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某旅探索組建“教育團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效——
群策群力打造“一堂好課”

“教育團隊”成員正在研究制作課件內容。曾冰陽攝
“-40℃的茫茫雪原,你能爬冰臥雪保持潛伏姿態一動不動嗎?”近日,陸軍某旅某營教育課上,伴隨大屏幕上長津湖戰役的場景再現,某連干部蔡鑫拋出這個問題。此時,台下官兵紛紛向志願軍老前輩表達敬意,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授課結束,蔡鑫向筆者展示了他的課件——通過一個個小故事講解歷史事件,並在故事關鍵節點穿插情景再現、現場問答等互動內容。“相較以往單向灌輸式的教育模式,這種方式更容易被年輕官兵接受。”蔡鑫告訴筆者,精彩內容的背后,飽含著他所在“教育團隊”的智慧和汗水。
蔡鑫口中的“教育團隊”,是該旅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效專門組建的。在此前的調研中,該旅領導發現,一些年輕政治干部在日常授課中,存在授課經驗欠缺、內容把握不准等問題。加之部隊訓練任務重,他們備課時間有限,教育效果很難保証。
為此,該旅統籌全旅教育資源,從基層營連挑選不同職務的官兵,組建了10支“教育團隊”,大家優勢互補、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共同打造“一堂好課”。旅機關將年度重點教育內容分別賦予不同團隊,每個團隊按照“多人備課、一人主講”模式,承擔不同授課任務,最終形成一堂堂精品課,統一納入旅“優質教育課程庫”,或用於巡回授課,或供各營連學習借鑒。
今年初,機關將“在黨的旗幟下鑄牢軍魂”專題教育任務賦予蔡鑫所在“教育團隊”。考慮到蔡鑫所在榮譽連隊歷史厚重,他本人理論基礎較為扎實,團隊負責人王達濱便將授課任務交給了他,並召集團隊多名成員,圍繞授課主題集智研究,確定教案內容和授課形式。
隨即,大家按照分工,緊鑼密鼓展開工作——某連干部曾濤有比較豐富的機關任職經驗,他協助蔡鑫收集資料、精選案例、打磨講稿﹔技術骨干、大學生士兵於咸涵擅長課件制作,他與蔡鑫兩人每天加班加點,反復推敲課件內容……講稿和課件打磨成熟后,團隊裡的“老政工”、某營干部賈廣武帶著蔡鑫一遍遍試講,傳授經驗和注意事項……在隊友們協助下,蔡鑫的課件設計不斷完善、授課思路也愈發清晰,最終給官兵端上了一道“精神大餐”,深受好評。
“過去搞教育,大部分授課都要靠自己准備。現在,每個團隊專攻一個主題,備課效率更高,授課更有針對性。”談及新模式帶來的變化,蔡鑫深有感觸地說,“教育團隊”發揮的作用不止於此,各營連組織日常授課時,可以直接從“優質教育課程庫”中選擇適合的教案,再結合各單位情況稍作修改即可使用,既保証了授課質量,又能讓大家有更多精力投入練兵備戰。
“作為教育者,要找到與官兵的情感共鳴點,才能產生‘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效果。”該旅領導告訴筆者,他們要求每名教員授課后,都要深入班排交流,收集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教案內容、豐富授課模式,讓教育課堂精准對接官兵思想需求。
前不久,一名戰士向“教育團隊”成員、某營干部范吉民建議:能否借鑒網絡熱播節目做法,創新課堂呈現形式?范吉民立即與團隊成員展開研究論証,決定將“打牢犧牲奉獻的軍人底色”這堂教育課分解成軍營脫口秀、訪談對話等單元,穿插開展“聽我說——我崇敬的那個他”活動,讓官兵講述身邊人身邊事。施教者當主持,受教者站“C位”,頓時調動起大家的興趣。授課結束,官兵們意猶未盡,紛紛表達了對下一堂教育課的期待。
該旅“教育團隊”成立以來,將一堂堂冒熱氣、接地氣、鼓士氣的思想政治教育課送到基層一線,有效激發了大家備戰打仗的熱情動力。筆者了解到,下一步,該旅將組織“教育團隊”與友鄰單位、駐地紅色教育基地建立聯教聯學機制,常態開展經驗交流、資源共享,探索合作育人新模式,不斷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走深走實、落地見效。(王夢圓、毛英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