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油龍”奔涌向戰場

——來自聯勤保障部隊某輸油管線團的觀察報告

記者 李力迪 楊 倫 特約記者 汪學潮
2025年02月02日08:58 |
小字號

山野,寂靜無聲﹔戰場,瞬息萬變。

隆冬時節,聯勤保障部隊某輸油管線團一場實戰化訓練進行到關鍵時刻。指揮帳篷內,油泵監控屏幕突然紅燈閃爍,二級上士張策翔立即戴上AR眼鏡,操控無人機實施抵近巡查,很快在跨河懸挂管線處鎖定漏點。

“油料”噴射,搶修組兩名戰士快速穿好防護服前出補漏。同時,另一名戰士操控載重無人機,前送搶修器材。很快,漏點被封堵,“油龍”恢復奔涌狀態。

打仗就是打保障。面對建設現代化聯勤保障力量的新要求,新時代管線兵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聚焦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加速提升保障能力,確保戰斗發生在哪裡,管線就架設到哪裡﹔戰線延伸到哪裡,油料就輸送到哪裡。

轉型方向標定實戰靶標

2018年,在改革強軍的浪潮中,該團應運而生。班底是兩個倉庫下轄的兩支管線隊,包括領導班子在內的其余官兵均從多個部隊抽組而來,業務能力相對薄弱,基礎參差不齊。

轉型之路充滿挑戰。組建半年后的一次聯合訓練,該團官兵雖然作為作戰要素參訓,但由於與保障對象對接不充分、保障鏈路不暢通,僅僅亮了個相就收尾,難以融入體系。那一刻,大家倍感壓力。

“絕不能雙腳邁進聯戰聯保的門檻,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單打獨斗的單一保障思維。”該團黨委一班人深感使命如山,“部隊戰斗力建設等不起、慢不得,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深入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打造一支全時待戰、全域保障的新質保障力量,充分發揮戰場聯合保障效能。”

痛定思痛。他們開辦“聯勤講武堂”,邀請其他軍兵種部隊指揮員講聯合作戰知識和聯合保障需求﹔建立聯合協調機制,與保障對象互設聯絡員,共同修訂聯合保障方案……轉型方向標定實戰靶標,該團融入聯合作戰的探索不斷深入。

輸油管線是輸送“戰爭血液”的“大動脈”,管線鋪設質效直接影響戰爭進程甚至勝負。“如何確保戰線延伸到哪裡,保障就跟進到哪裡,油料就及時輸送到哪裡?”

向戰發問,該團黨委一班人認識到,提高一體化聯合保障能力,必須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

他們探索將過去繁雜的人工勘察計算工作,交給測繪衛星、無人機和計算機信息軟件完成,破解傳統人工作業效率低的問題。同時,派技術保障室干部赴科研機構、軍隊院校和相關單位學習深造,開發出野戰輸油管線輔助決策系統。

“利用該系統智能勘察選線,隻要輸入起點和終點,幾條預選線路就會呈現在指揮系統屏幕上,線路優劣、泵站位置、注意事項等清晰明了。”該團領導說。科技為保障力賦能,部隊參加上級組織的聯合訓練時,選線質效明顯提升。

“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加速將科技轉化為戰斗力。”面對轉型建設中的一個個難題,該團牢固樹立科技是核心戰斗力的理念,充分發揮科技賦能效益。針對管線鋪設持續作業時間長、強度大等特點,他們引進穿戴式單兵機械外骨骼助力系統,增強單兵負重作業能力,縮短了管線鋪設用時。

復合型人才加速成長

清晨,伴隨車輛轟鳴和急促的腳步聲,一場野戰多源供電保障訓練隨即展開。

啟動柴油發電機、展開光伏板、聯接儲能裝置……面對復雜的電路和操作界面,該團官兵作業有條不紊。帶隊的二級軍士長劉穎告訴記者,如今實施多源供電保障,用時比裝備剛列裝時明顯縮短。

保障效率提升,得益於該團復合型人才加速成長。

調整改革后,戰士卜祥彪轉隸來到該團。臨時的營區、陌生的環境、全新的戰友,一度讓他不太適應。

這一年,某保障隊成立,負責運行多源野戰供電系統實施應急供電。已熟練掌握柴油發電技能的卜祥彪,從零開始學習光伏發電。

“使用新能源發電,能夠降低指揮所遭敵偵察打擊風險。”班長劉穎說,隻有成為“多面手”,才能完成戰場保障任務。班長的話,讓卜祥彪認識到學習新技能、增長新本領的重要性。

腳踏實地,努力追趕。這幾年,從傳統領域到新域新質,卜祥彪不斷拓展專業技能,練就一專多能硬功,成為該團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一個縮影。

“人才是推動我軍高質量發展、贏得軍事競爭和未來戰爭主動的關鍵因素。”該團領導說,隻有瞄准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抓好新型作戰力量人才培養使用,才能確保“戰爭血液”直達戰場。

夜幕低垂,在訓練場忙碌了一天的中士、無人機駕駛員任建行,又扎進學習室,研究智能化勘察選線、巡線檢查和無人機精准吊裝操作等保障新課目。

“隻有在信息化、無人化、智能化領域搶佔先機,才能贏得未來戰場主動權。”交談中,任建行對教導員的話記憶猶新。

那年,該團引進了第一架無人機。時任文書的任建行,敏銳地感受到科技在新質戰斗力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導員鼓勵下,他報考軍校學習無人機駕駛技術,並成功考取無人機駕駛員合格証。他的成長經歷,激勵著更多戰友學習新技能。

推動新質戰斗力加速提升,該團每名官兵都似一根拉緊的弓弦,研究科技、運用科技、創新科技的勁頭越來越足。

兩年前,某油料卸載隊抽組成立,負責執行由水至岸通用油料卸載、輸轉任務。第一次真實水域效能檢驗,他們採用傳統鋼質管線在水上鋪設,兩艘沖鋒艇穿插作業,費時又費力。

“可否借用油船卸載理念,用軟質輸油管線替換水上漂浮鋼制輸油管線?”二級上士劉揚揚提出新設想。而實操驗証中,軟管接口材質與輸油口並不匹配。

劉揚揚迎難而上,在單位的協調支持下,連續跑了十幾個廠家並反復研究論証,確定了技術改進方案。新型接口投入使用后,軟質管線輸送油料順暢進行,效率明顯提高。

向戰沖鋒提升保障能力

深山密林,霧氣彌漫,一場野戰輸油管線鋪設訓練緊張進行。

導調大廳內,接到“某油庫油量告急”的特情通報,該團參謀長立即布置輸油線路勘察任務。隻見兩名戰士操縱無人車、無人機等設備,沿野外線路進行現場勘察,影像實時回傳至導調大廳,為指揮員決策提供依據。

“將無人化、智能化設備嵌入保障鏈路,讓油料輸送更加科學、安全、高效。”該團領導介紹,一段數十公裡長的管線,過去兩人巡查需用幾個小時﹔現在利用無人機巡線,時間大大縮短。如遇到突發故障,無人機可將搶修器材精准投放至現場,並提供實時監控、輔助照明等支持。此外,單兵還可配備便攜式野戰光伏電源,長時間持續為小型電子設備供電……

“仗怎麼打,后勤就怎麼保。”該團著眼建設打仗型后勤,不斷加大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力度,推動“戰爭血液”精准高效奔涌戰場。

一次嚴寒地區訓練,氣溫近-20℃,連接管線的膠圈被凍住。無奈之下,官兵隻好使用土辦法,原本兩三秒就能完成的連接工作卻花了兩分鐘,影響了管線鋪設效率。

返回營區后,他們沒有放過這個問題,而是與科研機構聯合研制一種新材質抗寒膠圈,並向上級提出有關裝備改進升級建議。

“敵人不會等我們鋪完管線再開打。我們不僅要加速生成保障力,更要在實戰中磨礪提升戰斗力。”該團領導說,強化訓練保障,加快構建高水平訓練保障體系,必須優化布局、完善要素、創新方式,構設逼真練兵環境條件。

去年一次野外駐訓,“戰味”濃烈。“當時,藍方分隊全程不打招呼、不設腳本進行偵察、襲擾,隨機設置各類特情,讓官兵如臨戰場。”該團領導告訴記者,“管線鋪設距離已不再是評判訓練成效的主要標准,讓官兵在戰場環境中不斷提升戰時保障能力、搶修能力、自我生存防護能力,確保能保障、保得好、保得通,才是最終目的!”

採訪結束,回想幾天來在訓練場上的所見所聞,記者感慨:踏著科技強軍的節拍,該團官兵瞄准未來戰場,向著保障能力跨越提升加速沖鋒,他們奮進的每一步,都是在向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扎實邁進。

來源:解放軍報

(責編:馬昌、李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