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老师”讲“开学第一课”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强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近日,中央宣传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在9月以“弘扬抗战精神 共筑国防长城”为主题,集中组织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月”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坚定自觉地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为全面推进强国强军事业凝聚强大正能量。
又是一年开学季。不少学校将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邀请抗战老兵、现役军人、退役军人登上讲台,给学生们带来别样的“开学第一课”。本期,让我们走进3所学校,一起聆听他们的“开学第一课”。
岳石小学学生向抗战老兵吴绍卿行少先队队礼。贾祥龙摄
四川省安岳县岳石小学——
百岁抗战老兵传递“接力棒”
9月1日,四川省安岳县岳石小学举行开学典礼,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国旗下,102岁抗战老兵吴绍卿在儿子吴天明的搀扶下走上讲台,举起右手,庄重地面向师生敬了一个军礼。30分钟的脱稿授课,赢得10余次掌声。
这是吴绍卿在该小学的“最后一课”。这堂课后,吴绍卿将学校“课外红色辅导员”的接力棒,传给儿子吴天明。
作为安岳县年龄最大的“课外红色辅导员”,吴绍卿的“教龄”已有42年。自1983年退休后,吴绍卿陆续走进全县12所中小学,累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00余场次。
1942年,19岁的吴绍卿参军入伍,先是担任机枪手,后来转任炮手。沙场征战,他的双耳受损严重,晚年被耳鸣困扰,仅能听见近处的大声交谈。
“我希望通过一个老兵的亲身经历,让孩子们感受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吴绍卿回忆,第一次受邀为师生讲课,自己心里还很忐忑。当讲到自己“揣着两个窝头去打仗”的故事,台下学生瞪大眼睛听得格外认真。课后,孩子们围在他身旁,轻轻抚摸他手臂上那道月牙形的疤痕。从那以后,“课外红色辅导员”便成了吴绍卿的全新“名片”。
一次授课后,一名五年级学生提问:“用机枪能把飞机打下来吗?这不是‘抗日神剧’里的情节吗?”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吴绍卿很惊讶,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让一代代青少年了解真实的抗战历史。
此后,吴绍卿在授课教案中补充了作战装备的性能参数、战役战斗的时间线、牺牲战友的故事等诸多细节,让学生们更加清晰地感受战场的残酷,也更加明白那些时代久远的牺牲,不仅仅是“英雄”二字所能概括,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盛世。
“吴老对每一堂课都准备得很充分,孩子们听得认真,才会入心入脑。”安岳县人武部政工科干事周强说,吴绍卿用真实的故事唤醒学生对“家国”“责任”的朴素情怀,让这份情怀从懵懂的感动转化为铭记历史、担当奉献的坚定力量。今年下半年征兵,20余名青年受到吴绍卿的感召选择报名参军。
今年春天,保健医生拿着吴绍卿的体检报告,严肃地与他家人谈话:高血压、听力重度受损、心脏功能退化……吴绍卿的身体已不适宜参加长时间活动,“激动或劳累都可能有危险”。经过家人劝说和反复思量,吴绍卿同意新学期讲述最后一堂课,然后将接力棒传给儿子。
刚一开口,吴绍卿的声音就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吴天明赶紧递上温水:“爸,慢点说,别着急。”吴绍卿只是摆了摆手,继续讲道:“那时候我们没饭吃,就揣两个窝头打仗;没弹药,就拼刺刀……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我们知道,身后就是乡亲,是祖国。”
授课结束,吴绍卿望着台下充满朝气的面庞,如往常一样敬了个军礼,语重心长地说:“我老了,以后不能再给你们讲课了。爷爷的‘最后一课’讲完了,但你们的‘人生课’才刚刚开始,一定要好好读书,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一年级新生唐一兮和几位同学上台,为吴绍卿献上鲜花和亲手制作的卡片。“吴爷爷,谢谢您给我们讲这段故事,我们会记住的。”“爷爷,这是我画的画,祝愿您身体健康!”
“父亲的‘最后一课’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吴天明说,刚刚结束的暑假期间,自己带着儿子整理了40余年间倾注父亲吴绍卿心血的所有讲稿,装订成册。自己也会带着他的期望,让这些鲜活故事一代代传下去。(吴波、常志彬)
蒋贤礼烈士的儿子蒋义生,与楂林小学“贤礼班”学生一起挂“英烈牌”。季俊磊摄
浙江省义乌市楂林小学——
教室门口挂起“英烈牌”
9月的浙江义乌,竹韵潇潇。
“童坤,到!”“蒋贤礼,到!”“金平欧,到!”
2日上午,浙江省义乌市楂林小学举行开学典礼暨“英烈班”命名大会。来自6个年级共30个班级的学生代表,接过以英烈命名的班级牌。学生们听到自己所在班级对应的烈士名字,高声答“到”。
楂林地处义乌市东北部,四面环山。楂林小学这所百年老校,曾走出4位地下党员和12位抗战烈士。抗日战争时期,该校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成立学生抗日自卫大队,组织进步学生秘密传递情报。
自1943年8月成立抗日武装坚勇大队起,楂林便成为诸义东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域。义乌市新四军研究会工作人员介绍,坚勇大队自创建到北撤的两年多时间里,历经大小战斗30多次。断交通、攻炮楼、杀鬼子、歼伪军、打顽匪、除汉奸、反恶霸……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烈篇章。
为班级命名的烈士,多为坚勇大队成员。楂林小学坚勇长廊内,展板上记录着坚勇大队奇袭军需库、首战告捷、智取飞凤、顺手牵羊、引蛇出洞等抗战故事。“一个个英雄人物扎根学生心田,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学习的榜样。”校长陈孙宾说。
开学典礼现场,金平欧烈士的儿子金忠祥、蒋贤礼烈士的儿子蒋义生等向学生讲述英烈故事。“我父亲是坚勇大队成员,后来被任命为中共金萧地委诸义东特派员。”金忠祥说,“孩子们,你们要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担起保家卫国的使命。”
“1944年4月,骆守宝被日伪军抓捕。面对敌人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他不肯透露党组织的任何信息,牺牲时年仅32岁。”台上,蒋义生讲述中共诸义东县委委员骆守宝烈士的光荣事迹。
“英烈事迹就是‘开学第一课’的最好教材。”“英烈班”命名活动的发起者、烈士遗属叶庆华说,自己既是一名军嫂,也是一名现役军人,对于红色故事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2014年,了解到楂林小学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她联系义乌市人武部、义乌市教育局和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金萧分会,借开学之机举行“英烈班”命名活动。
近年来,楂林小学还邀请抗战老兵、驻军部队优秀军人代表来校讲授红色故事,组织师生前往烈士陵园祭扫革命英烈,开展“我为军烈属送画像”活动。
红色“英烈牌”挂在30个班级教室门口的显眼位置,上面印有英烈照片和先进事迹。“英烈的名字,就是我们的信仰。他们深深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另一种方式与我们同在。”楂林小学五年级学生楼馨宇说。(蒋震、张沈欣)
佳克学校学生在武警官兵的保护下,开展军事项目体验。李梓良摄
贵州省兴义市佳克学校——
户外课堂播撒强军种子
9月1日,阳光洒满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的佳克学校,操场上交织着清脆嘹亮的童声与铿锵有力的口令。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官兵,以“强军有我·筑梦未来”为主题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2022年,佳克学校挂牌“八一爱民学校”。学校专门在操场开辟一块区域,由武警黔西南支队援建军事体验区。
新学年伊始,支队官兵进行《国防在我心中》主题授课后,便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开启军事体验课程。
“平衡木太有意思了!我还要再来一次!”学生林晓阳在官兵的保护下完成平衡木训练,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注意!低姿匍匐前进!双手要用力,身体贴近地面!”在战术训练区,武警官兵指导30余名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展开激烈角逐。虽然孩子们动作稍显吃力,但他们的眼神格外坚定,透着不服输的韧劲。
在装备体验区,学生们围成一圈,眼中写满好奇。“叔叔,我能摸一摸吗?”一年级新生周子航问道。战士林坤杰拿起身旁的步枪,耐心指导。
“好重啊!”一拿到手里,周子航便忍不住说,“叔叔,那你们每天都要拿着它训练吗?”
“是的!”林坤杰随即向学生们讲解枪械知识以及操作注意事项。
这时,操场上空传来无人机螺旋桨的轰鸣声。“快看!那是什么!”有学生指着天空大喊,越来越多人围了过来,抬头张望。
“屏幕上是我们的教室!”随着一声惊呼,孩子们的目光投向战士李梓良手中的屏幕。李梓良操纵一架无人机掠过教学楼,实时拍摄画面回传到手中屏幕上。
“这些装备平时只能在电视里看到,今天能让孩子们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真的太有意义了。”班主任张玉涵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模样,感慨道,“这样一堂军事体验课,胜过千言万语,希望能在更多学生心中播下崇军尚武的种子。”(周发江、侯鲁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