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藍軍連”的“深藍思維”

第82集團軍某旅組織戰術訓練。李天文攝
中原腹地,某野外駐訓場,一場實兵對抗訓練蓄勢待發。
記者走進第82集團軍某旅藍軍指揮所,隻見帳篷四周挂滿了比例尺大小不一的地圖,中央沙盤上的“山川河流”間,遍布著各類紅藍色的圖形符號,讓這個幾十平方米的空間充滿戰味。
角落裡,一張不起眼的野戰辦公桌上,幾本破舊的筆記本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連長范杰將旅裡現存的紅藍對抗記錄都抄錄了過來。“我們沒有規范的教材,要想脫胎換骨成為真正的藍軍,必須從過往的一次次對抗中不斷總結和探索,努力從‘淺藍’走向‘深藍’。”他說。
翻開其中的一本,泛黃的頁面上,紅黑筆墨反復勾勒的兩場戰斗尤為醒目。范杰告訴記者,他對於藍軍的認識,就是由這一負一勝兩場戰斗開始的。
紅藍對抗打成了“紅紅對抗”——
藍軍必須要有藍軍的樣子
“一負”,是范杰上任八連連長之前,連隊奉命組建藍軍后遭遇的首場失利。
那年,八連官兵接到上級下達的任務:以其為主體組成一個藍軍部隊,與兄弟單位開展實兵對抗訓練。這讓此前一直扮演紅方角色的他們感到了巨大壓力。
“藍軍的戰術打法跟紅方有何不同”“沒有配套的通聯設備和打擊火器怎麼辦”“伏擊點位和防守陣型怎麼設計”……會上,八連官兵徹夜籌謀,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將各種問題和破解對策寫滿了數張白板。
第一次對抗訓練,八連的作戰部署雖有些許調整,但整體思路依舊沿用我軍傳統的陣地防御行動方案。結果不出所料,層層障礙在“敵”重裝甲火力急襲、快速沖擊下被撕得粉碎。
盡管藍軍及時發揮輕型步兵快速機動的性能優勢,對“敵”發起反沖擊,但由於火力不足、戰法老套,他們很快便回天乏術。
這一仗,給八連官兵上了一課——藍軍的戰場定位決定了其應當具有別樣的作戰思路,這次對抗訓練,他們在紅方絕對火力壓制下,完全沒有“以少贏多”“逆轉取勝”的機會。
“紅藍對抗不能打成‘紅紅對抗’!”復盤大會上,該旅領導對八連官兵說的話被摘錄在筆記中:藍軍必須要有藍軍的樣子,否則藍軍的“成色”就不足,就只能是一支“淺藍”之軍。隻有跳出傳統的慣性思維,把視野投向營區之外,抱著不破不立的決心意志,融會貫通強敵對手不一樣的訓法、練法、戰法,才能出奇制勝。
有了對藍軍的初步“畫像”后,八連官兵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針對性補習。他們迅速開展對新型裝備的學習研究,熟練掌握各型武器的性能和打法﹔剖析新型戰例,把思維轉變、戰術轉換融入訓練實踐﹔專攻精練軍事技能,用紅方思維思考態勢,再用藍軍思維瓦解攻擊。
漸漸地,八連官兵對自己的藍軍身份越來越熟悉,把藍軍思維牢牢刻在腦子裡。
此后,范杰被任命為八連連長。“每一名八連官兵都必須記住我們這支扮演藍軍角色的連隊,是從失敗中逐步成長起來的。”他說。
這是一種清醒,更是一種自勵。有了這份清醒,他們更加努力。
范杰將此前一直積累的資料素材帶到身邊進行研究。同時,在他的推動下,原先起“智庫”作用的“藍軍專修室”購入了各類硬件配套設施,逐漸成為指導藍軍建設的神經中樞。從電子沙盤到兵棋模擬推演,范杰經常帶著連隊骨干在“藍軍專修室”內,一遍遍驗証多層級、不同背景下的對抗作戰行動,研討創新戰法打法。
不久,范杰和戰友們迎來了一場“閉卷考核”——在荒漠戈壁中展開臨機對抗。有賴於平時的研究准備,范杰和骨干們很快便通過兵棋系統推演出最佳設伏方案。他們依托遂行任務優勢和有利地形地物,一舉完成對紅方的分割圍殲。
這“一勝”,讓八連官兵對“建設什麼樣的藍軍”認識更加清晰。范杰說,“八連曾經是旅裡訓練成績最好的連隊之一。成為藍軍后,我們要快速轉變角色,不斷練強自身本領,當最硬的那塊‘磨刀石’,和紅方戰友一起為勝利而戰。”
曾經的“手下敗將”越來越強悍——
藍軍這塊“磨刀石”不能越磨越薄
欲得勝利,要從研究對手開始。
不久前的一場對抗訓練,范杰率領的藍軍在上級火力支援下,順利撕開紅方外圍防線。但隨后的開辟通路階段,紅方設置的重重障礙和陣前交叉火力網,讓藍軍叫苦不迭。雖然最終憑借強大的信息支撐和火力壓制取得對抗勝利,范杰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我們太了解彼此了!”用八連官兵的話說,當了紅方幾十年,對手的處事習慣、行為准則,甚至戰場上什麼地形要走哪條小路他們都了如指掌。“未來戰場上,勝利絕不會如此容易。對手同樣也在研究我們的行動方式,他們會使盡渾身解數與我們決出勝負。”
“短短一年間,曾經的‘手下敗將’已經變得如此強悍。紅方的進步,是對我們的褒獎。”返回藍軍指揮所的路上,范杰對紅方的表現感到欣慰,同時也心生感慨,“我們不停地學、不停地練,是因為始終保持本領恐慌。一次次對抗下來,我們既樂於見到對方的成長,同時也認識到藍軍這塊‘磨刀石’不能越磨越薄,要在紅藍雙向戰術技能不斷拓展的過程中強大自身本領。”
八連官兵不再一味追求藍軍“單向透明”的打擊,而是將更多心思放在研究紅軍的行動變化上,在與紅軍的“切磋”中尋求更加靈活的處置方案、戰術思想等。
紅藍對抗,得失比勝負重要,問題比成績可貴。
紅方連隊也成立了藍軍戰例研究小組,定期分析研討藍軍行動特點,還經常邀請八連官兵“上門做客”。雙方圍繞基礎訓練課目、戰術課題展開討論交流,有時下下兵棋,相互之間拆招遞招,以“小對抗”的形式,交換各自攻防心得。
在駐訓場道路兩側的“龍虎榜”上,記者看到,本月該旅榮登榜單的官兵中,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來自八連。
“這次榮登‘龍虎榜’的官兵主要集中在基礎攀登、武裝越野、雙杠臂屈伸等幾個體技能課目上。這些紅方必練的基礎課目,也是我們藍軍完成對抗任務時用得到的體技能基礎。”范杰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紅藍雙方在戰場上是對手,在戰場下是隊友。我們在背對背對抗中肩並肩成長,在部隊內部形成砥礪硬功的‘助推器’。”
出於加大訓練難度、錘煉部隊官兵的目的,八連偵察到紅方動態后經常會與訓練部門進行溝通,趕在對抗正式打響前通知紅方修改那些過於明顯的部署意圖,倒逼紅方探索抗擊策略,提高對未來戰場的適應能力。
該旅領導說,“深藍”的藍軍,不僅僅是一個過硬的對手,更是高明的考官。八連作為藍軍存在的意義,是要採取盡可能接近實戰的對抗方式,讓紅方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進而提升紅藍雙方的對抗能力和戰斗水平。
會議室裡,范杰正和骨干們擬定連隊最新的建設方案。他們討論的內容既包括對藍軍行動方式的研究,也涉及對紅軍作戰模式的探討。關於連隊官兵的訓練,他們在我軍通用訓練大綱上加入了更多信息化、對抗性的內容。
“這是現代戰爭的變化方向。”該旅領導說,未來戰爭如果爆發,沒有人能確定仗會怎麼打,唯有深入研究,不斷探明對手的底數。
在官兵們熱火朝天的討論中,八連的建設軌跡逐漸明晰:
——以紅方為鑒,長期鑽研我軍訓練內容,對我軍常用的指揮方式、用兵特點、戰法打法了如指掌,實兵對抗中見招拆招,力求出奇制勝。
——以外軍為師,時刻關注世界戰場最新動態,學習了解世界先進武器裝備、編制體制、作戰條令和戰術思想,達到學誰像誰的效果。
“在紅藍對抗時是最了解紅方的藍軍,在未來戰場上是最了解敵人的對手。”談及對連隊的設想,范杰期待地說。
一系列“改進計劃”提上日程——
藍軍的“進化”一直在路上
隨著一枚遠程炮彈的爆炸聲傳來,一場合成營實兵戰術對抗在密林深處打響。
這是之前八連與上級隨機抽調的營連單位,以背靠背作戰方式進行的一次對抗,目的是檢驗部隊末端融入體系作戰的能力。
抵近偵察、開辟通路、襲擾破襲……指揮所大屏上,紅藍雙方的一舉一動清晰可見。
“不行,沒有把輕型高機動部隊的作戰特點發揮出來。”參與此次實兵對抗裁決工作的某院校專家,一邊執筆記錄問題,一邊進行點評。
近年來,隨著無人機等裝備投入使用,戰場信息化作戰手段不斷豐富、對抗強度不斷攀升。新的作戰任務倒逼該旅升級戰斗理念。
“現代戰爭的模式、手段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誰敢於主動求變,勇闖新路,誰就可能利用新手段取得作戰的明顯優勢。”在上級大力支持下,范杰帶領大家開始了一系列“藍軍改進計劃”:
——按照“科技+”的思路,對八連所屬的武器裝備進行革新,在發揮突擊車的快速機動優勢基礎上,改裝車載武器平台,強化火力打擊能力和防護力。
——優化信息獲取、情報甄別、決策行動、效果評估的指揮鏈路,培養一批無人智能裝備操作手,配備各類無人智能裝備平台,提高在信息條件下快速完成行動的能力……
一次,八連與某步兵排的一場戰術對抗訓練,范杰他們首次嘗試融入智能化作戰手段,迅速奪控目標建筑物。
“我們取得的進步,一方面是科技賦能的‘硬件’帶來的,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官兵思維上的躍升。”范杰說,藍軍不挑對手規模的作戰方式讓他們從不輕視任何一次練兵的機會,哪怕是最小的班戰術訓練,他們也會組織“頭腦風暴”以尋求突破。
藍軍指揮所裡,放著一套便攜式手工兵棋。它是根據兵棋推演系統改進制作的,以方便各層級骨干論証新打法的可行性。
和通常藍軍建設時有標定的假想、模仿對象不同,范杰和骨干們一致認為要把連隊的建設重心放在本領提升上。
“不照搬照抄外軍的制式,而是要博採眾長”“做‘抓住耗子’的‘好貓’”“充分利用戰場靈活性原則,不論對手是誰,都要活打活用”……記者旁聽八連官兵的討論,發現他們眼睛裡始終盯著對手,腦袋裡始終裝著“點子”,走向“深藍”的路徑越來越清晰。
入夜,帳篷外的塵囂逐漸平靜下來,而帳篷內的研討還在繼續。他們的“深藍”之夢能否實現?看著身邊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記者信心滿懷。(姜帥、盧東方、劉小雲)
(本版稿件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