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把握裝備創新的基本要求

2023年10月17日08:39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先進武器裝備是軍隊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軍事革命加速推進,戰爭制勝觀念、制勝要素、制勝方式都在發生重大變化,我們必須不斷深化對裝備創新的規律性認識,努力開拓武器裝備建設新局面。

把握裝備創新的時代性。從戰爭形態演化發展的進程看,有什麼樣的戰爭形態就需要什麼樣的武器裝備,而武器裝備也隻有順應這個戰爭形態的需求才能獲得強大生命力。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快演進,信息化智能化戰爭加速發展,戰爭特點規律及其制勝機理發生了新的深刻變化,裝備創新面臨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需進一步突顯前瞻性、戰略性、先導性。武器裝備建設實踐表明,勝利隻向那些能預見變化的人微笑,而不是那些等變化發生后才去適應變化的人。面對未來戰爭,隻有主動識變、科學應變、積極求變,把握新時代武器裝備建設的歷史方位,明晰新時代武器裝備創新的時代要求,才能有效創新構建適應未來戰爭要求的裝備體系。

把握裝備創新的科技性。科技是核心戰斗力,也是武器裝備現代化最活躍的元素和最強大的驅動力量。面對未來戰爭,一方面,要提高軍事科技自覺。軍事科技自覺本質上是對軍事技術的一種理解能力。軍事科技自覺強,就能夠敏銳地發現科技發展中所顯現和蘊含的軍事意義,科技在軍事實踐中的作用就突出。要增強科技敏感度和技術理解力,充分創新符合實際需求的武器裝備,挖掘科學技術在軍事應用上蘊藏的作戰價值。另一方面,前瞻預判新質戰斗力的增長空間及可能引發的作戰方式變革。確立起面向長遠發展、注重科技創新推動的軍事需求生成理念和發展思路,對接好短期與長遠發展的戰略需求。以軍事科技進步帶來的未來作戰需求引領裝備體系的長遠建設,實現武器裝備體系的跨越式發展。

把握裝備創新的指向性。杜黑說過:“一個想要制造一件好的戰爭工具的人,必須首先問問自己下次戰爭將是什麼樣的”。作戰需求是軍隊建設目標與現實能力之間的差距,是推動武器裝備發展的首要因素,對裝備建設發展具有統領和牽引作用,按需備戰才能有的放矢,增強裝備創新質效。總體上看,裝備發展有兩類模式:適應需求與創造需求。適應需求就是人家有什麼,我們就研發應對的手段,是裝備發展中一種常見的模式。但歷史表明,還有相當一部分裝備,它們並未源自需求,而是在新科技誕生后才引發了強有力的軍事需求。裝備創新應該在適應需求和創造需求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這就要求在裝備創新中,以需求想定為開端,以創造需求為目標,進行顛覆性創新,實現通過技術手段引導需求、塑造需求、滿足需求,以應對未來戰爭作戰需求。

把握裝備創新的系統性。作戰體系是作戰平台能量聚放的基本依托和發揮作用的基礎。在機械化戰爭以及之前的時代,作戰要素、單元、系統相對獨立,作戰行動主要以武器平台為中心來組織,整體作戰效能基本等同於單個武器平台作戰效能的線式累加。未來戰爭中,體系的結構力決定著軍隊的戰斗力,作戰體系成為制勝的基礎條件。與單獨發展裝備平台再根據作戰任務搭配使用各裝備的方式不同,未來作戰武器裝備系統性發展思路要求在設計之初構建的就是一個分工協作的裝備體系,所有裝備間的協調應用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保証了各裝備在體系內既分工明確,又能充分協調。在實戰情況下,這種經過細致設計的裝備體系應用必然更加成熟、穩定。與各自發展,在戰場上臨時組合的裝備體系相比,在執行作戰任務時,整個體系將反應更快,應用更成熟,配合更默契。

把握裝備創新的辯証性。人和武器裝備構成戰斗力的兩大核心要素,正確認識和把握人與武器裝備之間的關系,是戰斗力建設的永恆話題,是制勝戰爭的基礎和關鍵,也是裝備創新的重要規律。由於軍事科技的發展,武器裝備智能化、隱身化、無人化、網絡化趨勢明顯,從最初的人與人直接的對抗到人駕馭機器從事戰爭,再到人在回路與半自主化的機器協同作戰,再到由智能機械組成的具有“類生命特征”的體系進行自主對抗,人的干預程度在逐步減弱。但是智能化不是簡單的無人化,無論人工智能技術如何發展,智能化武器裝備如何先進,都要把握人工智能服務人、輔助人的總原則,都要遵循人在回路的基本規律,把人的判斷、操作、控制設為優先級,讓智能化武器真正為人所掌控。

把握裝備創新的自主性。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並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現代化標准。裝備創新需要充分考慮本國的地域屬性、歷史傳統、發展水平和軍事傳統,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盲目效仿,否則可能會因“水土不服”而帶來慘痛代價。隻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裝備創新路,才能真正掌握軍事競爭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要堅持把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薄弱環節作為推動自主創新的主攻方向,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以重大課題、重大項目為牽引,加強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顛覆性的重大技術研究,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強化先進技術引領力、工業基礎支撐力、自主可控保障力,推動我軍科技創新由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加速發展。(張紅梅 黃鬆平 孫杰杰)

(責編:彭靜、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