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一座紀念館與一群追光者

——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九口堰村講好講活革命老區紅色故事見聞錄

2022年12月17日08:2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圖①:紀念館主體建筑。圖片由九口堰革命舊址紀念館提供

圖②:以文藝形式傳播紅色故事。圖片由九口堰革命舊址紀念館提供

圖③:紀念館概貌。圖片由九口堰革命舊址紀念館提供

寫在前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九口堰革命舊址紀念館工作人員對此深有體會。2015年以前,這裡還是鄂西北一座偏僻冷清的紀念館。現任館長顧世國和同事們經過不懈努力,僅用3年時間,將一個默默無聞的紀念館建設成“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先后接待參觀者180多萬人次。

隻為心中那身綠軍裝——

年過半百再挑重擔

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九口堰村,因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五師師部曾駐扎在此而遠近聞名。為紀念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隨州市於1982年建成九口堰革命舊址紀念館。1984年10月,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為紀念館題寫“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五師司令部、政治部舊址”匾額。

然而,隨著時光流逝,受各種因素影響,紀念館因軟硬件設施逐漸落后,來參觀的群眾寥寥無幾。

為煥發紀念館的生機活力,2015年冬,上級決定遴選一名事業心強、能力素質突出的人擔任館長,把紀念館打造成適合時代發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市、區、鎮三級考察選拔,決定任命龔店村黨支部書記顧世國為紀念館館長。

顧世國在當地頗有名氣。他擔任村支書15年,帶領村“兩委”一班人,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偏遠山村,建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裡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制示范村”“湖北省美麗宜居村”等榮譽。顧世國被中央文明委表彰為“中國好人”,被司法部評為“模范人民調解員”,被湖北省表彰為“荊楚楷模”“優秀共產黨員”。

“都50多歲的人了,還去管這個事”“你又不懂業務,何必要從頭再來”……顧世國征求家人與朋友意見時,不光家人反對,村裡100多名村民也聯名要他留下來。

看著父老鄉親渴求的眼神,想著自己帶領村“兩委”制定的鄉村建設藍圖,有幾個項目才剛剛啟動……一時間,顧世國有些犯難。然而,當他看到紀念館冷冷清清的樣子,決心重拾兒時的夢想。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裡唯一的文化活動就是倆月一次的放電影。顧世國十分喜歡看《地道戰》《上甘嶺》《偵察兵》等戰爭題材的影片,經常為了追看一部電影跟著放映隊跨村。尤其是他聽說電影《小花》改編自新四軍第五師一名壯烈犧牲指揮員的故事時,深深為新四軍官兵英勇戰斗的精神所感染,長大參軍報國的種子也因此埋在心裡。

因父母都是盲人,家庭貧困,作為長子的顧世國,隻能默默扛起家中的擔子,最終未能參軍。

“既然不能像革命前輩那樣穿上軍裝,那就以另一種方式傳承紅色基因、報效祖國。”顧世國經過幾天深夜裡的輾轉反側,毅然決定奔赴新崗位,把革命老區和新四軍的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雕塑群像前立下軍令狀——

打造紅色精神高地

2015年12月25日,顧世國第一天走馬上任。看著九口堰革命舊址紀念館破舊的館舍,他心中五味雜陳。

“守護好精神血脈,傳承好紅色基因。”這一天,顧世國細細品讀新四軍第五師官兵戰斗歷程,深深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責任。他站在館前的新四軍雕塑群像前,庄重地舉起右手立下軍令狀,“要像第五師官兵那樣不怕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決不辜負組織的重托,徹底改變紀念館落后的面貌。”

從此,顧世國帶領紀念館新老員工,在當年抗日戰爭的戰場上,吹響了建館集結號。

立誓容易,實干卻難。顧世國面臨的第一個“攔路虎”就是籌集修繕資金。當時,紀念館不僅沒有一分錢的家底,還欠下不少外債。為了籌措資金,他多方申請協調,終於在上級支持下,爭取到國家“革命老區優先發展”項目資金。

“經費還不是面臨的最大難題。”顧世國介紹說,最讓人頭疼的是紀念館的土地產權糾紛問題。當初,建紀念館佔用部分周邊村民菜園、房基地留下一些遺留問題。

為此,顧世國每天走訪兩三戶村民做思想工作,圍著火爐和大家談心交心,從村民的角度,宣傳修好紀念館帶來的好處。不久,村民的思想疙瘩逐漸解開。同時,他還說服家人,自掏腰包先期墊付賠償款,圓滿地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

有了當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紀念館修繕及擴建工程如期上馬。首戰告捷,顧世國對開展好下一步工作的信心更足了。

“打造紅色線路,吸引參觀群眾。”經過反復勘測,顧世國決定從九口堰南側山頂野戰塹壕、經工事坑道、再到山腳下烈士紀念碑,修一條方便群眾參觀和車輛上下山的公路。為節省資金,他帶領員工用麻繩和紅布條做記號,一米一米地勘測。從初夏干到深秋,又從寒冬干到暮春,經過2年多時間,終於把這條“抗戰之路”一步一步地修到了山頂。

“修這條盤山路,他換了5頂草帽,穿破了4雙膠鞋,雙手磨起了多層老繭,中途還累得住了醫院,身體沒徹底恢復就拔掉針頭返回工地繼續干,我送飯到醫院都找不到人。”顧世國的妻子代春英回想起往事,仍眼淚汪汪。

為征集館藏文物,顧世國一有時間就開著私家車四處尋找。幾年來,他走遍浙江、江蘇、上海、湖南、河南、山西等新四軍第五師戰斗過的地方,行程30萬公裡,征集到沖鋒號、行軍鍋等文物。

2021年7月9日,在上海征集文物期間,顧世國膽囊結石再次復發。為了把有限資金用在征集文物上,他硬挺著回到隨州才做手術。他告訴筆者:“有時疼得實在受不了,就吃幾片止痛片堅持。”

“每次出差征集文物,館長都選擇最便宜的旅店,每天食宿開支不超過120元,有時就在車上將就一夜。”回憶往事,紀念館會計付明荃說,“館長每次考察征集文物回來,人都瘦了一圈,紀念館的同事都說他是‘拼命三郎’。”

經過3年不懈努力,在顧世國積極協調和推動下,紀念館先后完成修繕和新建新四軍第五師師部舊址、烈士紀念碑、抗大十分校、野戰醫院、邊區建設銀行、紀念園等十大工程。紀念館佔地面積拓展到6100平方米,館藏文物增加到2000多件,並新增了文物陳展廳。2019年,紀念館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結合本職崗位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顧世國和同事們更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要“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怎樣“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充分發揮教育功能——

建立過硬的宣講隊伍

“修繕維護革命舊址遺跡,不是搞形象工程,而是讓后代不要忘記革命歷史,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看著修繕一新的紀念館,顧世國又開始新的規劃。

為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宣講隊伍,針對紀念館周邊年輕村民從小接受紅色文化熏陶、熟悉新四軍戰斗故事的實際,顧世國從村裡遴選形象氣質俱佳的6名年輕人擔任紀念館宣講員。

宣講隊伍雖然壯大了,關鍵是要提高他們講紅色故事的能力。顧世國帶頭學習鑽研館史,經常利用晚上和雙休日研讀第五師戰史,並跑遍周邊省市縣相關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先后查閱《李先念在隨州》《隨州抗戰》《抗戰家書》等書籍,一年下來撰寫、剪貼了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和資料。他還自費到河南信陽、安徽金寨、湖北紅安、湖南韶山等紅色紀念地參觀取經。

“那幾年,在家裡幾乎見不到父親。”顧世國的女兒顧榮華說,“隻有到紀念館才找得到他,有時甚至幾個月都見不上一面。”

在顧世國帶動影響下,紀念館工作人員也紛紛爭做“優秀宣講員”,深入學習新四軍第五師的戰斗歷程,力求把每個紅色故事講得更加鮮活感人。

“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2019年10月,隨州市曾都區委宣傳部批准顧世國以九口堰革命舊址紀念館為宣傳陣地,成立“顧世國紅色基因傳承工作室”。

不負眾望的顧世國,帶領大家一起編寫《展館現場教學》《室外課堂授課》《鄉村體驗教學》等6本教材,集講稿、課件、配唱、隨州古樂說唱等形式多樣的宣講方式,特別是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勞動號子》《湖北大鼓》《隨南山歌》等,受到參觀群眾好評。

“每次帶學生來九口堰革命舊址紀念館研學,都是一次生動的思政教育課,而且比學校課堂的效果好得多。”曾都區洛陽鎮張畈中心學校老師蔡艷華深有感觸地說。

“這次研學不僅大開眼界,也受益匪淺,顧館長用快板講紅色故事,一下就把我們吸引住了。”洛陽中學初二學生張磊激動地說,“聽顧館長聲情並茂地講新四軍第五師官兵的戰斗故事,讓我懂得新中國是革命前輩用生命換來的,我一定要像革命前輩學習,長大后也要去報名參軍、保家衛國!”

“顧世國紅色基因傳承工作室”創辦以來,顧世國帶領工作人員每年要講100多堂課,受眾2萬多人次。他們還走出紀念館,送紅色文化下鄉村、進學校、到軍營,受眾達3萬多人次。2017年以來,他連續5年被湖北省委講師團授予“全省優秀百姓宣講員”稱號。

如今,九口堰革命舊址紀念館已成為隨州地區一張具有影響力的紅色文化旅游名片,輻射周邊10多個市縣(區),30多個鄉鎮中小學都把這裡作為青少年學生研學活動的打卡地,每年接待游客和干部群眾參觀學習近60萬人,紀念館先后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顧世國和同事們決心努力把紀念館建成一個為各界群眾所喜聞樂見,能夠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盡一分責任和義務。

背景鏈接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后,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鄂豫挺進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下轄3個旅和2個縱隊,共1.6萬余人。4月10日,第五師領導機關、駐白兆山的第十三旅和第一縱隊指戰員,在九口堰孫家大灣前河灘上召開整編誓師大會。從此,第五師以隨南白兆山九口堰為指揮中樞和后方基地,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和反“掃蕩”斗爭,部隊不斷發展壯大。(王文毅、易傳濤)

(責編:彭曉玲、代曉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