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春節前夕,記者探訪東部戰區空軍某雷達站,感悟堅韌與拼搏——

穿雲破霧織天網

記者 黃昆侖 危喬巧
2025年02月02日09:02 |
小字號

山下,繁華街市被燈火點亮﹔山上,雷達陣地被大霧籠罩。

臨近春節,記者一行驅車前往東部戰區空軍某雷達站。出發時還是陽光明媚,沒一會兒,霧氣就從山谷峭壁涌了上來。車窗外雲霧茫茫,車輛小心翼翼地盤過一個又一個急彎,“騰雲駕霧”將近一個小時,才抵達位於山巔的營盤。

“全年霧天平均260余天,人們形容的‘雨時霧籠山,晴天山戴霧’一點兒也不夸張。”同行的雷達站指導員笑著說,最長的一次,官兵連續98天沒見過太陽。

彌漫的霧氣中,營區門口巨石上“霧中拭目織天網,岩縫扎根礪人生”紅色大字引人注目。

20世紀50年代,該雷達站正式組建,一代代官兵戰風斗霧,多次圓滿完成重大任務,榮立集體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各一次,連續32年被評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

霧中拭目,能見度不超過10米是他們的生活常態﹔穿雲破霧,他們以雷達“千裡眼”守護祖國空天。

走進營區,幾個細節令記者印象深刻:營區的每一級石階都涂上了醒目的紅色,以防霧天裡官兵沖向戰位時不慎磕絆摔傷﹔官兵的床鋪和牆壁間都留有一條縫隙,防止牆上霧氣凝成的水滴打濕被褥﹔藥箱裡最多的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藥品……

原以為,常年不見陽光會給這裡的官兵蒙上一層陰郁,但隨著接觸的深入,記者從他們臉上看到了樂觀開朗,從他們身上體會到了拼搏向上。

辦公樓內,鍵盤敲擊聲、口令傳達聲不時傳來。走進操縱員訓練室,二級軍士長葉偉正在給新下連的戰士進行課目展示。在他手中,高密度、多批次目標回波被快速標示為“敵、我”航線,展現在顯示屏上。

扎根深山20多年,葉偉已記不清有多少個春節是在部隊度過的。

“最前哨就該成為最鋒利的尖刀”“滿分才是合格”……對於戰備值班和軍事訓練,官兵沒有因為氣候環境艱苦而打一絲折扣。葉偉告訴記者,如今的雷達設備都具備情報終端自動上報功能,但手動錄取、人工標圖等保底傳統課目仍必不可少。

傍晚,一陣急促的戰斗警報劃破天空,“一號班”迅疾奔向陣地。

走進雷達方艙,鍵盤敲擊聲、口令聲、電話鈴聲此起彼伏,氣氛逐漸緊張。狹小的空間裡,多個雷達顯示屏並排工作,一旁牆面上的紅色標語“平時即戰時、開機即戰斗”分外醒目。

主顯示屏前的值班員是“00后”戰士安良禹,隻見他目不轉睛、沉著應對。安良禹兵齡不長,卻已多次在崗位練兵、軍事比武任務中嶄露頭角。

警報解除,夜色伴著濃霧更加深沉。交接完畢,安良禹穿上迷彩大衣走下陣地。霧氣在他頭發上凝結成小水珠,轉眼又被裹著寒氣的山風吹落。途經山路拐彎處,向下俯瞰,依稀可以看到朦朧的萬家燈火。

“在山上,會感到孤獨和艱苦嗎?”年輕的士兵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帶著記者來到幾簇翠竹旁。借著路燈,記者看到,竹子扎根在岩石縫隙中,竹稈蒼勁有力,竹葉青翠欲滴。

“我來站裡不久就經歷了一次台風,許多樹枝被吹斷了,但它們堅韌依舊。”安良禹告訴記者,他聽老兵說,雷達站建在岩石堆上,土質不適合植物生長,隻有這不知名的竹子能夠破岩而出,官兵都叫它“石竹”。石竹扎根山石,與霧相伴,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官兵,孕育形成“咬定青山,矢志不渝﹔立根破岩,奮斗不止”的“石竹精神”。

那次台風后,這些竹子就“種”在了安良禹的心上,“踏踏實實向下扎根,就不會被任何大風吹倒”。

那一刻,記者覺得,風吹不倒的何止那些扎根岩縫的石竹,還有這群鉚在戰位密織天網的雷達兵。

來源:解放軍報

(責編:馬昌、李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