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打造“沉浸式課堂”淬煉未來指揮員——

一堂戰例教學課的創建始末

2025年04月30日08:36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學員通過VR眼鏡沉浸式體驗戰斗場景。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學員通過VR眼鏡沉浸式體驗戰斗場景。

學員在軍隊政治工作發展史情境教學館聆聽教員講解。王  萌攝

學員在軍隊政治工作發展史情境教學館聆聽教員講解。王 萌攝

一次教學研討會,拉開了戰例教學模式創新大幕——

讓學員“身”入情景、“心”入角色

“這哪是戰例研討?分明是紙上談兵!”

一次課后,翻看擺在眼前的學員戰例分析報告,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戰例教學團隊負責人時剛教授不禁用手指敲起了桌子。

時剛發現一個“怪現象”:教學組戰例材料編得很正規,提供的文獻資料很豐富,但是,很難在學員中引發共情共鳴,深度思考更是很難被激發。

不久后,一次教學研討會上,教學組成員唐文超回應時剛的問題,談起他參加作戰類教學模式創新研討時被學員“吐槽”的經歷,又列舉了他在多次組織戰例教學過程中近距離觀察到的現象:閱讀戰例資料用“速讀法”、勘察戰場舊址像“觀光客”、小班研析戰例當“旁觀者”……

唐文超感慨:“讓學員真切感受到作戰決策的千鈞之重,讓學員‘身’入情景、‘心’入角色,把學員的思考引向戰例內核,我們必須拿出新招。”

也有人提出反駁:“戰例教學不就是研讀經典戰役史料文本再加上研討交流嗎?難道還能有別的內容嗎?”

一名年輕教員更是提出了內心的疑惑:“歷史已經遠去,戰爭不會重復。在戰例中學指揮,怎能保証不是刻舟求劍?”

激辯由此開始,方向越辯越明。最終,大家形成共識——

“不破不立,先立后破。戰例課總是守著故紙堆,肯定成不了指揮能力提升的‘磨刀石’!”

“戰例教學絕不僅僅是前人打仗留史、后人研史評說,而是要盡力創造一個沉浸式環境,讓今天的指揮員與當年的指揮員感同身受,有一種‘今天換我來打’的感覺。”

主持會議的時剛,在筆記本上重重寫下“沉浸”二字,心裡踏實了。他覺得,戰例教學破局突圍之道應該是找到了。

接下來,便是行動。

他們整合院內政治學、軍事歷史、聯合作戰指揮、聯合作戰政治工作等多領域專家組成教學核心組,邀請軍內作戰研究專家形成“外腦”智囊團,聯合軍地研究團隊及科技企業構建技術支撐組……沉浸式課堂所需的背景音效、場景搭建、多屏幕展示、氛圍營造等技術問題,一項項被解決。

然而,現在的學員見多識廣,要讓他們真正“沉浸”,光有“聲光電”是不行的。為此,教學團隊踏訪戰例戰場舊址,制作了“某集訓”“某進攻戰斗”等VR虛擬場景。教員和工程師通宵達旦並肩戰斗,設計了以兵棋模擬推演“敵”我各項決策的教學內容。

反復打磨出來的研討題庫、備選方案庫、戰法策略庫、作戰理論庫、史料証據庫、研究文獻庫等形成矩陣,為戰例教學“沉得真、研得深”提供了扎實的基礎支撐。

戰例教學的“突圍之戰”,從此拉開大幕。

一聲“現在由你指揮”,激發出戰例課該有的樣子——

把學員逼入“黑箱”,想方設法挑戰極限

這是一堂在戰史館裡進行的戰例課。

學員們一邊行走在戰史陳列中,一邊接受教員連珠炮似的提問:

“現在由你指揮,如何擬制此時的進攻戰斗方案?”

“現在由你指揮,你准備怎樣依據政治目標籌劃調控軍事行動?”

“現在由你指揮,怎樣動員部隊?”

……

一個問題一個指令。學員們有的拿出小馬扎埋頭苦思,有的抓緊辨析討論……一時間,戰史館裡仿佛處處都是指揮所。

見此情景,拋出問題的教員孫光輝感慨:“一聲‘現在由你指揮’,改掉了原來戰例現地教學‘參觀參觀、談談感想’的老套路,激發出戰例課該有的樣子!”

“從過去的戰例中學習現代戰爭,關鍵要有切身體悟。實現這一目標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員成為決策者!”來自某戰區的教官儲建國這樣總結。他認為,教員不能簡單復述戰史,而應引導學員進入指揮員決策角色,從指揮鏈、行動鏈層層剖析,有序推送各階段、各節點中的情況和任務,迫使每名學員全程經歷高強度的決策挑戰。

在攻擊某重要目標的虛擬戰場,海軍學員劉建東就遭遇了他的“至暗時刻”。當他下令強攻據守某建筑的“敵”軍殘部時,教員立刻依據指揮決策系統測算出一個評估數據:一旦強攻,無論勝負,大概率會導致作戰全局的被動。

面對這個基於當年檔案資料得出的數據,受挫后的劉建東有很強的獲得感:“一下子點醒我了!什麼是政治軍事仗,我現在的感悟深刻多了!”

教官楊光負責這一教學環節的一線導調,他把學員了解戰役過程卻不懂勝戰機理的現象,稱為“黑箱現象”。在他看來,劉建東的進步,就在於新的戰例教學模式把他逼入“黑箱”,推著他必須用嚴謹周延的態度解剖戰例,在高承壓狀態中接受考驗。“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真實戰場上的決策困境學員是繞不過去的,立下的決心、拿出的對策也是經得起檢驗的。”楊光說。

“讓學員沉浸到戰例中,就是要想方設法讓學員挑戰極限!”這是時剛的信條。他組織教學時,總能在如今上海街頭的高樓大廈中,精准找到76年前我軍某部指揮員在某場戰斗中的指揮位置,然后讓學員原地站定,遙想當年,感知戰場,思考我軍那時面臨的嚴峻形勢與抉擇之難。

“哪怕一時想不出更好的對策,只要能找到那種千鈞一發、如履薄冰的感覺,對學員成為一位優秀指揮員也是有幫助的。”時剛說。

一張作戰決策對比分析表,連接歷史、現實和未來——

研透“過去怎麼打”,探索“明天怎麼打”

深夜,戰例研究室依然燈火通明。

教授李志剛站在巨型屏幕前,一遍一遍在虛擬戰場地圖上復盤作戰過程,他想探討的問題是:“如果這場仗在今天打,有哪些變與不變?”

“戰例教學不是背誦歷史答案,而是點燃思辨火種。”李志剛告訴記者,通過研究“過去怎麼打”、對照反思“現在怎麼打”,探索“明天怎麼打”,戰例教學才有意義。

在學員李質彬面前,攤開一張作戰決策對比分析表,縱軸是戰例不同作戰階段的重要戰斗,橫軸是當年真實戰斗中指揮員的策略建議、戰法設計、政治考量等,同今天學員作業成果的詳細對比。來自武警部隊某部的李質彬驚喜地發現,過去和現在的對策選項相互印証補充,“特別有啟發、有借鑒意義”。

李志剛在課程評語中寫道:“歷史經驗如鏡,不僅映照軍事規律,也折射前瞻思維和創新意識。”

教學團隊並未止步於單一戰例的研究,他們將翔實的戰例史料、作戰法規、前沿動態數據導入戰例研究系統,形成戰例庫、法規庫、視頻庫、戰法庫、場景庫等在線資源。在完成戰例作業時,學員劉正權發現,向信息系統提出疑問,系統會基於預設的知識庫和算法,幫助他們進行目標選擇分析,從而更好地掌握目標選擇策略。

伴隨一批批學員成長,這種“歷史—現實—未來”的交互鏈條,正在催生出令人驚喜的“化學反應”——

學員周鵬在戰例學習中,對某課題產生濃厚興趣,最終提出軍事打擊影響力的計算方法,形成了高質量研究成果。

學員吳昊在一次對抗訓練中,面對己方任務中某項矛盾,想到戰例學習時遇見過的相近情景,於是調動思考積累,拿出“分時分區處置”方案,迅速被採納認可。

學員張立峰參加某實戰化演訓,面對一項突發任務,巧妙引入無人機、大數據等裝備和技術,拿出了應對處置建議。總結時,上級這樣表揚:“綜合運用歷史智慧和現代技術,打好了難打的一仗。”

“戰例課的沉浸強訓,讓我們的學員有指揮員的樣子了!”時剛如數家珍地說著這些故事。(李習文 肖建湘 記者 危喬巧)

銳視點

沉進去剖析 跳出來研究

■濮端華

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倒逼軍隊院校開展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戰例課程,也要來一場深刻的教學模式改革,精心打造含戰量十足的教學內容。這是有效解決長期以來學員“進不了情況、提不出見解、得不到收獲”的難題、增強學員體驗感獲得感的破局之道。

戰例教學,首先要讓學員了解戰場上曾經發生了什麼。通過沉浸式教學,學員能夠真正走進經典戰例所處的特定時空場景之中,直觀深切感受戰場態勢和作戰進程,實現與戰場環境同頻共振,不再是戰例的“局外人”“旁觀者”。特別是當前科技手段飛速發展,為再現戰場情景提供了極大便利。當學員走進數字化戰例場景,面對錯綜復雜的戰場態勢時,沖擊感更強了,更能體悟到戰場指揮的決策之難以及指揮員的職責之重。

戰例教學,旨在讓學員學會“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黨史軍史這座“富礦”中,蘊含著人民軍隊的制勝之道。在教員的循循善誘之下,學員們帶著一個個問號開啟了思維碰撞和頭腦風暴,圍繞精心設置的場景化問題進行深度研析。這也是學員以指揮員視角帶入、一步步履行指揮員職責的過程。如果僅僅浮於表面地了解作戰計劃、按部就班地推進作戰進程,就難以應對層出不窮的棘手問題。作為決策者,他們必須學會向決策“黑箱”說“不”,在生動鮮活的具體戰例中,領悟戰爭制勝機理的精髓要義,回答好“仗要怎麼打”“仗為什麼要這麼打”等問題。

當歷史場景置換為今天的課題,我們該怎麼辦?開展戰例教學,不能止步於對經典戰例決策指揮過程的復現與驗証,而要將對制勝之道的領悟進一步深化轉化為對勝敵之策的踐悟。當前,現代戰爭確實發生了深刻變化,但眼花繚亂的現象背后是有規律可循的。沉進去剖析,跳出來研究,才能搞清楚歷史長河中戰爭法則的“變”與“不變”,真正達到以史鑒今的目的。我們要將經典戰例中的智慧謀略與現代科技手段高效融合,不斷推進戰法創新,切實打贏明天的戰爭。

軍隊院校是淬煉培養未來戰場指揮員的殿堂。戰場上發生了什麼,未來戰場可能會發生什麼,戰例教學就應當教什麼。當學員自覺以指揮員視角觀察分析思考經典戰例時,當學員將目光不斷往返於歷史與現實之間深入探尋未來戰爭制勝之道時,一個個勝戰問號正在逐步拉直,一批批未來指揮員已經呼之欲出。

(責編:彭靜、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