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研究院某所探索科研項目全周期全流程對接部隊管理模式
戰場賦能科研 科研反哺戰場
編者按 習主席強調,要推進軍事科研領域政策制度改革,形成順暢高效的運行機制,把創新活力充分激發出來。空軍研究院某所探索科研項目全周期管理模式,科研全流程對接部隊需求、對接作戰需求,確保科研成果聚焦部隊戰斗力,有效提升了科研為戰質效。
本報訊 張旭、趙永剛報道:“這一重要課題,需求源於練兵備戰一線,研究、攻關、驗收全流程與部隊協作,最終成果也要應用於部隊。”前不久,空軍研究院某所一項重要課題迎來結題驗收。與以往不同的是,驗收形式並非坐在會議室內“看材料”,而是搬到某部訓練場上“驗實效”。這一幕的背后,是該所對科研項目全周期管理模式的探索實踐。
近年來,該所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創新成果難以在基層末端有效釋能,有的與部隊需求脫節,有的雖是部隊所需,卻因缺乏相關機制被“束之高閣”。反思症結,他們認識到,科研項目管理機制與部隊需求未能形成閉合回路,致使部分科研立項不科學、成果難落地。
“科研工作要以問題解決了沒有、部隊用上了沒有、能力具備了沒有為標准,以提升部隊戰斗力為導向。要把研戰結合程度,作為衡量科研項目、檢驗創新成果的‘硬標尺’。”為充分提升科研為戰效能,該所探索建立科研項目全周期管理模式,從科研立項、研究攻關、驗收評價、成果應用等環節全程向戰聚焦、跟蹤問效,閉合式運行管理讓實驗室直通演兵場。
為確保課題內容聚焦部隊戰斗力,該所從立項源頭把關入手,建立科研需求庫,收集匯總首長機關關注、部隊練兵備戰急需的問題,堅決砍掉與備戰打仗關聯度不高的課題申請。
前不久,了解到部隊對於某型裝備能力提升的需求較為迫切,該所第一時間派出專家團隊趕赴練兵備戰一線展開研究論証,充分調研該型裝備當前作戰能力,並以此作為研究“基線”,把該型裝備擬提升能力指標作為研究“增量”,寫進項目任務書。
“雖然這樣的科研模式讓科研人員壓力倍增,但最終拿出的成果能夠真正促進戰斗力提高。”該項目負責人介紹,為確保創新成果有實效,在課題攻關階段,他們推行“增量”科研模式,標明現有成果“基線”,設置“增量”預期目標,在每個考核節點都對“增量”實現情況進行評估。與此同時,他們積極與部隊聯合攻關,鼓勵吸收部隊官兵加入項目組,共同開展研究攻關和檢驗運用。
在課題結題驗收階段,該所邀請練兵備戰一線官兵作為評審專家,鼓勵他們“唱黑臉”“挑毛病”,將部隊評價反饋作為重要考核指標,切實評出實用管用的創新成果。他們還將成果應用情況納入管理考核范圍,定期分析科研成果應用效能,列出“低效成果”問題清單,提出改進思路、解決時限並明確整改責任人。
一系列舉措,有力促進該所科研方向與作戰方向相耦合、科研項目與備戰任務相結合,形成了“戰場賦能科研、科研反哺戰場”的良性循環。據了解,他們前段時間結題的10余個科研項目,目前全部在基層部隊“落地生根”。近年來,該所已有數十項創新成果應用到練兵備戰一線。所領導表示,下一步他們將建立科研成果庫,健全成果推送機制,加強長期跟蹤問效,推動科研為戰走深走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