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記者探訪海軍航空兵某場站氣象台,感悟官兵家國情懷——

觀風測雨 護航戰鷹

2025年02月13日09:32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冬日,北國寒風呼嘯,南海某島礁卻依舊郁郁蔥蔥。伴著潮濕的海風,頂著火辣的太陽,記者登上南海之濱某小島,探訪駐守在這裡的海軍航空兵某場站氣象台。

“濕度有些大。”氣象百葉箱旁,記錄完最新一次數據,氣象觀測員陳韜告訴記者,無論晴天還是雨天,每小時測一次數據是他的工作常態。就在記者登島前,島上剛下過一場大雨,濕度數據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與天地對話,與風雲共舞,氣象兵就這樣在俯仰之間觀風測雨。陳韜說:“海島的天氣就像小孩的臉,說變就變——也許這就是氣象的迷人之處。”

海浪聲聲,戰機轟鳴。在氣象變化無常的南海,為天氣“號脈”、為戰機護航,氣象兵們並不覺得自己的舞台小。

“心向大海,夢想花開,多浪漫!”班長於佔斌至今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海島時的喜悅。

幾年前,作為一名定向直招軍士,於佔斌主動申請上島。“我姥爺年輕時打過仗,父親曾在部隊工作多年。作為軍人的后代,我一定要去海島,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說起上島的初心,於佔斌自豪地給記者講起自己當年的想法。

“那會兒,趕上海況和天氣不好,設備就容易出現故障……”於佔斌告訴記者,身處海島,很多問題都要靠自己解決。上島之后,他最強烈的感覺就是“本領恐慌”,為了掌握操作技能,於佔斌逼著自己加班加點學習。

駐守島礁,眼中是變幻莫測的風雲,心中有向戰為戰的信念。為解決工作訓練中遇到的問題,於佔斌積極搞起了技術革新。2023年,他利用休假時間,尋找適合海島氣候環境的抗腐蝕材料。回到島上后,於佔斌利用帶回的材料反復試驗,成功研制出一款氣象百葉箱自動化照明設備並投入使用,解決了氣象百葉箱照明設備故障率高的難題。

“人生之路漫長,但軍旅生涯有限,總要干出些成績來,給島上留下點什麼。”看著遠處蔚藍的海面,於佔斌動情地說,這個遠離陸地的小島,生長著他建功軍營的夢想。

小島離大陸很遠,但官兵的心卻離祖國很近。“愛國愛島,樂守天涯”這8個字,見証著一代代氣象兵的堅守與奉獻。

走進氣象台小樓,值班室裡的幾塊大屏幕如同觀察海況氣象的窗口,不斷更新的氣象數據和衛星雲圖,是官兵與大自然之間的“加密通話”。

氣象是個小專業,卻是飛行任務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飛行任務能不能實施?哪個時段可以飛?解答這些疑問,都需要各類氣象數據支撐。

值班室內,電話鈴聲、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官兵神情專注,有的在鍵盤上快速敲擊,輸入、比對、分析各類氣象數據﹔有的緊盯屏幕上的雷達回波,精准捕捉雲層變化的蛛絲馬跡……

一次,值班干部李海超分析測雨雷達數據時,突然發現有雷暴正向機場方向移動。

“縮短時間間隔,准確提供觀測實時數據……”台長甘愛軍迅速部署。經綜合分析研判,飛機起飛時有大雨,但雷暴尚未到達機場上空。甘愛軍立即向飛行指揮員建議“按計劃起飛”,同時做好飛機去往備降機場的准備。

果然,飛機起飛后不久,機場上空就出現雷暴。甘愛軍帶領官兵准確預報天氣可能出現的變化,並向飛行指揮員提出合理化建議,既保証了飛行安全,又確保了任務圓滿完成。

每一架戰機的平安飛行,都離不開氣象兵的守護。該站干部顏合流告訴記者,在氣象站,“能打仗、打勝仗”是每名官兵的不懈追求。

“報告!某點位發現雷達回波與雲圖不匹配……”一次訓練,剛從軍校畢業不久的新干部李輝發現,有回波長時間沒按合理路徑運動,且與駐地氣象站同步數據不匹配。經驗不足的他一時有些緊張。

“這種現象與雷達工作模式有關,你順著這個方向看……”一直默默比對數據的氣象保障工程師彭奕武放下手裡的工作,耐心地給李輝解釋雷達技術原理。在氣象崗位工作20年,彭奕武的工作熱情始終如一。

青春在哪裡扎根,夢想就在哪裡綻放。在李輝身上,彭奕武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眼裡滿是欣賞與期待:“年輕干部能發現問題,說明他在觀察、在學習、在進步……”

20年前,彭奕武軍校畢業響應組織號召,義無反顧來到海島。“那時,島上住宿條件簡陋,10個人一個房間,隻有兩台吊扇……”彭奕武告訴記者。

“堅守海島,守的是一種傳統、一種精神。”彭奕武說,如今,氣象台搬進了新營區,裝上了空調,以往的艱苦隨著硬件設施的改善一去不復返,但一代代官兵愛國愛島、扎根奉獻的信念從未改變。

“南海離家很遠很遠,水兵與黨很親很親……”傍晚時分,廣播裡傳來熟悉的旋律,營區中央的五星紅旗隨風飄揚,遠處絢麗的晚霞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海面。官兵嘹亮的口號聲穿透椰林,傳出很遠很遠。

結束一天的保障任務,體能訓練時間到了。這支最大年齡差超過20歲的隊伍,在幾名老兵的帶領下,迎著溫熱的海風加速奔跑……

觀風測雨,護航戰鷹,氣象兵的胸膛裡始終燃燒著一種信念——海防有我,請祖國放心!( 陳典宏 傅金泉)

(責編:唐宋、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