开展考核,在真抓实备、真打实练中不断锤炼官兵实战能力。(刘 含 特约通讯员 王 轶)

亲历者说

野外驻训是“把兵练活”的好机会

■第82集团军某旅某连干部 李成昊

表扬5班,不仅因为他们的伪装效果好,更在于他们考核中展现出了灵活应变能力,而这正是我们连一些官兵缺乏的。

回顾这次考核,受地形地貌限制,各车组面对的挑战基本一样。然而在使用伪装网时,多数车组只用了伪装网的一面,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随机作出调整。复盘时,有人说是因为平时没练过所以没想到,也有人解释是为了更快完成考核以取得好成绩。无论哪种理由,都暴露出一些官兵思维上的局限。

今年驻训展开后,我发现,一些官兵战场意识不够、实战意识不强。一次演练,几名班长骨干不注意观察战场判断“敌情”,盲目听信导调人员通报的情况,结果打了败仗。

我们常讲“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但在实践中,还是不可避免受到过往经历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对真实战场的复杂程度设想不够,构设的条件场景与实际作战存在差距,导致一些官兵深陷“操场化模式”和“固定化套路”迟迟走不出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我看来,野外驻训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近些年,野外驻训已经成为各部队的“必修课”。驻训点位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带来的考验和挑战也会有所区别。如果说营区训练是“磨剑”,那么驻训就是“淬锋”。我们连党支部一班人研究讨论后认为,野外驻训是“把兵练活”的好机会,要抓住这个“黄金期”,将官兵置于贴近真实战场的环境条件、难以预测的“敌情”特情中,让他们在“出乎意料”的考验挑战里,突破思维局限、强化实战意识,提升应变能力、练就打赢本领。

基于这些思考,我们与一些兄弟连队签订了“互考协议”,在考核演练中轮流扮演“蓝军”。障碍设置、袭击方式等均由“蓝军”自行确定,无需提前告知对方,以最大限度模拟战场上的“不确定性”,倒逼官兵进行“能力突围”。而且,在扮演“蓝军”过程中,由于需要站在“对手”角度设计战斗,官兵们打开了观察战场的视野,拓展了思考战争的维度,平时参加演训活动也更懂得灵活应变了。

(责编:彭静、王潇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