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雷鋒故事 傳承雷鋒精神
——讀《雷鋒:毛主席的好戰士》

今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60周年。60年來,雷鋒的事跡和精神在神州大地傳播生根、開花結果,雷鋒的形象無人不識、無人不曉。在這種情況下,青年軍旅作者胡月撰寫的《雷鋒:毛主席的好戰士》(中國青年出版社)仍然引人入勝,耐人尋味,實在不易。作者堅持講好雷鋒故事、傳承雷鋒精神,不僅喚起了人們過去曾有的溫暖回憶,而且激發了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像雷鋒那樣讓生命放出光輝、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的豪情。因此,《雷鋒:毛主席的好戰士》作為“人民英雄·國家記憶”叢書之一出版后,贏得眾多好評。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模范,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模書寫。任何人都不是單獨的、孤立的存在,必然系連著一定的社會與時代。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在於英雄的事跡本身和精神內核是經得起時間考驗和歷史解讀的。而有關英雄的敘事,在不同的時期又總是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雷鋒:毛主席的好戰士》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鮮明的歷史時代觀。作者坦言:“雷鋒犧牲的時候,我的父親還沒有出生,讓我這一代甚至是更年輕的下一代來體悟、感受雷鋒,我認為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理解那個年代,理解那個年代的人和事。畢竟,時代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作者通過雷鋒的父母和他成為孤兒的苦難遭遇告訴人們:“在那樣的舊時代,所有願望的美好,都可能被種種的風吹浪打所擊碎。當國家無力和多災多難時,個人更像是漂泊的草葉或者螻蟻。”
成長在新社會的雷鋒,剛剛17歲時就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對自己這樣的要求:“以革命的名義,想想過去﹔以革命的精神,對待現在﹔以革命的志氣,創造未來。”這就是時代打下的烙印。《雷鋒:毛主席的好戰士》把歷史的經緯與雷鋒的生命歷程緊密融合在一起,寫出了雷鋒從人生懂事一起步就邁向新中國偉大征程的精氣神。在作者筆下,雷鋒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價值追求融入建設、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使得作品格局得以拓展、思考得以深化、主題得以升華。這種敘事結構的設置,從歷史的梳理中找到了雷鋒成長的紅色基因,也從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展示了雷鋒精神與黨的革命精神譜系的契合。
生活永遠是文學的源泉,作家隻有深入生活才有可能拿出精品力作。胡月在撰寫《雷鋒:毛主席的好戰士》過程中,為了如實反映雷鋒的事跡和精神,不僅查閱了能夠找到的有關雷鋒的書籍、資料,而且廣泛地走訪了與雷鋒有過接觸的鄉親、同事、戰友、領導等各方面人員,獲得了大量的材料。更令人稱道的是,2012年12月18日,她以記者身份參加了雷鋒生前部隊組織的“重走雷鋒路”活動。10天時間裡,她走過了雷鋒的出生地湖南望城,雷鋒留下影像的武漢長江大橋、北京天安門,工作過的鞍鋼、弓長嶺,最后到達位於撫順的雷鋒生前所在部隊。正因為有過這樣深入的直接體驗和調查研究,她才感到:“雷鋒的面目在我腦海裡逐漸變得清晰,那些有關他的隻言片語不斷匯聚,如同漲潮的海水般向我扑來——那些舊物、和雷鋒有過交集的人、他們的回憶與講述,在時空的撞擊中發出深沉的回響。”
顯而易見,如果不是這樣千方百計地走進雷鋒的生活和他的精神世界,如果不是這樣懷有對雷鋒的崇拜和歷史的敬重,如果不是這樣行走於雷鋒曾經熱烈向往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大地,《雷鋒:毛主席的好戰士》就不可能展現其獨特視角和真切體悟。
作者在《后記·相遇》中寫道:“不知什麼時候,我闖入了那個年代,仿佛在雷鋒的世界裡,我這個個體若隱若存,用現在的發生和故事敘述方式去領會那個年輕的生命,重現那個一定會延續至無限的民族記憶。”作者的實踐啟示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包括雷鋒在內的眾多英模人物,我們必定有條件更客觀、更全面地認識他們事跡的詳情和內在的精神價值。我們隻有投入火熱的現實生活中,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結合新的時代特點,不斷去激活、擦亮、創新,才能使之成為我們取之不竭的寶貴財富和精神資源。
藝術創作不僅源於生活,還要高於生活。隻有深入探尋和書寫英雄模范之所以能成為英雄模范的精神動能,才能讓讀者從中感受到精神的力量。作者曾這樣講述自己在寫作《雷鋒:毛主席的好戰士》過程中的體會:“通過反復查閱有關雷鋒的大量資料,我發現,那個時代的表達大都是簡短而‘熱烈’的。這給了我一個提示,雷鋒犧牲的時候,他比現在的我還要小10歲,那麼,這本寫雷鋒的書應該有著同主人公一樣的年輕和朝氣。至少在語言基調上,應該是充滿對這個世界的期待和希望,飽含憧憬與力量感,這也恰好符合雷鋒的真實性格。”
從決定動筆的時候起,雷鋒就在胡月的生活中佔了重要位置,令她魂牽夢縈。她仿佛跨越了時空阻隔,站在了雷鋒身邊,觀察著他的一舉一動,有時還能跟他搭搭話。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何不用這種體驗式的、沉浸式的手法去書寫呢?用現在的視角去發現、體悟那個年輕的生命……”很顯然,這是一種適應當下讀者的審美需求而進行的多元藝術探索和審美建構嘗試。《雷鋒:毛主席的好戰士》由人物事跡報告轉為藝術性較強的審美表達,由對新聞性的追求轉向對故事性的探尋,由單一描寫人物先進性轉到多維度呈現英模的立體人生,明顯提升了作品的審美化程度,增強了對雷鋒形象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傳播力。
在書中,作者的敘述語言干淨、簡潔、細膩,通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表達,三言兩語就將人們熟悉的雷鋒的個性氣質和鮮活形象勾勒出來,躍然紙上,讓讀者在愉快的閱讀中自然而然地更加親近了雷鋒形象,受到了雷鋒精神的滋養。(陶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