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吉林省軍地保護紅色資源、傳承英烈精神紀實

2023年04月19日09:58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吉林,一片被無數革命志士鮮血浸染過、無數奮斗者汗水澆灌過的土地。紅色,是這片土地厚重的底色。

民族危亡之際,莽莽蒼蒼的長白林海,一條條泥濘的小路通往民族獨立的大道﹔解放戰爭時期,危機四伏的戰場,人民群眾踴躍支援遼沈決戰,高奏的凱歌蕩氣回腸﹔抗美援朝時期,“抗美援朝第一渡”踏印著42萬余名志願軍將士的足跡,“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的英雄贊歌吟唱至今。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時代的先鋒。5月1日,是英雄烈士保護法實施5周年。近日,記者走進吉林的白山黑水,探尋統籌保護紅色資源、推動英烈精神傳承的堅實步履。

發現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吉林磐石市區以西20公裡外,群峰環立,密林幽幽。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靜臥在這片不起眼的林間曠地。

“這裡是地窨子遺址,我們發現了鋤、鏵、碗、罐等生產和生活用具,還發現了子彈和彈夾,充分証實紅石砬子遺址群是集武裝斗爭、生活、生產於一體的抗日根據地。”在一處抗聯遺址前,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紅石砬子抗聯遺跡考古隊領隊孟慶旭介紹。他們在這片面積32平方公裡的遺址保護地上,系統考古調查發現了3000余處抗聯遺跡,証實為目前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聯遺址。

1931年,東北抗日武裝、磐石赤色游擊隊成立。1932年,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創建。這是我黨在東北地區創建的第一塊抗日游擊根據地,楊靖宇將軍曾在這裡浴血奮戰。2021年7月起,吉林省軍地組織力量對以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為代表的21處東北抗聯遺跡進行系統考古發掘,出土各類遺物近400件,其中發現的地窨子遺存、帶火坑的房址、訓練用的大型平台等訓練生活設施,解決了東北抗聯歷史研究“有史無跡”的難題。

“紅色遺跡承載著紅色記憶,保護好紅色資源,是對英烈的銘記。”參與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考古挖掘的吉林革命軍事館建設辦公室研究員杜雲中介紹,隨著近年來保護開發不斷深入,吉林省的紅色資源“礦藏”愈顯豐富、作用愈發明顯。

2022年9月18日,在長春東北淪陷史陳列館前,參觀者早早排起了長隊。該館改陳4年后復展的首日,人們自發前來奔赴這場與紅色記憶的對話。2019年,吉林省編制發布《吉林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綱要》《吉林省東北抗聯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公布革命文物名錄,推動革命文物保護與紅色文旅融合發展,構建融研究、保護、開發、弘揚為一體的紅色資源保護體系。東北淪陷史陳列館作為該省重點保護開發單位名列其中,迎來建成后最大一次改造升級。

改陳后的東北淪陷史陳列館,是全面反映東北十四年淪陷史、重點展示東北人民艱苦卓絕抗日斗爭、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尤其是東北抗聯精神的專題類紀念館。紀念館的“緬懷東北抗戰英烈和英雄群體”專題展,是我國目前展出收錄人數最多、信息較為完整全面的東北抗戰英烈史料事跡庫。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王艷梅介紹,近年來該省在開展紅色資源保護基礎上啟動“紅色吉林數據庫”建設,對吉林的革命和戰斗遺存、英烈事跡進行數字化建檔工作。

為引導各地挖掘紅色資源、講好英烈故事,吉林軍地科學謀劃、精心部署,印發《吉林省進一步傳承發展紅色文化實施方案》,在全省實施紅色文化研究闡釋工程、紅色文化保護利用工程、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工程、紅色文化精品創作工程、紅色旅游發展工程,深入挖掘東北抗日聯軍創建地、東北解放戰爭發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中國人民航空事業的搖籃“三地三搖籃”紅色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吉林省現有革命舊址269處、烈士紀念設施541處、革命歷史類紀念館(博物館)28家、館藏革命文物6000余件(含珍貴文物724件)、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70余家。在剛剛公布的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名單中,吉林省共有9處烈士紀念設施入選。

見証

尋找撥動心弦的故事

在吉林省安圖縣夕陽紅小區的一棟二層小樓裡,有一間頗具特色的工作室。展架上陳列著安圖籍革命烈士生平事跡檔案、歷史照片和史料書籍等各類文獻資料3000余冊。這間藏室是退役軍人金萬春創辦的“安圖英雄檔案室”。

年過七旬的金萬春從安圖縣人武部部長崗位轉業后,先后尋訪10多個省市,行程8萬多公裡,整理完善當地烈士檔案1100多份,搜集9萬多幅珍貴史料圖片和百余件革命文物,創作編寫8本近200萬字的紅色讀本。

談起尋訪烈士的心路歷程,金萬春說:“我和他們一樣都是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兵,尋找整理他們的事跡,就是為了不忘記我們的來時路。”前不久,他主動聯系縣人武部,計劃將收集的史料無償提供給正在建設的吉林革命軍事館。

和金萬春作出相同選擇的,還有把理想寫進深山的焦春梅。

從汪清縣城驅車30多公裡,沿著曲曲折折的山路,記者來到焦春梅的“大本營”——小汪清抗日游擊根據地遺址。原在汪清縣第四小學擔任副書記的焦春梅,在英烈精神的感召下,主動來到汪清縣愛國主義教育中心,成為一名紅色宣講員。

在焦春梅心中,宣講英烈故事成為一種“需要”。當被問及為什麼放棄領導崗位來到山上時,焦春梅說:“越了解抗戰英雄的事跡,對他們的感情就越深,就越想讓更多人知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做過這麼偉大的事。”

為做好宣講,焦春梅和團隊要經常到村裡採訪調研。起初,途中時常出沒的蛇虫嚇得她“直冒冷汗”,如今,她從容地“隨手找根樹枝撥開”。“首先觸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我嘗過草根,也體驗過‘老虎凳’。隻有對烈士們的經歷感同身受,才能講好他們的故事。”焦春梅說。

山水為脊,紅色為脈,精神為根。在吉林,像焦春梅一樣的英烈精神“擎旗手”還有許多。扎根山村與“十三烈士墓”相伴40余年的義務守陵人劉國信﹔收藏保護4000余件革命文物的“抗戰文物收藏家”劉德武﹔搶救式整理記錄400多位老兵故事的“紅色文化活字典”孫艷華……

“這支志願者隊伍,是吉林省全民參與紅色資源保護、弘揚英烈精神的縮影,也是助推紅色文化賡續傳承的有生力量。”吉林省軍區政治工作局主任徐開林介紹,近年來軍地聯合出台《關於用好紅色資源開展新時代全民國防教育的意見》《吉林省關於新時代加強和改進全民國防教育工作的落實舉措》等,統籌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志願者參與紅色資源保護工作,通過完善制度體系,鼓勵引導更多人參與到紅色資源保護、英烈精神傳承和國防教育中來。

回響

汲取砥礪前行的力量

“五班!”“你撐著,我們帶你回去!”“我想好了,我兒的名字叫鐵板!”……2022年春節期間,電影《狙擊手》熱映,一句句“超燃”的台詞直擊人心,讓觀眾“哭濕了口罩”。

這部以抗美援朝戰爭中“冷槍冷炮運動”為背景的電影,講述了志願軍指戰員在敵我裝備懸殊的情況下,與美軍狙擊小隊展開殊死較量的故事。

隨著《長津湖》《水門橋》《狙擊手》等電影的熱映,帶“火”了吉林省集安市、臨江市兩座邊境小城。這裡不僅是多部影視作品的取景地,更是紅色故事的發生地,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往“打卡”。

白山黑水,長河落日。當年運送志願軍和物資的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巍然依舊。時光,在這裡定格——

1950年10月19日傍晚,中國人民志願軍秘密從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輯安(今集安)3個口岸跨過鴨綠江,開赴抗美援朝戰場。當年,先后有42萬余名志願軍指戰員、10萬余名后勤保障人員,從集安渡江入朝。另有10萬余名志願軍指戰員從臨江跨過鴨綠江,參加第二次戰役,血戰長津湖。

光影刻錄歷史。“以電影為藝術載體,融入共通的情感表達,對於講好紅色故事、開展國防教育發揮了積極作用。”吉林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吉林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推出了許多再現血與火歷程的影片。

“舞台上出現烈士名單的時候,我的眼淚嘩一下流出來了”“整個觀劇過程,我的眼眶都是紅的”……4月1日,在觀看大型原創紅色情景話劇《白山紅雪》后,來自通化市楊靖宇將軍紀念館的講解員們感慨不已。《白山紅雪》的上演,豐富了“文旅+教育”的內涵,使東北抗聯精神在新時代綻放異彩。

除《白山紅雪》外,該省還推出話劇《不朽的旗幟——楊靖宇的五天五夜》《吉林·1948》等一批主旋律作品,舉辦“唱響新時代 永遠跟黨走”交響音樂會、“紅色鑄魂 國防筑夢”百校萬人國防教育課、“唱支山歌給黨聽”群眾性文藝匯演等活動,通過尋求紅色文化與旅游、教育、藝術的結合點,全方位、多角度講好黨史軍史、英烈故事,激發干部群眾、部隊官兵和廣大青少年愛黨愛國愛軍熱情。

“傳承紅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鼓舞著我們在強國強軍新征程上砥礪前行。”延邊軍分區政委馬林華說。年初,該軍分區組織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培訓,官兵和民兵打起背包,爬冰臥雪,以模擬緊急情況下的拉動點驗形式重走“抗聯路”。風雪中,一面面以英烈名字命名的隊旗,閃耀在白山黑水間。(王兆貴 孫亞男 孫有權)

(責編:陳羽、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