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攻防能力建設備受關注
碧海之下,戰略之地。近年來,從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引發軒然大波,到烏克蘭使用水下無人艇襲擾相關目標,再到胡塞武裝發射魚雷襲擊紅海海域船隻……各方圍繞水下作戰域的博弈強度不斷提升。面向未來,水下攻防日益呈現無人化、智能化、體系化等特征。
無人潛航器價值凸顯
“我們是海軍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超大型水下無人潛航器行動部隊,處於新興技術的前沿。”2024年11月21日,在美國海軍第3水下無人潛航器中隊舉行的交接儀式上,新任指揮官德魯·利希滕斯坦說。
利希滕斯坦所在的中隊將接收“虎鯨”超大型無人潛航器XLE-1。該型無人潛航器最大潛深超過3300米,可自主航行數月,遂行偵察、電子戰、反艦、反潛等任務。據報道,美海軍計劃在2026到2029財年間每年採購1艘“虎鯨”。這表明,美海軍已將超大型無人潛航器視作水下戰斗力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
除“虎鯨”外,美海軍還先后研發了“刀魚”“蝠鲼”等30多種水下無人潛航器。海軍研究院某部專家衛海平表示:“這些無人潛航器可有效執行多樣化任務,並與其他裝備協同作戰,豐富了水下攻防的樣式。”
俄羅斯、德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國也在加快推進無人潛航器發展。其中,俄羅斯研發的“波塞冬”核魚雷最大下潛深度超過1000米,可充當核報復的利器。德國海軍於去年底測試了“藍鯨”無人潛航器。印度於去年9月宣布建造排水量約百余噸的無人潛航器,以增強水下作戰能力。澳大利亞推出“幽靈鯊”無人潛航器,未來可與盟友艦艇協同作戰。
“當前,各國無人潛航器的智能化仍主要表現在自主航行上,其在信息處理、任務規劃等方面的能力尚不能比肩人類。”衛海平表示,“得益於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無人潛航器將逐漸具備自主完成更多任務的能力。”
水下態勢感知智能化提升
“要反潛,先探潛。”為保持深海作戰優勢,一些國家積極加強水下監視系統建設, 體系運用水下傳感器和無人潛航器等裝備,水下態勢感知的無人化、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
“美軍依托冷戰時期建設的綜合水下監視系統,除繼續鋪設水下固定監視電纜外,還在海底部署‘深海可靠聲學路徑系統’‘快速部署潛標系統’等自主水下探測系統,構建無人化、自主化的水下監視網絡。”衛海平介紹,在移動監視方面,美軍為新一代高速水聲監聽船開發的遠征監視拖曳陣列傳感器系統(SURTASS-E),也可被配置於民用商船的集裝箱中,秘密執行相關任務。
美軍還致力於將無人潛航器作為移動感知節點整合到現有水下監視網絡之中。“這些無人潛航器通常由核潛艇布放,可偵獲潛艇聲紋特征等信息數據。”衛海平表示,為進一步強化水下監視領域技術優勢,美還利用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新一代海洋“物聯網”。
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也擁有美國出售的SURTASS-E系統,該系統獲取的數據與美方共享,進一步擴展美軍水下探測能力。歐洲同樣注重建設水下探測力量。今年1月初,英國聯合盟友推出“北歐守望者”系統 ,借助人工智能進行數據分析,追蹤水下基礎設施面臨的潛在威脅。
核潛艇加快升級換代
水下博弈加劇,牽引裝備升級換代。核潛艇被視為大國海軍裝備建設重點。數據顯示,各國高度重視新型潛艇建造,年度資金投入總額有望從2024年的373億美元逐步增長至2034年的575億美元,這些資金大部分用於核潛艇建造。
美國核潛艇數量龐大。其中,3艘“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設計之初著眼美蘇對抗,在極限潛深、靜音性能、武器搭載量等方面具有優勢。2021年,該型潛艇“康涅狄格”號在南海撞到不明物體,成為其擾亂地區穩定的縮影。
“由於戰略方向的轉變以及‘海狼’級昂貴的造價,美將攻擊型核潛艇發展的重點轉移到造價更低的‘弗吉尼亞’級上。”衛海平表示,通過安裝有效載荷模塊、配裝新型拖曳陣列聲納等方式,美持續對該型潛艇進行現代化升級。
在彈道導彈核潛艇方面,美海軍正在加緊研制“哥倫比亞”級潛艇,首艘預計2031年服役。據報道,該型潛艇預計採購12艘,未來將成為美國三位一體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俄羅斯將核潛艇視為軍備建設的重中之重。未來10年,俄計劃投入約355億美元用於新型潛艇採購。去年底,俄“亞森-M”級攻擊型核潛艇“阿爾漢格爾斯克”號正式交付海軍,目前仍有4艘“亞森-M”級核潛艇處於不同建造階段。2024年,印度在第二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入役后,宣布建造兩艘國產攻擊型核潛艇。法國開始建造第三代彈道導彈核潛艇,首艇預計2035年交付,此后每5年建造1艘,共建造4艘。(王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