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老兵徐真建重回军营走上文职人员岗位——
新赛道上,再当一回“新兵”


仲夏高原,一场山地进攻战斗演练即将展开。
“某型指挥装备出现故障。”正在这里执行装备巡检任务的西部战区陆军某部专业技能岗位文职人员徐真建闻令而动,很快修复了装备。“不愧是‘二次入伍’的‘老兵’,技术过硬。”面对官兵的称赞,徐真建摆摆手说:“在文职人员这条新赛道上,我才刚起步。”
起步即冲刺。入职3年来,徐真建先后攻克10余项主战装备技术保障难题,参与完成5型装备中修和能力认证,编写拟定3型装备质量验收标准,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去年,他在第二届“匠心杯”装备维修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电子专用设备装调工项目陆军第2名、全军第10名。近日,上级给他记二等功,号召官兵和文职人员向他学习。
西部战区陆军某部文职人员徐真建(后一)与班组成员研究技术问题。胡顺超摄
“只有不留遗憾地奋斗,才能对得起每一段征程”
2005年初入军营,徐真建在空军雷达某部服役。虽然边防环境恶劣、任务繁重,但他觉得在艰难中奋斗、在无声中奉献,才能苦中有为。在组织培养和战友帮助下,他快速成长,训练不掉队、干活不喊累,当兵5个月就获得嘉奖,后来又获评优秀义务兵,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2007年,正当徐真建全力奋斗时,一个不幸消息传来:他的父亲确诊肺癌。尽管万般不舍,他还是选择惜别军营,承担起家庭责任。
虽然离开了军营,但徐真建忘不了嘹亮的军歌,始终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只有不留遗憾地奋斗,才能对得起每一段征程。”他利用在部队所学开了一家主营电器维修的小微企业,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后来还申请到社区当志愿者,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抗击新冠疫情时,他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因表现突出火线入党。
随着文职人员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徐真建心中点燃了重回军营的希望。起初几年,他专业不对口,直到2021年,西部战区陆军某部发布招收专业技能岗位文职人员的公告,让这个离开部队10多年的“老兵”再也坐不住了。“这可能是我回部队的最后机会,如果不全力争取,我会后悔一辈子。”徐真建脱产备考,终于在2022年初如愿以偿,回到日思夜想的部队。
捧着新发的21式作训服,徐真建爱不释手。“我要再当一回‘新兵’,在新赛道上争当领跑者。”他说。
2007年,徐真建从空军雷达某部退役时留影。作者提供
“部队建设日新月异,我要把逝去的时间追回来”
再见军营,胜似初见。站在新营区,徐真建感到一切是那样熟悉——嘹亮的军歌,整齐的队列,还有那个充满凝聚力战斗力的集体。变化也显而易见——军服更新换代,营区规划布局更加丰富,组训方法也进一步优化了。
出乎徐真建的意料,他走上战位的第一次亮相就吃了“败仗”。当时,该部技术骨干王壮壮为新入职文职人员介绍某装备,徐真建听后心中暗喜:这个装备我熟悉!于是,当王壮壮提出装备分解示范时,徐真建自告奋勇。然而,拆解装备后他发现,该装备早已不是他熟悉的“老样子”,曾经的晶体管、电阻阵列已被米粒大小的贴片元件取代,电路板上的信号线路错综复杂,他一时无从下手。
“过去的经验今天不一定适用,以往的成绩也不代表现在的水平。”徐真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素质与保障新型数字化装备的实际需求之间有很大差距,“部队建设日新月异,我要把逝去的时间追回来。”他一头扎进雷达原理、电子设计、数字电路等专业知识的海洋中,如饥似渴阅读数百万字的业务书籍。
为了掌握装备构造和常见故障产生原因,徐真建常铆在修理工间,废寝忘食地拆了装、装了拆,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次赴院校、工厂进行技术培训。2000多个闲置电子元件和3D微型信号发射器,成为他自主学习的模拟训练教具。该部还选派技术骨干对他进行一对一帮带,助力他顺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
“时间不等人,一分一秒都懈怠不得。”有一次,某型装备连续3次送厂返修未果。任务在即,徐真建主动借来厚厚的技术手册,钻进修理工间一研究就是好几天。最终,这个困扰部队很久的问题被他一举攻克。
还有一次,某型装备一上高原就死机,大家一时找不到原因,咨询厂家得到的回复是:维修有难度,需整体换件,费用要10余万元。“换一次能解决问题还好说,但如果每次出故障都换件,岂不是浪费部队经费?”徐真建挽起袖子又一次投入攻关。他上网查资料,给该领域专家发邮件、打电话,一个点位一个点位进行诊断,最终在无专门技术资料、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恢复了装备性能,仅花费万余元。
听说徐真建入职时间不长就攻克了不少装备保障难题,有兄弟单位官兵说他“有天赋”,但熟悉他的领导和战友说,徐真建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责任意识,才是最大的“天赋”——只要徐真建钻进修理工间,几个小时联系不上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他因长时间高度专注工作导致低血糖,眼前发黑差点晕倒,战友赶紧扶住他给他喝了杯糖水。他缓过来第一句话就是:“刚才测的那个波形数据记下来没有?”
“我怕出错,更怕被谨小慎微的心态绑住了手脚”
爱思考、有担当,是许多战友对徐真建的共同印象。徐真建常说,到了战场,哪还分岗位大小、职务高低,任务来了就要顶上。因此,他不满足于仅维修好装备,还常把装备保障工作置于实战背景下,多想一步、想深一层。
那次,徐真建到高原巡检巡修,发现某型装备趴窝许久,厂家多次远程会诊也束手无策。虽然该装备不在此次保障范围,但他还是主动接过这个“烫手山芋”。
在高原实施技术作业,对徐真建来说也是第一次。他拆解装备后认真研究每个部件,分析气压、温度、酸碱度等因素对装备的影响,一一排除可能的原因,最终找到症结并完成维修,让趴窝许久的装备焕发生机。后来,他还结合高原实际情况改进某系统,使装备延长了使用寿命、提升了实战能力。
随着改革深入推进,一批新装备列装部队。“新装备早一天形成战斗力,战场上就多一分主动和优势,就多一些决胜的筹码。”徐真建找到单位领导,主动请缨编写3型装备质量验收标准。有人劝他:“专家都没吭声,你何必给自己揽事。”还有的为他担忧:“万一出了问题,你咋负得起这个责?”
这些问题徐真建不是没考虑过,但思来想去,还是服务备战打仗的责任感占了上风:“我怕出错,更怕被谨小慎微的心态绑住了手脚。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打赢。”受领任务后,徐真建认真研究材料、协调采集数据、对接战场情况,很快完成标准制订工作并一次性通过评审。
虽然专业领域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但徐真建在掌握模块化保障、基地级修理的基础上,没有放弃拼件组合、废物利用、手工作业等看似过时的技能。“如果打仗时条件不允许,无件可换或者鞭长莫及怎么办?”他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
徐真建的坚持,很快得到回报。去年,“匠心杯”装备维修职业技能大赛的电子专用设备装调工项目,要求参赛者在印制电路板上进行手工焊接。只见徐真建双手又稳又快,手持电烙铁将小如米粒的电子元器件嵌入电路板,平滑的焊缝、整齐的布件、光洁的板面让人赞叹不已。事后,徐真建说得最多的不是荣誉,而是这项“手艺”将来可能会在战场上发挥怎样的作用。
新身份呼唤新作为
■王 龙 戚 鑫
象棋中的小卒,看似不起眼,然而一旦跨越楚河汉界,便能步步为营长驱直入,成为制胜的利器。“过河之卒”的“身份”之变,让普通一“卒”有了更大的作为。正所谓“过河卒,猛似虎”,军营中有无数像徐真建这样扎根战位、平凡坚守的文职人员,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能够直面不足、日拱一卒,不断超越自我、勇猛精进,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
象棋对弈时,妙手不仅善于用关键一招把对方“将”住,还善于对整盘棋运筹帷幄。棋盘上的卒子不一定永远是配角,作战体系中的每一个战位,都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这也正是支撑徐真建不断前行的动力之源——无论是当初入伍的那名普通战士,还是15年后再续前缘成为“孔雀蓝”,他从未把自己当作强军事业的“局外人”,也没有把自己的战位定义为“旁观席”。“时间不等人,一分一秒都懈怠不得”“新装备早一天形成战斗力,战场上就多一分主动和优势,就多一些决胜的筹码”……这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督促着他努力弥补短板不足,面对技术难题大胆求解、敢为人先。
对弈中是没有悔棋可言的,服务练兵备战也是如此——平时不敢探索、不敢尝试,只会让战时犯错的代价更惨痛。想要真正练强硬功,就要直面问题,多斩荆棘、多闯新路,决不能一味等靠,把希望寄托在别人铺就的平坦大道上。“我怕出错,更怕被谨小慎微的心态绑住了手脚”“过去的经验今天不一定适用,以往的成绩也不代表现在的水平”“如果打仗时条件不允许,无件可换或者鞭长莫及怎么办”……这种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敢想敢为、敢拼敢闯的意志胆魄,值得广大文职人员学习践行。
(胡顺超 吕佳俊 方润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