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營觀察丨巡線在雪山之間

2025年02月18日09:08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1370cd0f78d80c59511c27c929e84ba4.png

雪山巡線。吳樹志 攝

冬日,高原寒意正濃,枯水期的納帕海化作荒蕪,沉寂的金沙江泛出碧藍。

在信息支援部隊某部五連德欽哨所,官兵的職責就是守在這個重要的通信節點,維護好“信息高速公路”。

年復一年行走在雪山之上,哨所官兵見過許多壯美綺麗的風景,也無數次體會過這片土地的危險與“猙獰”——這裡有光華輝映的日照金山,也有冰寒刺骨的凜冽風雪。

哨長梁正恆來到哨所已有5年多,他沿著光纜線路跋涉的距離超過1000公裡。他在這裡度過數不清的難忘瞬間,也在時間與風雪的砥礪中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軍人。

這條巡線之路,鐫刻了每一名哨所官兵閃光的青春軌跡。

這些編號,時刻提醒著他們身在何處、該往哪個方向前行

高原的路,總是彎彎曲曲。

若從衛星地圖上俯瞰,那些線條宛若糾結纏繞的絲帶,散落在雪山的褶皺處。一座座山巒像是“復制粘貼”般,不管轉過多少個彎,眼前的景象卻如出一轍:天地間隻有看不到邊際的山和不知道盡頭在哪裡的路。

“走的次數多了,就記住了。”駕車駛過又一個相似的彎道時,哨長梁正恆對著有些暈頭轉向的記者說。

對德欽哨所的巡線兵來說,路的概念是不同的——一根根電線杆在高空架起纜線,跨過起伏的雪山,越過湍急的瀾滄江流﹔一座座小腿高的白色標石,連綴起掩藏在泥土下的直埋線路,蜿蜒向前。正是這些以數字為編號的電線杆與標石,串起了一幅專屬於巡線兵的導航圖。

“哨所負責維護的通信線路共上百公裡,包含了數千個編號,以及很多特殊標石。”在梁正恆和戰友心中,這些編號,時刻提醒著他們身在何處、該往哪個方向前行。而每個巡線兵來到這裡的第一課,就是要記住線路上的編號。

二級上士盧卓還記得,剛開始巡線時,班長總會時不時地抽考他:“剛剛那塊標石是多少號?”

“沒記住……”盡管如今已經對各個編號點位非常熟悉,盧卓依然記得當初回答不上班長問題的窘迫。因此每次線路檢修時,他都會在心中默念那個數字,在線路軌跡、山脈走向與數字編號間建立記憶聯想。

二級上士文彥宸到哨所的第一年,連長要求他們把光纜沿線所有標石逐一登記,將每一處編號、轉彎和接頭都列成清單。於是,他和戰友李康智踏上了那段不熟悉的山路。

時值春夏之交,枝葉繁茂的灌木將光纜標石遮擋得更加不顯眼。文彥宸和戰友轉著轉著,就在山間迷了路。原本3個半小時的路程,他們走了將近5個小時還沒走完。

高原午后,烈日灼烤,隨身攜帶的水早已喝光。下山的路走到半山腰,文彥宸仿佛能感到身體裡的水分在一絲絲蒸發。精疲力竭躺倒在山坡時,他們終於聽到潺潺流水聲。

后來,文彥宸和李康智相互攙扶著,沿著那條清溪走下山。文彥宸第一次直觀而清晰地意識到,要想完成好巡線任務,他必須把每一處標石的坐標刻在腦海。

來到哨所6年多,盧卓已經對線路上的那些編號熟稔於心。他就像曾經的老班長一樣,用同樣的方式提醒著年輕的巡線兵,要把這條線路的一點一滴都記下來。

“我現在對這裡,比老家更熟悉。”當兵3年第一次休假返鄉時,看著家鄉煥然一新的面貌,盧卓走到哪裡都是一頭霧水。“不像在哨所,車走到哪裡、前面有多遠、哪處有條小路,像開導航一樣一清二楚。”

盧卓知道,這裡已經變成比家鄉更“深度連接”的地方。

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定地走下去,這是他們的使命

這是冬天的第一場大雪。

山風呼嘯,雪粒飛卷。彌漫的白霧遮住了雪山連綿的峰巒。啟程巡線的路上,越野車車輪小心碾過冰雪交融的路面,卻還是被一場彎道打滑造成的擁堵攔住去路,不得不停下來等待通行。

哨所官兵都知道,在這裡巡線,“與天斗”是常態。青藏高原向南延伸,與千溝萬壑的橫斷山脈相互交織,塑造出獨特的地形與氣候——470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相互連綴,毒辣的陽光、稀薄的氧氣、狂亂的風雪,為官兵們構設了一道道難關。

一級上士孫立強記得,為了改造線路架設方式,他們頂著盛夏烈日挖溝,肩膀被高原的紫外線晒脫了皮,扛起纜線時鑽心地疼﹔二級上士盧卓記得,為了完成光纜沿線的採點定位,他們在積雪達到膝蓋的雪山艱難跋涉,褲腿和鞋襪被刺骨的冰雪侵入,腿腳幾乎失去知覺……

雪山之巔,峽谷之底,湍流之上。巡線兵的腳步跟隨線路的軌跡,抵達一處處人跡罕至的荒涼之地,越過一道道自然之力筑就的難關險隘。

一次線路搶修,哨長梁正恆自告奮勇地攀上電線杆,沿著高懸在空中的鋼絞線向前滑行,完成挂纜作業。

沁涼的細雨,打濕了迷彩服的衣襟。山風乍起,呼嘯著拍向梁正恆懸在半空的身軀。他用兩隻手臂支撐起全身的重量,一米一米地往前挪。

腳下,貨車風馳電掣駛過公路,留下一陣陣讓人心悸的轟鳴﹔瀾滄江怒吼著奔騰而下,卷起一重重泛著沙土色澤的波濤。梁正恆心裡越來越發慌,雙手也開始無力,總共七八根杆的長度,他挂到第3根就感覺有些氣短。

“既然上了杆,就必須要挂完。”梁正恆咬著牙繼續前進。終於,完成作業那一刻,他如釋重負,全身癱軟。

循環往復的巡線路上,哨所官兵每天守望著亙古不變的雪山,一次次與自然搏斗。

文彥宸忘不了第一次直面山體滑坡的震撼:山壁嶙峋,數塊重型卡車般大小的巨石橫亙在道路前方,阻斷了公路,也砸斷了纜線。他和戰友們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搶修。

近乎垂直的山體壓迫性地佔據著視野,山坡上不時傳來石子滑落的細碎聲響。

正當大家加緊施工時,文彥宸耳邊突然傳來一聲高喝:“躲開!”他來不及細想發生了什麼,就被驟然推倒。文彥宸跌坐在土石之間抬頭望去,隻看見老兵朱建飛倒在自己身旁,右手鮮血直流。

原來,剛剛有一顆半個拳頭大的石塊徑直砸落,眼看就要砸在文彥宸頭頂,朱建飛來不及多作反應,隻能一把將他推倒在一旁。如今回想起那一幕,文彥宸還能憶起當時的驚心與感動。

那天,為了盡快完成線路搶修,駕駛員先將朱建飛送回縣城處理傷口,文彥宸和其他戰友不得不暫時放下擔心,留在原地繼續施工。

“碰到災害天氣還要去前方維護,不怕危險嗎?”記者問。

“怕。但是更怕線路不通。”文彥宸回答。

四季寒暑,雨雪風霜,巡線兵們一次次越過艱難險阻。守望著荒涼與孤寂,他們始終記著自己堅守的初心——

巡護國防光纜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光榮。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定地走下去,這是他們的使命。

巡線的腳印勾勒出歲月年輪,刻進了每一名哨所官兵的生命

在這片以香格裡拉之名著稱於世的高原雪山間穿行,官兵們將不同的風景收藏在心中。

春日,山色漾起綠意,一叢叢草木給曠野山林染上青黛﹔夏日,濃淡相宜的紫色矮杜鵑在草甸上蔓延開來,鋪就一幅花團錦簇的長卷﹔秋日,層林盡染,赤紅的狼毒花與燦金的樺樹林相互映襯,為素淨的雪山增添絢麗色彩﹔冬日,霜雪將曠野凍結,銀白的世界聖潔而干淨……

四季更迭的風景仿佛一張張明信片,為哨所官兵銘刻下軍旅歲月中一段段收獲滿滿的歷程。

每次運氣好碰上日照金山時,一級上士孫立強都忍不住駐足凝望片刻。他在哨所待了10多年,依然沒有看夠這裡的風景。他喜歡這裡的雪,那幅漫天皆白的圖景,總能讓他回想起山東老家的冬日﹔他也愛這裡的山,壯闊雄奇,給人以獨一無二的震撼。

巡線的路雖苦,但孫立強總能找到特別的意趣——

一次夏日登山,他氣喘吁吁地攀到山頂,終於能坐下拿出干糧歇一歇腳。山林蔥郁,炊煙裊裊,孫立強注視著這一幕,仿佛看見了“世外桃源”的模樣。

一次冬日巡線,他和戰友在雪地裡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前走,突然遇到竄出來的野兔野雞,忍不住追上前看一看,卻不小心栽到齊腰深的雪坑裡……

在哨所的時間越久,孫立強越能體會到這片土地獨有的生命力。院子裡那棵雪鬆是他剛來時種下的,曾經纖細得一手就能握住,“以前剪枝時,還總嫌棄它長得太快”。如今,小樹苗已經攀到兩層樓高,幾隻雀鳥在樹上筑起了窩,清晨總會在孫立強的窗前跳躍著歌唱。

納帕海的草原,梅裡雪山的金頂,碧藍色的瀾滄江流,老鄉家中盛開的火焰藤……哨所官兵行走在讓人沉醉的大好河山,自己也成為這幅風景長卷中的一部分。

時光荏苒,巡線的腳印勾勒出歲月年輪,刻進了每一名哨所官兵的生命。

老兵李康智退伍那年,文彥宸陪著這位同年戰友踏上了最后一次巡線的路途。李康智一邊嘮嘮叨叨地述說著巡線的辛苦,一邊跟文彥宸回憶起那些曾經發生在這條路上的故事:“我們在那裡迷過路,轉了四五個小時才走出來”“新兵時不知道在這摔過多少跤,有一次腿骨折,養了很久才好”“你還記不記得那次遇到熊,我們從這片竹林一路跑下山”……

一邊走,一邊聽,文彥宸突然發現,李康智的聲音愈發沙啞。文彥宸轉頭望向戰友的雙眼,發現李康智的淚水早已滑落。他鼻子一酸,眼淚也忍不住溢出眼眶——直到此時他才意識到,這條線路見証了那麼多無怨無悔的青春,早已跟他們的生命旅程交織纏繞,再也無法分割。

巡線兵的目光,隨著綺麗的夢想,飛向更遼闊的遠方

近幾年來,德欽哨所負責維護的線路有一部分改為車巡。公路邊上,一塊塊不起眼的白色標石,連綴起枯燥而重復的線路景觀。為了在漫漫車程中時刻打起精神,官兵們往往會選擇用唱歌或聊天的方式打消疲倦。

在巡線車上,大家聽哨長梁正恆分享過海南島上的蜜月旅行,聽他描述那片碧波白沙﹔也聽老兵朱建飛講述過首都北京的紅牆碧瓦,想象著閱兵方隊走過的長安街與天安門……

腳下的路雖然隻在高原一隅,心中卻懷揣萬水千山。當巡線車如一葉扁舟穿行在高原的峰巒之間,巡線兵的目光早已隨著綺麗的夢想,飛向更遼闊的遠方。

“等到將來退伍了,我也想去一次北京,站在天安門前感受一下。”盡管身在數千公裡外的邊遠高山,孫立強仍然能感到自己跟祖國的心臟緊緊相連。

哨長梁正恆始終記得,最初接觸通信專業時老兵的教導——通信兵是保障部隊作戰的耳目與神經,保暢通就是保打贏。為了掌握專業操作,他反復練習攀爬近10米高的電線杆,在纜線上一次次練習維護修理的技巧,以新兵身份在上級組織的比武中贏得第一名。

真正走上外線崗位后,梁正恆愈發理解自己的使命之重:“哨所的位置就像是通信網絡上的神經元。隻有神經元保持暢通,身體軀干才能運轉自如。”

“在那條不起眼的光纜線路中,每一秒都會有大量數據信息傳輸通過,每一次信號傳遞都重若千鈞。”梁正恆與哨所官兵都知道,守在這個戰位上,線路就是他們的戰場,容不得半點含糊。

一次重要任務保障,文彥宸和戰友每天清晨出發、深夜返回,一人負責一段線路的巡查維護。任務的日歷一天天翻過,他在線路旁循環往復地行走,卻感到熱血沸騰。“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自己在戰斗。”文彥宸說。

雪山荒涼,天地蒼茫,一行深深淺淺的腳印在視野中漸漸遠去。有形的線路,建構起無形的信息通路。隨著巡線兵的足跡延伸,他們腳下的“數字江河”悄然匯入“國防信息大動脈”,連接起天南海北的座座軍營。(楊悅)

(責編:陳羽、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