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圍繞大局出謀劃策,貢獻智慧,“身在兵位,胸為帥謀”。對於廣大官兵來說,身在兵位,也要像將帥一樣胸懷全局,謀劃大局。隻有胸中裝著全局態勢,眼睛盯著大局得失,才能在未來戰場上穩操勝券。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信息化戰爭,更強調對抗的整體性、系統性、全面性,也對樹立全局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有的官兵認為,謀劃全局是中高級指揮員的職責,自己身處兵位,在戰場上執行命令就可以了。獨木不擋風,單兵難排陣。戰場上,身處戰斗力鏈條末端的基層官兵,如果缺少全局觀念、缺乏聯合意識,各行其道、各唱各調、各使各招,就難以攥指成拳,無法形成整體合力、實現聯合制勝。
善謀全局方全勝。未來戰場上“單槍匹馬”的短兵相接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系統與系統的抗衡,“無戰不聯”“無聯不勝”正成為現代戰爭的顯著特征。謀大局、重聯合,不僅是中高級指揮員的“專利”,每名官兵都應樹立大局觀念、強化聯合意識,善於從全局考量,堅持從大局出發,把個體任務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努力追求整體制勝。
有人曾形象地說:機械化戰場是師長的戰場,空地一體化戰場是營長的戰場,信息化戰場則是以士官為主的班長的戰場。信息化戰爭使指揮形式由過去的“樹狀結構”變為“扁平結構”,有時指揮命令可以直達作戰系統的末端。在擊斃本·拉登的“海王星之矛”行動中,唱主角的是由24名隊員組成的特種小分隊。這次集中精銳、打擊要害的戰術行動,難在以小行動達成戰略性重要目標,難在全方位多環節的精確協同。這也啟示我們: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越是精兵作戰,越要著眼大局、統一行動﹔越是精確協同,越要顧全大局、有效配合。
隨著我軍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步伐的加快,聯合訓練、體系對抗從形式到內容已滲透到每個作戰單元,由此給營長、連長、班長這些末端指揮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演訓場上,一個班長可以調動直升機支援作戰,一個合成營營長需要指揮十余個兵種協同作戰。試想,如果沒有全局觀念,不掌握敵情,不了解友鄰,不清楚戰場態勢,怎能准確判斷、有效處置、決戰決勝?每名官兵隻有強化戰略思維,對大局了然於胸、對大勢洞幽燭微,才能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才能在未來的聯合作戰中大展宏圖、大有作為。
(作者單位:北京軍區司令部直工部)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