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員之家”走來新時代“郭興福”

陸軍某旅教練員講解排爆機器人相關性能。潘光波
官兵進行舟橋專業模擬訓練。潘光波攝
1961年,一位將軍蹲點到連,問了負責訓練的副連長郭興福3個問題:一、在深山密林裡,刮著狂風,下著暴雨,既沒有地圖,又沒有指北針和向導,你們連能不能夜行百裡?二、在各種距離上,在表尺規定的射程內,不論出現什麼目標,你們連的戰士能不能一舉槍就把敵人消滅掉?三、在兩百米以內,在猛烈的敵火下,你們連的戰士,能不能勇猛地沖上去,用刺刀、槍托消滅敵人?
這三問,讓郭興福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訓練的問題所在。在上級幫助下,郭興福結合積累的打仗經驗刻苦鑽研,逐漸摸索出“圍繞打仗、把兵練活”的教學訓練方法。
如今,作戰樣式和戰爭制勝機理不斷變化,對部隊打贏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部隊教練員群體也應該像當年的郭興福一樣自省思考:教學觀念和思維能否與時俱進?教學模式的探索創新是否深入?新型教學手段有沒有全面掌握?
面對從思維理念到教學實踐等方方面面的挑戰,陸軍某旅不斷探索鍛造優秀教練員群體的方法和路徑。依托“教練員之家”,該旅幫助今天的“郭興福”順應新時代練兵備戰形勢,加速提升教學組訓質效。解析該旅的具體做法,或許能為其他單位在教練員培養的探索上提供思路和啟發。
新形勢新挑戰呼喚新時代“郭興福”
作為陸軍某旅某連橋梁專業教練員,二級上士郭瀚元承擔著有關重型機械化橋操作與使用的教學任務。憑借著多年積累的經驗,郭瀚元在架橋教學上得心應手,曾被評為集團軍優秀“四會”教練員。
誰也沒想到,這位優秀的教練員,去年在教學中碰到了難題。《陸軍軍事訓練大綱》中增加了某項訓練內容后,他突然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新的操作要求危險系數較高,是之前從沒練習過的。這意味著一名戰士要熟練兩套操作流程,並能保証隨時響應命令切換動作,難度非常大。”
憑借著自己的理解,郭瀚元設計了新的人員分工方案,卻遭到大家的質疑:“郭班長,你安排的這套動作流程實操起來非常困難,感覺並不合理。”
教學現場,不少人因為記混了動作而有些手忙腳亂,訓練效果並不理想。對此,郭瀚元在苦惱的同時也感到十分困惑:“以前的操作方式快速便捷,並且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在新的訓練內容上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可效益究竟如何?”
二級上士徐曉杰也遇到了類似的困境。
去年初,排爆機器人在某連列裝,徐曉杰被上級任命為教練員。新裝備雖然科技含量高、操作難度大,但大家都覺得新奇,鑽研學習的勁頭很足。不久后,他們迎來了一場實兵演習。
任務一直持續到了夜間。“偵察發現遺留未爆彈!”由於現場環境復雜,指揮員未採用人工排爆方式,而是命令排爆分隊迅速操作排爆機器人前出處理特情。徐曉杰一時慌了神:“夜間排爆由於視野范圍有限,難度要遠遠高於日間排爆,十分考驗操作手的技能水平。”
當時,操作排爆機器人作業並未列入《陸軍軍事訓練大綱》。一直按照慣性節奏施訓的徐曉杰並沒有特意訓練隊員的夜間操作能力,此次演習中,分隊未能在規定時限內完成任務。
一場失利澆滅了隊員們的熱情,大家的訓練積極性大不如前。遇到教學瓶頸的徐曉杰開始反思:“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未能窮盡新型裝備的使用場景?此前的教學思路是否需要改善?”
“不得不承認,面對新裝備、新專業、新內容帶來的新要求,絕大多數教練員是在‘摸著石頭過河’。”該旅參謀部一名作訓參謀坦言,許多在以往的教學組訓中大展拳腳的教練員們,面臨著老方法與新形勢無法“合拍”的挑戰。
該旅兄弟單位為“郭興福教學法”發源地,多年來持續摸索教學實踐新形式新方法。通過與兄弟單位交流探討,該旅不斷學習思考如何深入挖掘“郭興福教學法”的時代內涵,如何進一步培育和鍛造出與時代同行的新型“郭興福”。
教練員隊伍是否過硬,關乎各類專業課目的訓練成果和戰斗力建設質效。“單靠教練員個人的研究摸索,抑或上級提供一些臨時性解決方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該旅領導認為,“‘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是不行的,破除困境的答案是走開體系化培養的路子。”
去年,該旅著手在各營建立“教練員之家”。各營同一專業的教練員在“教練員之家”討論交流,完成集中備課,形成教學方案。各營連主官與專業骨干擔任“教練員之家”的“教練”,對教案中的課程設計、操作流程等內容進行研討分析,指出改進方向,並為一些值得拓展的教學方案協調資源和技術支持,幫助今天的“郭興福”實現教學思維和教學方式的轉型升級。
“頭腦風暴”帶來教學思維升級
在某營“教練員之家”,記者看到,郭瀚元與幾名同專業的教練員正在針對某重難點課目進行集中備課。在與其他教練員的交流中,郭瀚元感到自己固有的思維受到了沖擊。
針對郭瀚元此前碰到的教學難題,一名教練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大綱增加的訓練內容雖然難度系數高、耗費時間長,但新的操作流程與整體作戰行動融合更好,這是一體設計的結果,實質上為作戰提供了更多時間窗口。”
“的確如此,從戰場邏輯的角度重新思考,許多問題便迎刃而解了。之前我的理解太淺顯,操作流程自然設計得不夠合理。”溝通中,郭瀚元意識到自己思維的局限。
通過深入交流,幾名教練員針對新的訓練內容共同設計了教學方案。為了讓大家在訓練中不受天氣變化干擾,郭瀚元提出在教學中增加“盲操”等訓練內容。
無獨有偶。徐曉杰也在與同專業的教練員交流中邁開了加速學習的步子。越交流,徐曉杰越感到一種深深的本領恐慌:“新的排爆裝備雖然不好‘啃’,但一些教練員已經儲備了大量知識和信息。相比之下,我的知識儲備遠遠不夠,教學方案明顯過於單一。”
一位營長道出了集中備課環節的重要作用:“各個教練員在這裡進行觀念的碰撞,完成了教學方案的統一,更關鍵的是實現了群體智慧的聚集和教學思維的升級。”
思維的進階沒有止境。幫助教練員實現觀念升級,集中備課環節只是第一步。教學方案出爐后,“教練員之家”的“教練”們還要對其進行研討分析,進一步審視校正教練員的教學思維。
針對衛生專業某課目通過設置煙霧彈來模擬戰場環境的慣性操作,一名連長在研討中提出:“在你們所構設的戰場環境中,即使遭到炮彈打擊,大概率也不會出現煙霧彌漫的情況。”
“說實話,過於追求訓練中的場景感是我們的一種通病,這看似與‘戰’貼得很緊,實則背道而馳。”衛生專業教練員、二級上士唐靜說。此后,幾名衛生專業教練員聚焦實戰情況進一步完善了教學方案。
一場研討分析會中,某營葛營長認為筑城專業某課目的教學方案有些“保守”,他鼓勵各教練員在教學中積極探索裝備性能邊界,並分享了自己在訓練中帶領官兵將武器用到極致的故事。這讓筑城專業教練員唐連長突然意識到自己多年來強調的“操作零失誤”,反而讓官兵們在使用和研究裝備時變得謹小慎微。
此后,唐連長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訓練模式,帶領大家主動跨越舒適區:“實現人裝合一,就是要把人的操作技能練到極限,把裝備的作戰性能用到極限。”在一場指揮所開設的連貫作業中,唐連長在惡劣環境下帶領官兵提前完成任務,作業效率相較以往明顯提升。
“我們發現,教練員的頭腦中還存在與新時代練兵備戰形勢不相符的思維習慣,教學過程中容易產生對武器裝備鑽研不深、對訓練要求理解不到位、教學方法不能與時俱進等問題。為了打贏明天的戰爭,今天的教練員必須不斷升級教學觀念。”葛營長說,“所有的教學目標都必須指向勝戰。研討分析教學方案的過程,也是幫助教練員培塑實戰思維、准確把握教學重心的過程。”
與此同時,“教練員之家”還定期組織教練員進行前沿業務專題的研究和分享,讓大家持續解讀和剖析有關現代化戰爭的制勝機理,深刻認識新型作戰力量,建立體系作戰理念,以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格局考量戰場態勢。
在一場場“頭腦風暴”中,越來越多的教練員開始掙脫思維慣性,走出視野盲區,走向明天戰場。
整合資源為創意火花賦能
思維不會自動轉化為戰斗力。該旅領導認為,除了清除一些教練員頭腦中的沉疴,“教練員之家”還需要抓住教練員在教學訓練中產生的創意火花。
依托“教練員之家”,該旅定期收集各營連教練員的想法或需求,幫助一些教練員將前沿思路真正落地為教學實踐。
上等兵李大征是某連無人機專業教練員,他希望能將數字化模式引入自己的教學過程,解決現地教學場景單一的問題:“現在,我們的模擬訓練僅限於較為基礎的飛行動作,如果能夠利用大數據、增強現實等技術增設模擬場景和實操動作,或許能幫助大家加速完成能力進階。”
李大征的想法,受到了“教練員之家”的關注。需求上報后,旅隊派他前往相關廠家和單位調研學習,並多次指導他進行有關構想和方案的效費比論証。如今,深入開展無人機專業數字化教學的想法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道路專業教練員熊連長一直有升級模擬操作裝備的想法:“現在的設備只能實現單兵操作,如果能將整個模擬訓練中心的各類設備聯通,大家就可以實現協同訓練。”
熊連長向“教練員之家”提報了自己的想法。很快,旅隊協調相關廠家前來調研。溝通中,廠家根據熊連長的描述增設了更多貼近實戰的作業場景。“教學方式要一直與時俱進。”下一步,熊連長希望聯通其他營部的模擬設備,實現更大編組范圍內的聯網組訓。
該旅教導隊一名教員說:“我們還會與一些院校或其他軍兵種單位合作,定期選派教練員前去學習交流。當教練員的內生動力被進一步調動,教學實踐也能得到深化拓展。”
除此之外,借助上級的大數據資源,該旅各個“教練員之家”還建立了“教學資源庫”,涵蓋錄像、課件、教案、試題等內容,為教練員的教學實踐提供支撐。
“教練員之家”成立以來,該旅新型“郭興福”接連涌現,一幅幅嶄新的練兵圖景躍入眼帘——
汽艇駕駛專業教練員、二級上士張吉王與廠家溝通合作,不斷改良某新型駕駛模擬器,官兵戴上VR頭盔便能立刻投入沉浸式訓練。
偽裝專業教練員、一級軍士長孫波聯合院校專家研發出某新型裝備涂料攻克訓練難題,創新成果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偵察專業教練員王參謀創新組訓模式,通過融合10余種戰場信息系統,實現“數據驅動決策、系統賦能指揮”的轉型突破……(馮佳琦、楊茂生、童祖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