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美欲向南極推進軍事擴張

2025年01月03日09:02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美國海岸警衛隊“極地之星”號破冰船在南極執行任務。

綜合外媒報道,近期美軍相關人士多次提出其在南極地區面臨所謂的“軍事威脅”,並呼吁加強與相關國家的軍事合作,以加快在南極地區的軍事建設步伐。然而,受多種因素制約,美國在南極地區的軍事擴張計劃短期內難以實現。

極力渲染南極威脅

長期以來,南極地區被視作“非軍事區”,在此進行軍事開發一度被視為不切實際的幻想。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技術持續進步,南極開發逐漸具備可行性,南極在美國國家戰略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近期,美軍內部有觀點提出,考慮到未來大國戰略博弈的“需求”,應加快在南極地區的軍事建設步伐。

一方面,美國軍方主張平衡兩極的軍事建設。一段時期以來,美國持續加大投入,強化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美國北方司令部前高級官員查克·雅各比表示,“當下北極的權力爭奪態勢,或許就是南極未來局勢的預演”,他強調美軍必須提前謀劃,“現在無疑是高度重視南極安全的關鍵節點”。美軍官員瑞安·伯克也表示,“南極面臨的諸多現實挑戰與北極相似,只是時間上滯后10到15年”。他認為,現行國際協議——《南極條約》中“禁止在南極地區進行一切具有軍事性質活動”的規定,已難以有效應對現實情況的變化。

另一方面,美國媒體也配合發聲,強調美軍在南極軍事建設方面嚴重滯后。美國媒體稱,隨著相關國家導彈技術的不斷發展,一度被視為世界邊緣的南極,正逐漸成為塑造未來戰略防御格局的關鍵區域。盡管南極地區的安全威脅與日俱增,但美國仍持續削減在南極的存在。在極地軍事力量方面,目前美國的破冰船項目處於混亂狀態。美國海岸警衛隊“極地之星”號重型破冰船和“希利”號中型破冰船均無法實現全年運行,且由於建造年代久遠,近年來技術故障頻發,維修保養困難重重。

呼吁加快軍事建設

面對南極地區“嚴峻的安全形勢”,美軍相關人員呼吁從兩個方面入手,加快南極軍事建設。

其一,通過“借內力”實現資源共享,即借助美軍現有的北極軍事建設資源,迅速提升在南極地區的作戰能力。尤其是要加強針對極寒氣候條件的單兵生存、醫療救援和裝備維修等課目訓練,以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夠形成核心戰斗力。相關人員還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將原本在北極作業的美國海岸警衛隊重型破冰船調至南極地區執行任務﹔利用阿拉斯加州的軍事設施,開展模擬南極氣候條件下的傘兵訓練和極地武器裝備性能測試﹔培養更多能夠在極寒天氣下執行任務的飛行員等。

其二,通過“拉外援”深化交流合作。美國的主要策略是打好與南美國家的“合作牌”,汲取他國經驗,快速補齊自身軍事建設短板。美國媒體指出,近年來美國每年僅1艘破冰船能夠正常作業,限制了軍事人員的日常訓練。為向南美國家的“極地艦隊”學習經驗,美國海軍軍官已參與在巴西、哥倫比亞、秘魯、阿根廷和智利舉辦的為期2年的破冰訓練交流項目,未來還計劃進一步擴大參與人員規模。

此外,美國陸軍第10山地師、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及相關特種作戰力量,目前正與智利山地作戰學校和阿根廷山地戰爭學校展開合作,共同開展高寒山地訓練。美國媒體稱,此類協同訓練有助於提升美軍的極地作戰能力,未來應進一步增加訓練頻次並擴大訓練規模。

能力生成面臨阻礙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美軍內部頻繁傳出強化南極軍事建設的聲音,反映出美國根深蒂固的霸權主義思維和以武力維護霸權的邏輯。美國對南極的開發利用,已從“積極且具影響力的存在”轉向“常備且可用的軍事存在”。不過,美國推動南極軍事建設面臨諸多阻礙,實現“獨霸南極”的目標困難重重。

首先,實際威脅並不突出。美軍相關人員的呼吁和擔憂,更多是憑空想象其在南極所面臨的“軍事威脅”。南極周邊國家大多為美國盟友,美軍推動南極“導彈防御”建設缺乏合理依據。在“威脅越大、預算越充足”的現實背景下,美軍為南極軍事建設申請的預算恐難順利獲批。

其次,內部意見尚未統一。美國媒體認為,美國海軍應是南極軍事建設的主力軍。但實際情況是,美國海軍對此積極性不高。作為南極軍事建設的核心項目之一,新型破冰船項目被美國海軍於2019年轉交給海岸警衛隊。時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邁克爾·吉爾戴解釋稱,“破冰船建設並非美國海軍的核心任務”,而應歸屬“海岸警衛隊的職責范疇”。美國媒體評論指出,將如此關鍵的項目交由規模和預算不及海軍十分之一的海岸警衛隊,凸顯出美國海軍對南極戰略利益的嚴重忽視。

再次,建設進度難以達到預期。根據規劃,美國海岸警衛隊未來計劃打造由6至9艘破冰船組成的“破冰船聯盟”,但相關計劃執行不力。首艘新型破冰船的交付時間已推遲至2029年,較原計劃晚了4年,且建造成本大幅攀升,后續資金可能面臨較大缺口。此外,美國海軍和海岸警衛隊在新型破冰船的定位上存在較大分歧:海軍強調破冰船的“戰斗性”,要求加強前沿部署﹔海岸警衛隊則側重其“防御性”,要求控制活動頻次、范圍和時長。(趙韜)

(責編:陳羽、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