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英國提升國防工業生產活力

2025年02月07日09:03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1月21日,英國在范堡羅舉行的國際裝甲車輛大會上展示第一輛本土制造的“拳獅犬”裝甲車。

據外媒報道,2025年上半年,英國計劃發布新版《國防工業戰略》,旨在進一步明確自主性與成本、政府與私營企業之間的關系,凸顯國防工業作為戰略資產的重要價值,並推動國防工業重回發展正軌。

長期以來,英國高度重視國防工業發展,致力於構建較完備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然而,受多重因素影響,近年來英國國防工業出現發展不連貫、武器出口總額大幅下滑等態勢。綜合外媒相關報道,英國國防工業當前主要面臨以下4個問題。

首先,發展思路存在分歧。工黨政府傾向於強化與工業界合作,對國防工業發展加以引導和干預﹔聯合政府和保守黨政府則更多依賴市場調節和競爭機制,這種方式能夠節省開支,弊端在於缺乏長期規劃。隨著近年來歐洲地緣安全局勢持續緊張,英國國防工業因歷屆政府發展思路不統一而引發的問題逐漸顯現,英國也愈發意識到“可持續的國防工業政策”的重要性。

其次,重視程度尚需提高。當前,英國國防工業在一定程度上處於“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尷尬境地,在與部隊作戰能力建設等項目爭奪經費時往往處於下風。此外,英國目前“半全球部署姿態”和“全頻譜作戰能力”的軍事力量建設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過於自負”,這導致國防預算捉襟見肘,進而限制了在國防工業領域的投入。

再次,帶動效應顯著減弱。1996年,英國國防工業可為英國提供約40萬個工作崗位。到2023年,這一數字已降至約16.4萬個。同時,英國的國防承包商也從“百家爭鳴”逐漸演變為幾家大企業“寡頭壟斷”。據統計,目前37%的英國軍事採購來自BAE系統、空客、波音和通用動力等10家軍工企業。受工作崗位減少和大企業壟斷雙重影響,英國國防工業對經濟的貢獻及自身創新活力均有所減退。

最后,採購模式頗具爭議。英國目前的國防採購模式主要有4種:一是完整進口,即從他國進口完整武器系統,如從美國引進P-8反潛巡邏機﹔二是國際合作,即把多國研究力量和生產資源集中於某一武器系統的研制生產上,如參與“台風”戰斗機項目﹔三是許可生產或合作生產,如參與“阿帕奇”直升機項目﹔四是自主生產,即在本土研發和生產武器裝備,如英國海軍核潛艇項目。總體來看,這些模式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自主性與成本的矛盾:自主生產優勢明顯,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英國當前的國防預算難以承受﹔國際合作可能面臨研發周期長、協調不暢等問題﹔許可生產則存在無法獲取軍事產品完整技術等情況,不僅維修保養受制於人,也難以實質性提升本土軍工企業的生產能力。

針對上述問題,英國正採取多項舉措,以激發國防工業活力,突破發展瓶頸。

制定新戰略,強調國防工業重要性。根據近期發布的《投資2035:英國的現代工業戰略》報告,英國工黨政府將促進經濟增長作為首要任務,把振興工業作為增長核心。在國防工業領域,英國期望借助新版《國防工業戰略》,結合安全和經濟發展重點領域,通過投資驅動創新,加強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太空技術的軍事化應用,推動武器裝備出口。

尋求新商機,夯實產業基礎。英國國防部高層表示,強大的國防工業是國家復興的重要支撐。為此,英國將在多個地區增加國防部門就業機會。新版《國防工業戰略》將著重展現國防工業投資的長期穩定性,注重吸引外資,動員國內私營部門共同解決問題。目前,多家大型軍工企業已宣布增加對英國國防工業的投資。比如,BAE系統公司宣布2025年將為英國增加數千個工作崗位,並對技術研發進行大規模投資。作為歐洲最大的國防人工智能企業,德國赫爾辛公司也宣布未來5年向英國投資3.5億英鎊(約合4.3億美元),用於推進新型無人機研制。

推動新合作,提升軍工產品競爭力。外界評論稱,英國“脫歐”后,武器出口總額呈下降趨勢,全球市場份額大幅縮水,這對英國國防工業構成較大挑戰。英國媒體認為,僅靠自主研發,在財力和時間上都不現實。當前最具性價比的方案是加強與盟友,尤其是歐洲盟友的合作,共同推進尖端軍工產品的研制生產。(張冰)

(責編:陳羽、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