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新年度加快軍備建設

近期,波蘭在軍事建設領域動作不斷,加快拓展軍事勢力范圍,在北約內部及歐洲共同防務框架下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執政,美歐關系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東歐戰場也進入新階段。在此背景下,波蘭持續加碼軍事動作,不利於地區和平穩定。
多元推進裝備升級
近日,波蘭軍備局宣布,新年度首批外購軍品已順利到位,主要包括韓國制造的14輛K2坦克、8套K9A1自行榴彈炮和18套“天舞”多管火箭炮。波蘭國防部長卡梅什表示,還有更多先進武器將陸續交付,並強調波蘭軍隊實力提升對歐洲安全至關重要。
波蘭部分媒體借機造勢,宣稱波蘭陸軍正朝著“歐洲最強大陸軍”目標邁進。目前,波蘭陸軍已列裝98輛K2坦克、144套K9A1自行榴彈炮和90套“天舞”多管火箭炮。按計劃,波蘭陸軍今年年底前還將接收82輛K2坦克和81輛支援車輛,擴充兵力至23.5萬人,並在未來3年增至30萬人。
波蘭國防部宣布啟動“雷電2025”專項計劃,擬投入8.7億美元建立跨國模擬訓練中心,邀請韓美等國專業人員常駐指導,提升本國人員操作外購裝備的熟練程度。
波蘭空軍公開本國飛行員首次完成F-35A戰斗機飛行訓練的視頻。據悉,首批赴美訓練的飛行員於春季結業,2026年前,F-35A與FA-50戰斗機將組成新一代戰斗機編隊,充實波蘭空軍力量。
波蘭海軍稱,今年將簽訂潛艇採購合同,並投入25.8億美元從英國訂購3艘護衛艦。值得注意的是,波蘭海岸線長度僅500余千米,海軍如此大規模投入引發外界對其真實意圖的懷疑。
此外,卡梅什宣布,2月底波蘭與斯洛伐克達成協議,將在斯洛伐克境內建立彈藥生產線,旨在借助斯洛伐克的生產能力,確保波蘭彈藥儲備充足。
戰略意圖逐步凸顯
波蘭的一系列軍事動作背后有著明確的戰略意圖。其大幅擴充軍備庫、推動多個軍事項目,很大程度上是為適應北約整體布局調整,爭取美國認可與倚重,進而成為北約東翼的關鍵戰略支點,提升自身在歐洲地區乃至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此次波蘭陸軍接收的K2坦克和K9A1自行榴彈炮,主要裝備駐扎在波蘭東部地區的第10機械化師﹔空軍採購的32架F-35A戰斗機,部署地選在波蘭希維德恩和中部的瓦斯克兩處基地﹔海軍的大規模投入,也是順應北約強化波羅的海地區軍備建設的舉措。外界分析認為,波蘭正加快東部和東北部軍事力量建設,以在北約東翼的各類行動中發揮關鍵作用。
今年2月,波蘭牽頭在境內成立“北約—烏克蘭聯合分析、訓練和教育中心”,引發歐洲一些反戰組織抗議。他們擔憂,該中心會成為北約向東進行軍事滲透與擴張的前沿指揮機構,進一步刺激東歐戰事持續。波蘭還在美國授意下,計劃將淘汰的T-72坦克出售給菲律賓,向斯洛伐克出售國產防空系統,並在境內籌建北約快反部隊標准化物資儲備倉庫。
在北約框架內緊跟美國的同時,波蘭還自稱是“推動歐洲防務發展的重要力量”,支持“歐洲防務自主”倡議。在東歐6國反無人機邊境牆項目、多國防空一體化項目中,波蘭都表現得十分活躍。卡梅什近日呼吁,歐洲的安全需要一支強大歐洲軍隊保障。
外媒指出,波蘭總統杜達和總理圖斯克在防務理念上有不同看法,前者側重在北約框架內尋求安全保障,后者則強調歐洲自身能力建設,這使得波蘭在軍備建設上採取多種策略並行的方式。
軍事發展飽受質疑
波蘭的軍事發展動向和前景受到外界質疑。
武器裝備建設方面,外軍專業人士認為其實際效果不佳。例如,從韓國採購的K9A1自行榴彈炮,柴油發動機與波蘭陸軍使用的生物燃油不匹配,故障率比測試時高37%﹔波蘭海軍目前僅有1艘無法執行戰備任務的潛艇和1艘老化的卡辛級驅逐艦,裝備現狀堪憂,新武器交付后還將面臨艦艇專業操作人員短缺等問題。
對外軍事合作方面,外媒稱,波蘭不斷向美國靠攏,卻未獲得相應回報。在美國不久前發布的“人工智能管控擴散出口管制框架”中,波蘭被排除在享有特殊待遇的名單之外,這將對波蘭科技與軍事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在歐洲,波蘭面臨部分國家的排斥,與德國在東歐軍備建設上分歧漸大,與波羅的海三國關系微妙,在諸多事務中缺乏有力的協作伙伴。
目前,波蘭國防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北約成員國中位居前列。分析人士指出,波蘭以維護歐洲安全為由加快軍事領域建設,旨在提升自身獨立防務能力,擴大地區影響力。其一系列舉動或將引發連鎖反應與外溢效應,尤其在東歐戰事進入新階段的關鍵時期,給地區局勢增添更多不穩定因素。(劉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