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書寫新時代青春篇章

——解放軍和武警部隊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暨新時代青年先鋒獎部分獲獎個人(集體)風採

2025年05月04日08:41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習主席強調,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展現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採、貢獻青春力量,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家國安危事,青年肩上責。今年,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共有1名個人、1個集體獲得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16名個人獲得2025年度新時代青年先鋒獎。他們把愛國之情化為報國之行,把個人理想融入強軍實踐。廣大青年官兵要以他們為榜樣,用辛勤的汗水、務實的奮斗干出別樣精彩、彰顯使命擔當,為打好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攻堅戰貢獻青春力量。

96712部隊44分隊——

深山礪劍寫忠誠

■王雨蒙 張 磊 本報特約記者 李兵峰

夜色如墨,細雨紛飛。山谷深處,96712部隊44分隊參加的一場演練正在緊張進行,多個要素互設難題、激烈對抗,一連串復雜特情一度將官兵逼入危局險境。

危急時刻,分隊長沉著指揮官兵快速應對,成功處置特情,出色完成任務。

每一次演練都是實戰。“隻有緊貼作戰任務、作戰對手、作戰環境,突破各環節的瓶頸堵點,才能加快助推部隊戰斗力躍升。”分隊長介紹說,這些年來,他們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探索創新組訓模式,反復錘煉官兵反應“零時差”、操作“零差錯”、數據“零誤判”等打贏本領,不斷提升復雜條件下協同作戰和快速反應能力,爭分奪秒夯實勝戰本領。

專業學習緊、操作訓練忙、難題攻關急……走進該分隊,處處都是一番弓滿弦張、聚力備戰的狀態。作為單位的“種子分隊”,他們堅持用習近平強軍思想鑄魂育人,一茬茬官兵扎根深山忠誠鑄劍、潛心礪劍、敢於亮劍,圓滿完成20余項實彈發射和重大演訓任務,6次被上級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先后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從茫茫雪原到戈壁高原,從深山腹地到北疆林海,該分隊官兵始終聚焦使命任務加緊備戰強能,不斷挑戰極限、追求極致。參加過10余次重大任務的二級軍士長趙班長,入伍23年以來,一門心思鉚在號位,把平時當戰時、把訓練當打仗,堅守平凡崗位、創造不凡業績,成為大家信服的全能號手。一次,分隊首次擔負某項任務,他和戰友一起克服惡劣天候、復雜特情,順利托舉大國長劍騰飛,他也因此榮立一等功,書寫了新時代士兵榮光。

時時想打仗、天天做准備、常年高狀態,是該分隊官兵的日常寫照。他們採取“一口清”訓練模式,讓操作號手熟悉多崗位職責、專業理論要點、裝備性能特點和操作技能等﹔通過師徒幫帶精訓、小班組補訓、各班組交叉訓等方式,提升班組配合默契和號手實操能力﹔深入開展操作規程“串背講”訓練,通過模擬仿真系統訓練、專業編組訓練、特情處置演練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整體作戰能力。

忠誠擔當,砥礪奮進。走進某野外訓練場,隻聞號令聲聲。高高的發射架下,該分隊官兵迅疾奔向戰位,托舉一枚枚導彈昂首問天。

93802部隊62分隊分隊長魏星——

搏擊長空鍛利刃

■高東暉 本報特約記者 朱姜海

暮春時節,惠風和暢。中原某機場,伴隨著發動機轟鳴,一架架戰機加力奮飛。駕駛艙裡,93802部隊62分隊分隊長魏星穩穩握住駕駛杆,率編隊突破層層封鎖抵近靶場空域,一氣呵成完成目標打擊。

作為“90后”飛行員,魏星因先后3次和戰友斬獲“金飛鏢”而被大家熟知,但他的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起初,來到這個聲名赫赫的部隊,他心潮澎湃。然而,在前期改裝訓練中,魏星的考核成績並不理想,這讓他沮喪失落。一位老教員察覺后主動靠上來幫帶,告訴他“年輕人不要害怕挫折,滴水穿石方能一鳴驚人”。走出低谷后,魏星靜下心來,扎扎實實學航理、加班加點練實操,每次集體訓練之余,他都要自發再多練幾次。經過一段時間專攻精練,他的成績躍升至同期飛行員中的第一名。

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准備的人。那一年,魏星憑借過硬的能力素質,被破例選拔進“金飛鏢”考核預備隊。“一不能拖后腿,二不能被淘汰。”作為隊伍裡年齡最小的飛行員,魏星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他廢寢忘食一點點打磨自己的技術,利用一切時間攻體能、求突破。考核當天,魏星所在機組密切配合,一舉奪得“金飛鏢”。

2023年,魏星開啟了第三次角逐“金飛鏢”之旅,此時的他已成長為一名骨干,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想要爭第一,必須直面風險和挑戰。”面對全新考核模式,魏星沒有求穩,而是選擇了難度最高的目標。狹路相逢勇者勝,最終魏星所在機組以微弱優勢險勝,再次奪得“金飛鏢”。

一次次突破極限,一次次加力奮飛,一次次挑戰高難度,隻有不斷攀登,才能實現青春的價值。魏星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而是駕駛戰機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駕馭國之重器,魏星時常在心中叩問自己:面對未知挑戰與強敵對手,面對重大責任與如山使命,自己是否已付出足夠的努力,能不能讓步伐再快一點?

從雪域飛向大漠,經山河飛掠江海,沿著時代勾畫的使命航線,魏星的青春,是心系家國、矢志強軍的火熱青春,也是新時代飛行員搏擊長空的最美青春。魏星清楚,自己必須承擔起時代的“載荷”,乘著新時代強軍東風加速奮飛。

31647部隊13分隊二級軍士長謝鳳——

精武強能謀打贏

■張 君 本報記者 賴瑜鴻

南國沿海某地域,某型無人機夜間飛行集訓正在緊張進行。

一架無人機起飛不到5分鐘,飛行控制屏幕上突然紅點閃爍,在場每個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發動機大馬力轉速不穩定,1、2號氣缸工作異常。”趕來處置特情的31647部隊13分隊二級軍士長謝鳳緊盯屏幕,不間斷地報告情況。

現場指揮員下達返航命令后,謝鳳操控無人機准備進入預定回收航線。航線起點位於海上,為避免發動機再出異常,謝鳳果斷採取手動停車。在他的精准操控下,無人機安全返航落地。此次飛行集訓,謝鳳表現突出,再次獲評“金牌操作手”。

每一次成功處置特情,都離不開他精湛的操作技能和過硬的心理素質。從炮兵到步兵、從偵察兵到無人機飛行控制技師,謝鳳入伍后歷經多次轉崗轉型,但他始終保持沖鋒姿態。他說:“作為一名軍人,打仗需要什麼就苦練什麼。把手中裝備練到極致,把普通招數練成絕招,關鍵時刻才能做到一招制敵。”

2013年,謝鳳從干了10年的儀器偵察專業轉崗到無人機領域。面對“高精尖”的新型裝備,謝鳳從零開始,不懂參數就對著說明書一遍遍學,不了解數據就找專業書籍一遍遍查,不熟悉操作就通過模擬器一遍遍練。學習中,他將視野擴大到軍事科技前沿,注重研究無人機裝備發展動態、無人機作戰方法,先后收集整理了近4萬字學習資料。

一次,謝鳳所在分隊接到任務,赴西北某地接裝某型無人機。新裝備信息化程度高,如何在短時間內形成戰斗力,成為擺在分隊官兵面前的一大挑戰。那段時間,謝鳳白天帶領戰友向廠家學習無人機設計特點、性能參數,晚上研究操作流程。一個多月后,他們順利完成該型無人機首飛。

“無人機族譜”上每出現一個新機型,就意味著操控手要再經歷一次換羽新生。這些年,謝鳳熟練掌握6種機型的操作技能,安全飛行800余小時,排除故障多起,數次成功處置重特大險情,成長為無人機飛控領域的行家裡手,實現了從“陸域尖刀”到“戰場鷹眼”的成功轉型。

在戰友眼中,這位兵齡22年的老兵是名副其實的“兵王”:25次比武賽場奪冠,3次榮立二等功,4次榮立三等功,獲評全軍優秀軍士、“四有”優秀個人標兵……盡管收獲了眾多榮譽,但謝鳳並沒有停下奮斗的步伐。眼下,他正帶領教學骨干攻堅克難,努力培養更多優秀的無人機操控骨干,助力部隊新質戰斗力加速提高。

91428部隊15分隊分隊長陳立文——

科研向戰勇攀登

■賈凌銳 吳 楠

“請介紹你的研究路徑”“這個項目的成果轉化情況如何”……匯報大廳內,面對多位專家的提問,91428部隊15分隊分隊長陳立文沉著冷靜,細致嚴謹地匯報自己從一線帶來的科研成果。憑借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對作戰的深入探索,這名基層指揮員贏得在場評委的認可,大家普遍感到他的成果“是真正有利於打仗的研究”。

讀軍校時,陳立文便多次獲得全軍軍事建模競賽一等獎。從校門走進營門,從事工作與所學專業跨度較大,他一度陷入迷茫,不知該如何施展滿腔抱負,直到有一次前往海軍院校培訓。“海軍的這個專業相較其他軍種仍有較大差距。”教員的分析讓陳立文有了更深思考:“既然成為一名海軍官兵,分配到這個專業,就要在這條道路上勇於沖鋒,干出成績。”

從那時起,陳立文為自己定下成為該領域專家的目標,開啟了沖鋒之路。他以刨根問底的勁頭學習鑽研,遇到不懂的虛心向連隊班長、技術骨干請教,僅用一年時間便“啃”下15本專業書籍。正是靠著這種釘釘子的精神,他從一個“門外漢”,逐步成長為所在領域“尖兵利刃”,熟練掌握單位多型主戰裝備的技戰術性能和作戰運用方法。

“十年磨一劍。”戰士熊小歐忘不了與他一起奮斗的那段經歷。去年,陳立文帶領團隊參加全軍某重要競賽,項目到了參評關鍵環節,一輪又一輪的修改意見接踵而來,讓持續突擊的團隊成員更加疲累。“咱們研究得夠深入了,不行就這樣吧。”個別成員打起了退堂鼓,陳立文卻告誡大家:“戰場上可沒有‘夠’這個標准,咱們的研究決不能淺嘗輒止。”

“再想想,肯定有辦法的!”那段時間,每每聽到這句話,戰友們就知道,一個勁鼓舞大家的分隊長,一定是拼得最辛苦、加班到最晚的那個人。最終,陳立文帶領團隊成功攻克多個難題,研究項目被評為全軍特等獎。

這段經歷,是陳立文深耕本職領域、勠力奮斗強軍的一個縮影。如今,他不僅在科研領域取得30余項研究成果,先后帶出數十名專業過硬的骨干,還連續多年軍事訓練綜合成績達到優秀,以過硬的能力素質與模范擔當,帶出了一支響當當的隊伍。

“以熱愛向下扎根,憑堅持向上生長。”陳立文從軍十載,當年那名矢志報國的青年,正用累累碩果兌現曾經的誓言。

32684部隊某室助理講師宋福旦——

為戰育人礪精兵

■李 強 本報特約記者 汪學潮

仲春清晨,某新兵營操場上,幾名新兵正在自發進行投彈訓練。32684部隊某室助理講師宋福旦晨跑路過,發現他們的投彈動作不太規范,立即停步上前指導。他結合每個人實際,逐個拆解動作、耐心講解、親身示范,幾名新兵很快掌握了要領。

“每個人的身體機能不一樣,用力習慣也不一樣。”宋福旦坦言,軍事教員隻有因材施教,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特點靈活調整動作要領,才能更好提高官兵能力。

宋福旦上高中時是體育特長生,新兵集訓考核,他的手榴彈投擲成績盡管不錯,但隻排名第二,這讓他很不甘心,便開始更加刻苦練習。一開始,他就算把胳膊練得很痛,收效也並不大。於是,他調整思路,從出手高度、揮臂角度、出手速度等摸索改進,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投彈動作,並在后來考核中奪得第一。

“勇爭第一”的訓練勁頭,激勵宋福旦不斷奮進。他在同年兵中率先當上班長,並常被選派參加各類比武,先后29次奪得冠軍。有一次,他參加軍事比武,一舉創造了手榴彈投遠的全軍紀錄。憑借優異表現,宋福旦被保送提干,還在畢業后成為一名軍事教員。

“教員必須自身全面過硬,才能把學兵訓練過硬!”那一年,上級組織軍事教員選拔集訓,要從數十個課目中隨機抽取進行現場示范教學。為補強戰術基礎動作這一短板,宋福旦開啟了“魔鬼訓練”,他無數次摸爬滾打規范動作要領,磨破的肘部一遍又一遍結痂。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成績大幅提升,最終奪得考核第一名。

近年來,宋福旦不僅進行新兵集訓等軍事教學,還承擔比武競賽等任務的指導工作。在擔任某國際軍事比賽射擊教練期間,他為每名隊員量身定制射擊訓練方法,幫助隊員奪得射擊課目2個第一、1個第二、1個第三的好成績,被國際同行和參賽隊員譽為“金牌教員”。

“四有”優秀軍官、“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3次榮立三等功、2次榮立二等功……翻開宋福旦19年從軍履歷,一項項閃光的榮譽令人敬佩。當被問及獲得榮譽的秘訣時,他回答:“保持一顆打贏的心,不斷奮斗、持續成長、永爭第一。”

武警內蒙古總隊某支隊執勤一大隊大隊長布和圖木爾——

真情澆灌“團結花”

■毛勝濤 張宏偉

4月份的河套大地,蒼翠欲滴。蒙古包裡,全國人大代表、武警內蒙古總隊某支隊執勤一大隊大隊長布和圖木爾,正向牧民們宣講國家惠民政策。他一邊用通俗的語言傳達政策內容要點,一邊關切地詢問各家牧民近況,把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一一記到自己的筆記本上。

10多年來,每次來到哈達淖爾村,布和圖木爾都會拿出自己那本“幫扶日記”,劃掉已經幫助鄉親們解決的困難。從最初資助貧困學生開始,到修建“愛民路”“愛心書屋”,再到協調建設“漁牧光一體化”光伏項目,在哈達淖爾村脫貧摘帽的路上,布和圖木爾成了群眾最親的人。

布和圖木爾出身於一個普通牧民家庭,入伍之初,他曾因體能素質差、漢語不好而落后於同年兵。但正如名字的寓意“堅硬的鋼鐵”一樣,布和圖木爾一邊苦練軍事技能,一邊刻苦學習漢語和科學文化知識。4年后,他憑借過硬的能力素質,站上了總隊比武的領獎台。

自身雖暖,猶想為他人抱薪。提干后,無論是執勤處突、搶險救援等重大任務,還是扶貧助困、維護民族團結,他都模范帶頭、沖在一線,為穩邊固邊、興邊富民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布和圖木爾這麼說,也一直這麼做。節假日時,他常會拿出一部分工資幫助困難群眾﹔與愛人一起擔任校外輔導員,為孩子們講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故事。在大家眼中,他是北疆草原上的“兵哥哥”,更是駐地農牧民的“好安達”(安達,蒙語意為朋友)。

定期組織醫護人員開展義務送醫送藥活動﹔協調聘請養殖專家為牧民提供專業培訓﹔幫助牧民利用新媒體宣傳當地畜牧產品……2023年,布和圖木爾光榮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肩負神聖職責,他深入牧區的腳步更勤了。翻開布和圖木爾的筆記本,上面全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路和做法。

去年以來,他結合實地調研論証,對河套灌區節水灌溉、提高邊境防衛管控能力等提出意見建議,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提到這些,布和圖木爾深有感觸地說:“軍愛民、民擁軍,我一定繼續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積極投入到解難幫困、鄉村振興等工作中,讓軍民團結之花在草原常開長盛!”

(責編:梁秋坪、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