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某旅某炮兵連奮勇拼搏爭創新榮譽
“嶄新的連史,由我們來書寫”
該連組織實彈射擊。萬智奇 攝
寒冬深夜,戰車轟鳴。
經過一夜戰斗,陸軍某旅某炮兵連圓滿完成陣地防御任務,擊退“敵”輪番進攻。
“我們贏了!”官兵激動吶喊。征塵未洗,連隊干部黎龍帶領骨干展開復盤研討,從彈藥准備、技術檢查、佔領陣地等方面逐項梳理,為下一場戰斗提早做准備。
硬仗接連不斷,奮斗步履鏗鏘。作為新組建連隊,調整改革之初,他們面臨缺裝備、缺人才等困難,加之來自不同單位的官兵專業領域、訓管標准各不相同,如何引導大家合心合力凝聚成一個鋼鐵集體,成為連隊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連隊黨支部第一次支委會上,支部委員們經過深入討論達成共識——每名官兵都是連隊的主力,把每個人的干勁凝聚起來,就能形成一股強大力量。
然而,連隊初建,連史簿、榮譽史還是一片空白,怎麼辦?
“嶄新的連史,由我們來書寫!”經過反復研究,連隊推出一系列激勵措施:官兵原單位精神特質契合連隊建設需求的,納入連訓內容﹔在軍以上單位組織的比武競賽中獲得獎項的,名字寫入連史……在榮譽感召激勵下,官兵在訓練場上揮汗如雨、在比武場上奮勇爭先,連隊榮譽牆上的錦旗、獎牌漸漸多了起來。
那年底,連隊列裝某新型火炮,骨干們受命轉崗。接裝儀式一結束,大家便迫不及待地鑽進車艙體驗。看著眼前的“新戰友”,官兵滿臉都是興奮與激動。
沒想到,挑戰接踵而至。面對全新的理論知識和操作要求,連專業技術過硬的“金牌”炮長李東陽都犯了難。
同樣感到焦慮的,還有剛從其他專業轉崗過來的火炮技師羅旭波。新裝備訓練展開后,李東陽與羅旭波負責配合校炮。看著復雜的操作面板,兩人一時不知從何下手。
“新裝備磨合期,故障率高,請廠家人員維修不僅費時費力,還影響訓練進度。”作為承擔全連裝備維修保障任務的火炮技師,羅旭波決心探索一條快速高效排除故障的路子。此后遇到裝備故障,他便把其他戰車的零件一個個更換到故障車上,觀察記錄哪個零件、哪些部位最容易出問題。
然而,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就在羅旭波為如何提高保障效率而發愁的時候,上級組織的一場比武提供了機會。當時,旅裡明確要求各單位在備賽期間“邊改裝、邊訓練、邊執行任務”。由於新裝備訓練沒有經驗可供借鑒、沒有專業教練員授課,官兵對參加比武心裡沒底,更擔心萬一“掉鏈子”給連隊抹黑,報名參賽者寥寥無幾。
“書寫連史的機會,隻留給有准備的人。”動員大會上,黎龍的發言斬釘截鐵,“就算倒下,也要倒在沖鋒的路上!”鏗鏘有力的話語,將官兵的熱情點燃,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從那天起,連隊悄然發生著變化:訓練場上,相互“較勁”的人多了﹔比武競賽,主動報名的人多了﹔休息時間,自覺加練的人多了……
那段時間,從操作火控計算機到人工操瞄,從穿脫炮衣到吊裝彈箱,李東陽白天對著裝備熟悉流程、苦練技能,晚上學教材、看視頻、悟原理,理論功底和實操技能突飛猛進。
高強度的學習訓練,不僅迅速提升了官兵的實戰能力,也不斷刷新著羅旭波維修保障新裝備的“經驗值”。
功夫不負有心人。比武結束,聽到自己的名字與“優秀車組”一起宣布的一瞬間,李東陽與羅旭波擊掌歡呼。
前行的動力,來自內心深處的認同和自覺。李東陽和羅旭波的成功,讓大家清晰認識到,隻要奮勇拼搏,平凡連隊也能鍛造出不平凡的兵,普通崗位也能創造出耀眼的成績。
沒有榮譽就創造榮譽,不是標兵就爭當標兵。掩體構筑、武裝越野、軍事地形學……連隊連續掀起一波波練兵熱潮,官兵在一次次“自討苦吃”中,不斷探索完善新裝備訓練模式、訓練標准、訓練內容,凝心聚力形成砥礪奮進的“能量矩陣”和“精神磁場”。
每一顆汗珠都值得銘記,每一份努力都終有回報。組建以來,該連官兵轉戰大江南北,在寒風呼嘯的深夜保養裝備、在遮天蔽日的黃沙中開設陣地、在風高浪急的大海上勇立潮頭,先后被評為全旅先進基層單位、“四鐵”先進單位……
榮譽越來越多,勁頭越來越足。去年初,上級組織一場建制連比武,該連與眾多兄弟單位同台競技。長途奔襲時,新兵小高的腳后跟被磨掉一層皮,血水混合著汗水黏在襪子上。班長勸小高休息一下,他卻擺擺手:“我不能給連隊丟臉!”
最后一個比武課目開始時,小高又站到了起跑線上。隨著一聲哨響,小高咬緊牙關,向終點沖去。
一次次示范任務、一場場訓練演習……從組建之初的普通連隊到上下認可的先進單位,在一次次向戰而行中,該連官兵奮勇向前、無畏沖鋒,走過一段艱辛的“逆襲”之路,在強軍興軍新征程上交出一份優異答卷。(余睿喆 宋世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