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關軍民情誼深
蛇年新春,伴隨著第一抹晨曦染紅哨所,新疆博爾塔拉軍分區某邊防連官兵和護邊員、牧民們迎著旭日升起國旗。
儀式結束,該連卓指導員招呼大家,一起來到營區的西北角。
那裡,有一座“愛民亭”。亭子中央,矗立著一位戰士的雕像——連隊原衛生員高繼友。
“那年,高繼友巡診歸來,感到身體不適。他正准備休息時,一名牧民急匆匆來到連隊求助。”卓指導員一邊輕撫雕像,一邊向大家講述高繼友的故事。當時,這名牧民的孩子持續高燒,腹瀉不止。高繼友了解情況后,立即帶上藥箱趕往牧民家裡,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4點多。孩子病情穩定后,高繼友連夜返回連隊。過河時,他不慎從馬上跌落,被無情的河水奪走年僅19歲的生命。
聽完卓指導員的講述,在場人員紛紛脫帽、鞠躬……
高繼友犧牲后,官兵和牧民相繼為他修建了“愛民碑”和“愛民亭”。每當新兵下連、老兵退伍,連隊都會組織大家到這裡聆聽高繼友的事跡。逢年過節,營區周邊的牧民也會自發前來祭奠。
卡昝河奔流不息,連隊官兵的愛民故事仍在續寫——
2023年,一場狂風席卷卡昝河谷,牧民米·烏拉家的房子被吹塌。“寒冬將至,我們不能讓群眾挨凍。”該連連長、指導員各帶領一支黨員突擊隊,採取兩班倒的方式幫助他重建家園。在寒冬來臨前,米·烏拉一家住進了溫暖的新房。
在該連榮譽室,整齊疊放著一摞繡著“愛民擁軍”字樣的手帕。
“這99塊手帕,記錄著連隊第10任軍醫張鳴一的故事。”卓指導員說,張鳴一在連隊任職期間,先后為駐地牧民群眾接生過99個孩子。每個孩子出生后,其母親就會送給張鳴一一塊自己縫制的手帕。
漫步該連營區,記者看到,這裡還建起了“惠民驛站”,可為牧民、護邊員提供中轉住宿、快遞收發、物資採購、體檢看病等服務保障。
辭舊迎新、歡度佳節之際,同樣的魚水深情,也在另一個邊關軍營駐地持續升溫。
這天,在西藏米林縣瓊林村,西藏軍區某邊防連官兵,隨著歡快的樂曲,與村民手拉手跳起鍋庄舞。
以放牧為生的瓊林村村民,曾經“逐水草而居”。現在他們把家安在該連營區附近,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我們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部隊官兵的幫助。”瓊林村村民說。
近年來,該連官兵與村民共建基層組織、共樹文明新風、共守神聖國土,常態開展結對認親、聯合巡邊等活動,通過開設“連—村、哨所—牧屋”熱線電話、升級改造多個“巡邊小牧屋”,逐漸構建起集理論服務、便民服務、救援服務、巡邊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邊境服務站網格體系,成為當地軍民共建的示范標杆。
去年,村民多吉的女兒突發疾病,急需救治。由於當時天氣極其惡劣,普通車輛根本無法出行。情急之下,多吉撥通熱線電話,請求連隊官兵幫助。
“別擔心,我們的巡邏車可以上路。”該連官兵迅速伸出援手,冒著風雪把小女孩送到當地醫院。看到女兒轉危為安,多吉眼含熱淚地說:“金珠瑪米,呀咕嘟(藏語,意為‘解放軍好’)!”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