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盾”計劃出台
美“星鏈”計劃邁出軍事化一步
俄烏沖突中,“星鏈”低軌衛星星座憑借大容量、高通量、低時延和重訪周期短等優勢首次介入戰場,充分証明近地軌道衛星的潛在軍事應用價值。為滿足美國國防和情報機構日益增長的需求,近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宣布啟動“星盾”計劃,定向服務於美國國家安全機構和五角大樓,標志著“星鏈”計劃軍事化發展邁出關鍵一步,將從根本上提升美軍通信偵察、空間態勢感知和天基防御打擊能力。
“星鏈”走向軍事化
2015年,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推出“星鏈”項目,計劃在非對地靜止軌道構建龐大衛星系統。整個項目分2個周期建設,共包括4.2萬顆衛星。1期“星鏈”計劃由1.2萬顆衛星以及相關地面控制設施和用戶網絡終端構成,2期“星鏈”計劃由部署在9個不同軌道高度的29988顆衛星組成。“星鏈”主要提供全球范圍內全天候、低時延的高速互聯網接入服務,尤其可為偏遠地區提供低成本的互聯網覆蓋,相比傳統互聯網具有高覆蓋率、遠距離低延遲傳輸、低成本等優勢。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自2019年5月發射首批60顆“星鏈”衛星以來,目前已在近地軌道部署約3500顆1期衛星。
美國軍方一直高度關注“星鏈”計劃的軍事化潛力。2019年,美國空軍資助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測試“星鏈”衛星與軍用飛機的加密互聯網服務。2020年5月,美國陸軍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簽署協議,計劃使用“星鏈”衛星寬帶進行跨軍事網絡數據傳輸。2020年10月,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獲得美國防部1.5億美元合同,用於開發軍用版“星鏈”衛星技術。
“星鏈”衛星在俄烏沖突中的表現,進一步推動該計劃的軍事化。12月1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發布公告,有條件批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關於部署和運營2期“星鏈”衛星的申請。該公司將獲准在525千米、530千米和535千米3個高度的近地軌道,部署和運營7500顆2期“星鏈”衛星,標志著“星鏈”計劃軍事化應用發展到新階段的“星盾”計劃誕生。
提供多方面作戰優勢
“星鏈”計劃與“星盾”計劃的區別在於,前者面向普通消費者和商業機構,后者僅為美國政府提供服務。“星盾”計劃雖然以維護美國國家安全為重點,但仍基於“星鏈”的技術和生產線,並與“星鏈”通信兼容。“星盾”計劃利用“星鏈”衛星星座,為美國情報機構、國防部等部門提供數據加密傳輸、戰場信息感知等多項服務,特別是為美軍一直欠缺的戰場高通量信息傳輸、戰場衛星遙感信息獲取等方面提供支持,有效增強美軍偵察遙感、通信中繼、導航定位、精確打擊等作戰能力。
目前來看,“星盾”計劃在地球觀測、安全通信和有效載荷托管等重點領域具有一定優勢。
首先,“星盾”具備實時觀測地理空間能力。由於“星鏈”衛星星座數量龐大且分布式部署,再配合升級后的“星盾”衛星上搭載的光學傳感器、合成孔徑雷達,可實現不間斷偵察和實時跟蹤地面目標。
其次,相比GPS導航系統,“星鏈”衛星的軌道高度低,信號更強,同時具備成熟的星載激光通信鏈路,可有效推動軍事通信網絡與商業通信網絡之間的無縫切換,防止網絡襲擊和電磁襲擊。
再次,“星盾”衛星可承擔自殺式攻擊太空航天器任務,還可利用在軌機動性,通過加裝武器化應用,輔助陸基導彈防御系統定位、攔截來襲的高超音速導彈、洲際彈道導彈等目標。
現階段“星盾”將主要開展3方面業務,一是實時對地遙感服務,二是實時快速傳輸遙感數據﹔三是利用“星鏈”衛星平台,托管各種軍用載荷。
推動太空軍備競賽
美國太空版中心地帶理論提出:“誰控制了地球軌道,誰就控制了近地空間﹔誰控制了近地空間,誰就控制了地球。”“星盾”計劃的問世,加速了低軌衛星軍事化轉型發展,凸顯出美國急於搶佔外空軌道資源,及顛覆現有作戰體系的野心。
“星盾”計劃基於“星鏈”技術,且兩者相互兼容,將進一步模糊太空軍事化准則,引發外太空領域爭端,推動太空軍備競賽。11月30日,俄羅斯外交部防擴散和軍控司司長葉爾馬科夫透露,美國防部正利用低軌道衛星星座測試可覆蓋世界任何地方的軍事指揮體系,而絕大多數國家對此缺乏“有效反制手段”。他強調,俄羅斯主張禁止民用商業衛星用於軍事任務,並呼吁所有對適當利用空間技術感興趣的國家共同努力,以和平目的開發近地空間,加快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面的、旨在防止外層空間軍備競賽的國際法准則”,確保外層空間的和平利用。(張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