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航空兵某部:“雪山雄鷹”飛出新航跡

官兵進行飛行訓練。胡彥龍攝
春日高原,冰雪未消。拉開直升機側窗,一股寒風吹入,陸軍航空兵某部飛行員蒯宗南深深吸了一口氣。駐守高原11年的他,早已適應了這裡的起降環境。
“那時,座座雪山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聊起剛到該部時的情形,蒯宗南至今記憶猶新。他的訓練筆記上,記錄著和戰友在雪山之間練兵的情況:進行山頭斜坡、狹小平台等特殊場地機降﹔改進夜間外吊挂、滑跑起降、機降突擊等課目﹔探索空地指揮、戴夜視鏡飛行等訓練……
“關山萬千重,山高人為峰。”蒯宗南說,為了不讓生命禁區、飛行禁區成為制約打贏的“盲區”,他們不斷加大高原高寒地區訓練強度。
首次在高原地區組織全要素戰術作業演練,首次整建制參加高原適應性訓練,首次成建制在高海拔地域實施機降、起落和編隊演訓……在強軍目標引領下,該部官兵在雪山峰谷間不斷實現新突破。
一山更比一山高。2015年,該部首次參加聯合演訓。飛行員諶亮駕機掩護地面集群沖鋒,因躲閃不及被藍方密集的防空火力“擊落”﹔演訓場另一側,特戰隊員搭乘直升機朝藍方縱深突進,剛完成機降就被“火力包抄”……
演訓失利讓該部官兵意識到,飛越雪山僅是戰場的“入場券”,能打仗、打勝仗需要飛越更多關隘。“作為新質作戰力量,隻有融入體系訓練,才能在融合中塑造全新自我,實現戰斗力的倍增。”特級飛行員張勝健說。
記者翻閱該部多年前的訓練記錄看到,陸航、特戰兩個兵種一起訓練時,主要圍繞機降、傘降等課目進行,雙方分別擔任“戰場運輸隊”和“臨時乘客”角色。
“力量融合局限於淺層面,訓練模式沒有與時俱進,協同配合亟待加強,這些情況制約了新質戰斗力的生成。”張勝健說,如今的訓練,體系融合、協同聯訓已成為常態。
演訓場上,該部指揮員與不同兵種指揮員共同制訂演訓計劃﹔機長與特戰隊員協同訓練傘降、機降﹔突防分隊與防空分隊展開攻防演練……從單打獨斗到聯合制勝,從要素累加到體系融合,該部加速推進訓練轉型,不斷深化戰訓耦合。
“時代為我們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飛行員李炎告訴記者,以往,評價飛行員能力的主要標准是個人飛行技術水平﹔如今,地面力量作戰編組、戰術戰法運用等新內容,成為他們訓練的必修課。
每年,該部官兵分赴各地駐訓,在復雜環境中和多支部隊展開協同訓練,從“能飛”向“善打”跨越。前不久,李炎帶領新飛行員學習裝甲、炮兵、通信、電子對抗等兵種裝備和作戰知識,探索多兵種、多武器平台協同戰法,完成了數據聯通驗証。
引擎轟鳴、鐵翼飛旋,蒯宗南駕駛戰鷹騰空而起,展開空中巡邏任務。機翼下,蜿蜒崎嶇的邊防線在人跡罕至的冰峰雪谷中不斷延伸……(黃宗興 縱恆 劉樂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