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戰艦“回家”路 軍民連心橋

——人民海軍在多個城市港口舉行艦艇開放活動掃描

2025年04月30日09:10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1949年4月23日,伴著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的凱歌,人民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揚帆啟航。從舢板小船到艨艟巨艦,從“近海防御”到“遠海防衛”,一艘艘以家鄉城市、英雄人物、名山大川命名的戰艦,劈波斬浪、挺進大洋,向著“世界一流海軍”目標加速前進。

在人民海軍成立紀念日前后,海軍在沿海沿江10余個城市港口舉行艦艇開放活動,30余艘現役艦艇向公眾開放,其中不少戰艦首次靠泊命名省份或城市。

城以艦榮,艦因城威﹔城艦同名,命運與共。戰艦靠泊,是一次深情的“回家”,也是一次精神的“尋根”﹔艦艇開放,打開了一扇展示海軍建設成就的窗口,也架起了一座軍民連心橋。連日來,從長江之畔到南海之濱,許多群眾登上戰艦,感受新時代人民海軍風採,不斷增強海洋意識、國防觀念,軍民同心關注海防、建設國防。

“誕生地”的藍色交響

暮春時節的泰州城,空氣中都洋溢著喜悅。海軍軍樂隊首次回到孕育深藍夢想的“水兵母親城”、海軍誕生地,奏響跨越時空的藍色交響。

4月19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洒在海軍誕生地紀念館時,60名身著“浪花白”禮服的軍樂隊隊員已整齊列隊。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雄壯旋律響起,現場瞬間沸騰。在廣場的行進表演中,當隊員們以三角隊列模擬艦艏破浪,又變換出“76”數字造型時,現場爆發出陣陣歡呼。擠在人群中的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學生江彥,表達了對海軍的深情祝福:“願海軍將士們乘風破浪,願人民海軍越來越強大!”

軍樂團特別創作的《巨浪》交響管樂,以“召喚”“思殤”“牧海”“巨浪”4個樂章,將人民海軍76年的奮斗歷程凝練成90分鐘的音樂敘事,訴說人民海軍從黃水走向深藍的艱辛與豪邁。

“泰州是人民海軍的誕生地,也是我們樂隊的誕生地。”看著人頭攢動的演出現場,樂隊藝術總監齊鑫深有感觸。多年來,這支承載著人民海軍精神血脈的軍樂隊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用一場場精彩的海軍軍樂展演掀起一陣陣藍色旋風,奏響向海圖強的鏗鏘旋律。

“你好,這裡是泰州海事,海巡06506,歡迎回家!”4月21日,隨著一聲無線電問候,遠處的長江江面泛起銀白航跡,兩艘軍艦踏浪而來。這是人民海軍現役艦艇首次回到海軍誕生地。

江風送來陣陣軍樂,與碼頭上“歡迎回家”的歡呼交織在一起。兩天前,海軍軍樂隊在泰州奏響《巨浪》交響樂﹔此刻,泰州籍海軍艦艇官兵與南京艦、六安艦的“歸來”,為這首藍色交響續寫了動人樂章。

甲板上,海軍艦艇軍官耿子峰望著熟悉的城市輪廓,眼眶微微發紅。“看到家鄉人民的熱情,感受到大家對人民海軍發自內心的熱愛和支持,更加堅定了我謀戰打贏、保衛海疆的信念。”這位從泰州走出去的海軍軍官,此刻代表著所有把青春獻給深藍的家鄉子弟。

艦艇開放期間,當舷梯緩緩放下,觀眾按批次登上艦艇,目光掠過先進的武器裝備、精密的設施設備,驚嘆聲此起彼伏。泰州籍海軍艦艇官兵講述的亞丁灣護航故事,引得觀眾連連點贊。“今天參觀了軍艦,特別震撼。我以后一定好好學習,長大了報效祖國。”泰興市襟江小學一年級學生邵景汶的話,道出在場學生的心聲。

“泰州你好,今日歸故裡,心情無比激動……”連日來,一則關於海軍艦艇官兵“回家探親”的短視頻刷屏網絡,網友紛紛評論祝福。76年前,泰州人民手搖木帆船,冒著槍林彈雨將解放軍指戰員送過長江﹔今天,泰州子弟隨現代化戰艦光榮歸來。從白馬廟到亞丁灣,從寸桅片帆到艨艟蔽海,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見証了人民海軍的成長,也書寫著城艦同心的篇章。

“命名地”的熱忱相迎

燕山腳下,渤海之濱,春風吹來大海的氣息。秦皇島港大碼頭人潮涌動,軍地代表翹首以盼,迎接秦皇島艦“回家”。這艘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首批056A型導彈護衛艦,犁開萬裡波濤,回到它的“第二故鄉”。

碼頭上,愛樂口琴樂團奏響的旋律與海浪聲形成和鳴。官兵手持紅黃雙色信號旗,以整齊劃一的動作表演海軍旗語。當《打靶歸來》的熟悉旋律響起,一位兩鬢斑白的老兵情不自禁高聲跟唱,大家紛紛加入合唱,激昂的歌聲響徹海天。“得知秦皇島艦要‘回家’,我們想用琴聲為子弟兵接風洗塵,為歸港儀式添一份特別的禮物,讓相聚的時刻更加難忘。”樂團負責人張學彬說。

在參觀隊伍中,建設路小學的學生們格外興奮。六年級學生郭博文踮起腳尖觸摸艦炮,眼睛裡閃爍著光芒:“威武的軍艦守護著我們的家園。”講解員講述的一個個生動故事,為學生們打開一扇通往深藍的窗口。

秦皇島愛國擁軍聯合會的成員們登上甲板,撫摸著锃亮的裝備感慨萬千。“咱們秦皇島人看到秦皇島艦回家,那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簡直要沖破胸膛!”會長陳曉光是一位退役多年的老兵,他說,“我真切地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更想盡己所能為國防建設作貢獻。”

戰艦是流動的國土,當一座城市與一艘戰艦血脈相連,這不僅是一份無上的榮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不僅是跨越千裡的牽挂,更是精神血脈的交融。在人民海軍成立76周年之際,海軍組織海南艦、三亞艦、濰坊艦、五指山艦、秦皇島艦等多艘艦艇靠泊命名省份或城市,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色活動,與城市共同奏響“深藍樂章”。

五指山艦,是一艘以革命老區五指山命名的戰艦。2019年1月11日加入人民海軍戰斗序列以來,圓滿完成多項重大演訓任務,用忠誠與擔當在深海大洋犁出壯美航跡。

這是承載著老區人民深情厚誼的戰艦首次“返鄉”。“能夠回到命名城市,對全艦官兵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我們倍感榮耀。”五指山艦一位軍官說,“這樣的活動增進了軍民魚水情。”

多年來,五指山艦與五指山市持續深化軍民共建,開展國防教育進老區、紅色基因上戰艦等特色活動。特別是開展“城艦共建”后,雙方通過定期召開軍地雙擁座談會、共建紅色文化長廊等務實舉措,推動新時代雙擁工作走深走實。

“面對面”的國防課堂

在海南省澄邁縣馬村港散貨碼頭,巍峨的海南艦靜靜停泊,這是075型兩棲攻擊艦海南艦第一次“回家”。前來參觀的群眾在舷梯旁排起長龍,不少老兵激動得熱淚盈眶。“現在的海南艦,比我當年服役時的艦艇先進、威武多了!”老兵向高中撫摸著嶄新的艦體感慨。不遠處,一群小學生正仰頭數著艦上的武器裝備,稚嫩的臉龐上寫滿向往。

青島奧帆中心碼頭上演動人的一幕。來自四川省成都市的37名學生登上成都艦,近距離接觸這艘以家鄉城市命名的軍艦,開啟一場關於海軍、海洋的學習之旅。“山那邊的孩子終於來到海這邊,有很多話想對解放軍叔叔阿姨講……”甲板上,學生楊家懿興奮地表示這是她第一次親眼見到軍艦,對海洋“守護者”有了初步了解。提前做過功課的學生羅培洋一臉驕傲與滿足,書本上、電視中的軍艦走進了現實,自己還能踏上甲板實地參觀,這位“海軍愛民學校”的學生此刻圓夢了。

登上戰艦觀摩裝備,與官兵面對面交流,了解海軍歷史、學習海洋知識……一場場艦艇開放活動,大力營造熱愛海軍、支持海軍、建設海軍的濃厚氛圍,筑牢新時代海上鋼鐵長城的思想根基。

隨著歡快的鑼鼓聲響起,被譽為“中國軍校第一艦”的遠洋航海訓練艦鄭和艦緩緩停靠江蘇省太倉港潤禾碼頭。從被命名的那一刻起,鄭和艦便與太倉市這個“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結下了深厚情誼。開展雙擁共建以來,從文化擁軍到科研合作,從國防教育到人才培養,軍地雙方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攜手走過21個春秋。

此次鄭和艦“回鄉探親”,與太倉市聯合開展艦艇開放、參觀見學、院校交流等系列活動,官兵教家鄉人民打海軍繩結、學戰傷救護,將專業的軍事技能融入生動的國防教育課堂。“鄭和艦就是我們太倉的‘海上名片’。”太倉市委領導表示,他們將一如既往支持鄭和艦的建設發展,當好“娘家人”。

戰艦“回家”,不僅帶回了深藍的壯美,更架起了連心的橋梁。當戰艦的汽笛在城市上空回蕩,當官兵的腳步踏上“第二故鄉”的土地,一種特殊的情感在軍民心中流淌。這份情感,是對光榮歷史的共同銘記,是對強軍夢想的接力傳承,更是對“城艦同名、血脈相連”的生動詮釋。

正如海軍有關部門領導所說:“戰艦‘回家’不是終點,而是全民國防教育的新起點。當城市地標與艦艇舷號交相輝映時,海洋意識便深植於群眾心中。”(張翱宇 特約通訊員 付善柱 記者 錢曉虎)

共同的名字

■趙金波 本報記者 李 倩

春日的津門碼頭,因“大白船”——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的首次靠泊,平添了不少色彩和熱鬧。

“兩年軍旅生涯是我一生的榮光,讓我深深懂得,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前進的方向。”4月22日上午,在醫院船餐廳,軍地共同組織的“艦証風華 燃夢深藍”主題交流活動正在進行,天津大學學生代表李樑的發言,贏得台下熱烈的掌聲。

接著,南開大學教師阿依古麗道出自己“願為國防事業培養更多技術型人才”的心聲,烈士后代鄭吉安講述外祖父吉鴻昌的愛國精神和報國事跡……一段段真摯的發言,表達著人民的愛國情、報國志。

在熱烈的氣氛中,和平方舟醫院船信號兵汪敏敏拿出一張張合影,向大家講述隨船出海、傳遞友誼的故事。

“帶著對和平的渴望和對生命的熱愛,我們為52個國家和地區、37萬余民眾送去健康和關懷,用心對待每一次醫療服務、艦艇開放、文化聯誼活動。”汪敏敏的講述,讓在場人員對海軍及和平方舟醫院船的了解更加深入。

一城一艦,因“和平”結緣。自2023年開展“城艦共建”以來,和平方舟醫院船與天津市和平區互動頻頻。在執行任務期間,和平方舟醫院船將和平區的宣傳視頻、文創產品等帶到15個國家,展示和平區的文化和形象。和平區積極開展走訪慰問、物資捐贈、關愛軍屬等活動,受到官兵歡迎。

在這次“回家之旅”中,軍地精心組織艦艇開放、參觀見學、國防教育宣講等系列活動,增進軍地之間的情誼,激發廣大群眾愛國擁軍的熱情。

在和平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邀請下,和平方舟醫院船官兵赴和平區參觀見學。從毛主席入住過的潤園,到某高新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官兵一路走一路聽,收獲滿滿。和平方舟醫院船機電部門電工分隊分隊長劉小波說:“從五大道到潤園,我看到了‘第二故鄉’的百年風雲變幻,看到了先輩們為國家強大不懈奮斗的身影,激勵著我更加堅定地立足戰位,為國防事業貢獻力量。”

記者了解到,雙方還簽訂了《深化“城艦共建”活動協議》,推動軍地人才共育、優勢資源共享,續寫新時代魚水新篇。

父子的仰望

■海軍西安艦老兵 劉小舟

從湖南長沙到上海,高鐵需要5個多小時。4月22日,我滿懷著期待,帶著6歲的兒子,坐上前往上海的高鐵。

前幾天,戰友興奮地告訴我,西安艦將在上海參加海軍艦艇開放活動,我第一時間報名預約。這次,我以一名老兵和“講解員”的身份,重返服役7年半的西安艦。

沿著熟悉的通道走向艦艏時,記憶如潮水涌來。2019年執行第32批護航任務,正是在這條通道裡,我與戰友們邁著急促的腳步沖向戰位。

那是凌晨3時,警報撕破寂靜,我們護衛的商船遭遇多艘海盜快艇突襲。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我們組織艦載直升機升空,對海盜快艇鳴槍示警,這批海盜很快落荒而逃。

“爸爸不在家的時候,就在這裡工作。”來到塔台,我蹲下身,將兒子抱到當年值守的戰位前告訴他,“爸爸就是在這裡守護我們的大船穿過亞丁灣的。”

在艦艇前甲板駐足,兒子仰頭望著巨大的主炮,張開雙臂擺出擁抱姿勢。“大船好高啊!”兒子奶聲奶氣地說,比幼兒園攀爬架要高好多。

這讓我想起高中時,在武漢長江邊,我也曾擠在人群裡仰望退役的第二代西安艦。正是彼時種下的深藍夢想,讓我毅然加入人民海軍。因緣際會,軍校畢業后,我成為第三代西安艦的一員。

走到艦艉直升機甲板,暮色籠罩浦江兩岸。經過艦領導的允許,我帶著兒子來到休息艙參觀,這裡曾裝滿了我對妻兒的思念。“爸爸,我聽到大海在唱歌!”兒子把耳朵貼在艙壁上,“媽媽經常給我放你錄的大海的聲音。”

離艦前,兒子舉起右手,手指微張觸碰額頭,朝著執勤的官兵敬禮。

我沒有糾正他的姿勢,只是輕輕扶住他的手肘——就像新兵訓練時,老班長教我們敬禮那樣。

“爸爸!我要和大船拍照!”快門按下的剎那,我想雖然他現在分不清艦上的裝備,我說的很多話他也並不明白,但指尖觸碰的鉚釘,甲板上的海風,艙室裡的機油味,會一直留在他的記憶裡。

(本報記者 韓杰整理)

(責編:彭靜、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