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連用14個“公”字,旨在提醒和告誡黨員干部時刻為公,做到公私分明。古人雲:“在公門則不言貨利,當公法則不阿親戚,奉公舉賢則不避仇讎。”為政用權,應時刻謹記一個“公”字,始終堅持公正廉潔、公私分明、公權為民。
立公心。黨員干部應常懷一顆為公之心,簡言之,就是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都要從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從有利於黨的事業出發。習總書記在蘭考調研時指出,要特別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黨員干部為政用權,應秉公不以私利為謀,剛正不以私欲為累,不徇私情、不圖私利,真正代表群眾管好權、用好權,像焦裕祿那樣盡心竭力執政為民、做事為公,辦好人民群眾急需的、迫切關注的實事。
重公論。群眾公論是一面正衣之鏡,既能反映黨員干部的品行修養,又可依據公論查找問題、對照整改﹔既是對黨員干部的一種監督,也是對其勤政廉政的鞭策。群眾公論最客觀、最公正。尤其是在選人用人上,要通過“兼聽眾論”來“明辨是非”。朱元璋在談論任官問題時曾說:“眾人惡之,一人悅之,未必正也﹔眾人悅之,一人惡之,未必邪也。蓋出於眾人為公論,出於一人為私意。”對今天的黨員干部而言,就要讓群眾公論切實“論”起來,注重傾聽群眾呼聲,充分發揚民主,切實保障好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
講公正。“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一個“正”字,詮釋了從政的真諦。講公正,是黨對領導干部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群眾的迫切願望。雖然“公正”二字不能涵蓋為政用權的全部要義,但用權隻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對人對事不存私心雜念、不論親疏遠近、不搞暗箱操作,面對紛繁復雜的環境,能夠力排各種干擾,對上不亢不卑,對下謙恭低調,就會得民心、順民意、合民情,帶領群眾干事創業謀發展。
贏公信。公信是衡量黨員干部在群眾心中地位的無形“標杆”。提高公信力,就要通過扎實工作、踏實干事、誠實做人、忠實履職,真正讓群眾信得過、心裡服。現實中,每一點一滴都可能成為黨員干部建樹公信的契機,也可能成為喪失公信的“滑鐵盧”。有些黨員干部沒有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而是著眼小團體、“小圈子”的利益,作決策沒有把握公正透明,選干部沒有堅持五湖四海,就不會得到群眾的信任,公信力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為政用權要贏得群眾信任支持,就必須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在群眾心中立起一座公信之碑。
樹公德。“德”既是黨員干部先進性的重要體現,也是其成就事業的基本條件,既決定著一個人的品格形象,也影響著一個單位的事業興衰。黨員干部要帶頭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涵養家庭美德,注重個人品德,爭當良好道德風尚的踐行者、維護者、引領者。隻有始終把“德”放在第一位,為政用權著力培養強烈的道德責任感,以德立人、以德敬人,才能真正做到以德服人。
“天地生人,有一人當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活一日當有一日之勤”。常懷公仆之心,拋卻私欲,行於公道,用心做人做事,為政用權才經得起人心稱量。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