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戰艦:“深耕”在深藍疆域

某驅逐艦支隊艦艇開展海上訓練。溫 彬攝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艘艘戰艦乘風破浪、威武前行。
許多人也許並不知道,這些鋼鐵重器的每一寸“皮膚”和“鎧甲”,都需要科研人員用智慧和心血來守護。
看似平靜的海面,其實是地球上面積最大、最嚴酷的自然腐蝕環境。每當秒針“滴答”“滴答”走過90下,世界上就有1噸的鋼鐵被腐蝕成鏽。腐蝕悄無聲息,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
與嚴酷的腐蝕環境對應的,是腐蝕防護攻關的高難度。在與腐蝕問題的接力“斗爭”中,海軍研究院某研究室科研人員幾十年如一日“深耕”科研一線。他們的工作大多不會被置於聚光燈下,他們的成果卻如一塊塊堅實的基石,構筑了裝備防護堅固防線,支撐著大國戰艦破浪遠航……
今天,讓我們走進他們的創新世界,感受科研向戰與孜孜“深耕”的力量。
同行收獲掌聲時,他們仍在默默前行——
“深耕”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和“十年磨一劍”的定力
前不久,海軍研究院某研究室研發的新一代艦船材料通過層層准入測試,正式進入海軍艦船材料庫。
聽到這個消息,該項目負責人、研究員方志剛百感交集。
他打開辦公桌的抽屜,拿出一摞泛黃的實驗記錄本。記者從頭翻起,直到最下面一本。扉頁上,標注的日期跨度剛好15年——這正是方志剛帶領團隊“深耕”這一項目的時間長度。
邊翻看邊整理,方志剛打開了話匣子。
“材料研發,關系著海軍的長遠發展,必須腳踏實地,容不得半點虛功。”為建立真實可靠的數據庫,他和團隊走遍天南海北,研究海軍各型艦艇裝備,在漫長的海岸線上留下密密麻麻的足跡﹔為持續跟蹤材料狀態,他們在不同海域投放數千塊試驗板,並定期實地勘測記錄……
2019年,經過近10年的積累和努力,該項目的論証和立項進入沖刺階段。
而對方志剛團隊來說,論証新材料的過程又是一段艱辛之路。當一些同行忙於申報獎項的手續時,方志剛帶著團隊駐扎在多個點位埋頭展開性能測試,扎扎實實梳理了200多項材料技術參數。
“新材料要想用得快用得好,必須確保每一條數據和指標都經得起檢驗。”撫摸著這一摞厚厚的記錄本,翻看著一個個被歲月沉澱和檢驗的數字,方志剛不無感慨地說,科研工作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和“十年磨一劍”的定力,才能最終有所收獲。
對這個科研團隊乃至整個研究室來說,以5年、10年、15年為一個時間單位推進一項研究,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難度越大、周期越長,他們反而越有定力和動力。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年輕的工程師李亮也曾有過不解。眼看著自己的同學已經捧回獎項、披紅戴花,師弟師妹也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各類“收獲”,但自己好像還在“原地踏步”,內心難免有些五味雜陳。直到那年,該研究室歷時近20年完成的某項目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並一舉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作為中途加入的參與者,李亮親歷了團隊這些年的研究和試驗,和戰友們向世界性難題發起一次次挑戰,最終研發出多種防腐蝕新材料、新方法、新裝置。
如今,該成果在很多艦艇上得到應用,腐蝕故障可比以往減少50%。
“古人說‘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把個人收獲融入集體利益、國家戰略,獲得的成就感是無法比擬的!”這一刻,李亮深刻體會到了“深耕”的意義。
如今,這支科研隊伍已經來到“深耕”的“深水區”——他們研究的對象不再是單一的材料,而是海軍裝備運行標准和規范。“最明顯的不同是,我們的產出不再是實物,而是抽象的理念和條文。”
與研發材料不同,這份工作的艱澀,不僅僅體現在辛苦中。“大家心理建設的難度更大了,研究一個實物,可能幾個月就有了雛形﹔研究一項條文,可能耗費幾倍的時間還是‘霧裡看花’,難有獲得感。”李亮說。
求“潛績”,難就難在心無旁騖。當同行收獲掌聲時,他們仍在默默前行。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是規范條文實施多年后才能顯現的效益。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成果,恰似深海中的暗流,雖不見波瀾,卻影響著行業巨輪的航向。
常年行走在部隊一線,他們深知,隨著裝備現代化進程加速,單純的材料性能已無法滿足戰場需求,再先進的裝備若不能構建科學的防護體系,部隊戰斗力就會在無形中衰減。“我們不需要用獎狀來証明價值,裝備戰斗力才是衡量我們價值的唯一標准。”全國人大代表、該研究室負責人曹京宜說。
周一晚,這個研究室定期組織的“夜校時間”研討會正在進行。
研討會上,李亮翻開一份裝備維護數據記錄冊。數據顯示,腐蝕故障率曲線呈現出下降趨勢。李亮邊展示邊發言:“過去,咱們常常因為緊急搶修任務被‘呼叫’,現在來自基層官兵的咨詢電話都少了,是不是說明咱們的研究很有成效?”
曹京宜插話道:“故障報修單變少了,確實說明我們的工作初見成效。但裝備使用壽命動輒幾十年,現在說成功還為時過早。”接著,她結合多年的科研經驗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裝備防護是一場持久戰,越是高質量的發展,越需要更長時間的檢驗周期,我們要繼續保持嚴謹的態度……”
在熱烈的研討氛圍中,記者環顧這個小小的研討室,后面的白牆上,“十年跟蹤、百年防護”的8個紅字格外醒目。
前端設計領域尖兵“轉行”后端保障防護領域——
“深耕”要有“埋頭苦干”的精神,更要有“舉目四望”的視野
在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大潮中,來自天南海北的多支技術力量聚合於該研究室。其中,最令人意外的,是方志剛的加入。
這位來自裝備前端設計研究所的知名專家,完成了職業生涯中的一次“向后轉”——從前端設計領域“轉投”后端保障防護領域。
前端設計“尖兵”轉行搞后端保障?這個選擇,對外人來說,也許有些“不明智”,但在方志剛看來,則是某種必然。
過去幾十年的課題研究經歷和新時代海軍大發展的現實變化,讓他對裝備體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發現,很多腐蝕問題其實在設計階段就已埋下或多或少的隱患,但長期以來,前端設計與后端防護像兩條平行線,一直無法相交。
“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和戰爭形態的演變,裝備腐蝕已經成為引發裝備故障和事故的‘頭號殺手’。若不能打通裝備設計、生產、使用、維護的全壽命鏈條,再先進的艦艇也會被鏽蝕拖垮戰斗力。”因此,在面臨選擇時,方志剛毅然決然申請加入這個研究團隊。
對這個團隊來說,方志剛的到來,不僅帶來了近30年的裝備設計研究經驗,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一種全局思維。
技術層面的“埋頭苦干、修修補補”看似可貴,但從戰略層面看,不過是“亡羊補牢”。在方志剛的推動下,這個科研團隊開始抬頭遠眺、舉目四望,腐蝕防控工作不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變為從源頭重塑裝備作戰能力的“新杠杆”。
參照新的坐標系,方志剛帶領團隊,攜手數十家軍地單位,成功組織了海軍最大規模的裝備腐蝕調研。從材料選擇到設計建造、從使用保養到修理維護,他們撰寫完成海軍系統9大行業的11份調研報告,並呈報了一份厚厚的“全壽命周期腐蝕防控發展規劃”。
這份融入了全局視角、體系思維的規劃,科學設計了腐蝕防控的體制機制,詳細擬制了發展路線圖,從頂層設計層面為全面治理裝備腐蝕問題立起了“梁”和“柱”,在海軍部隊引起強烈反響。
一石激起千層浪。海軍裝備腐蝕專項治理工作被有關方面列為重點工作,該團隊受命牽頭成立專項治理專家組開始了新的征程……
一步步把宏偉藍圖變成現實,方志剛和戰友們的步伐更加堅定:“耕耘在這片深藍疆域,要主動拓寬認知和視野,才能不負勝戰使命。”
走進該研究室的讀書角,《放風箏的人》與《艦船防腐防漏工程》並肩而立,《材料學》緊挨著科幻小說《三體》,幾本關於人工智能的書籍裡夾著不少書簽……
“看似有些‘不務正業’,其實有‘曲徑通幽’之妙。”一名工程師告訴記者,可不要小瞧這些與本專業毫不相干的書,這也是開拓思維的重要方式,有時會大大激發他們的科研靈感。
在這名工程師的實驗室裡,一場“逆向實驗”正在上演。當別的專家絞盡腦汁研究如何消滅或減緩某腐蝕條件時,他卻另辟蹊徑深入研究“如何加速腐蝕”。這項研究,顛覆了傳統防腐的邏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個異想天開的靈感種子,生發於他經常瀏覽的某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他堅定認為,如果這個想法用於現實,一定大有可為。
當跳出固有思維,真正的創新才開始。如今,該研究室很多科研項目或多或少帶有跨學科、跨專業的思維屬性。
“要有‘埋頭苦干’的精神,更要有‘舉目四望’的視野﹔要能耐住寂寞打磨技藝,更要敢為人先開辟新路。”某次跨部門跨專業研討會上,面對戰友的詢問,方志剛道出了團隊在科研路上勇攀高峰的秘訣。
老師的“成名作”被年輕工程師接力改寫——
“深耕”要一錘接著一錘敲、一茬接著一茬干
在會議室的櫥櫃裡,一本薄薄的、陳舊卷邊的冊子和一摞厚厚的、幾十本精裝的冊子並排而立,吸引了記者注意。
一名年輕的工程師向記者介紹,左邊是方志剛20年前編寫的21條行業規范,而右邊這一摞,是團隊的年輕人最新編寫完善的65項標准體系。“方老師在我這個年齡提出的技術要求,是一張藍圖、一座地基。現在,我們接過接力棒,把它蓋成了房子。”這名年輕人這樣形容兩者的關系。
早在20多年前,方志剛發現,由於某領域缺乏統一標准,不同單位之間協作很容易出現差錯,他決心改變這一現狀。
然而,這21條行業規范來之不易——方志剛還記得,為制定人人看得懂、人人都會用、人人都信服的行業規范,他攜手多家技術單位的戰友,從最基礎的環節開始進行數據積累和技術研究。數年時間裡,艦艇的每一個部位,小到一個螺絲,大到一個艙室,都被細致地考慮在內……
21條行業規范問世后,因其實用性和專業性被很多業內人士稱為“寶典”。但方志剛清醒地知道,再完美的規范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是萬能寶典。
“一條標准,多久后會‘生鏽’?”隨著時間的推移,海軍的裝備技術不斷發展,作戰環境也日益復雜,21條行業規范雖然在當時是巨大的突破,但漸漸難以滿足時下需求。
前些年,在方志剛的鼓勵下,團隊裡的年輕人站在前輩的肩膀上,開始了完善標准體系的接力。
無論是狂風巨浪中的遠洋航行,還是復雜電磁環境下的作戰演練,都能看到他們在一線調研的身影。有的為了研究一個課題,在海上連續工作數月,記錄數據、採集樣本﹔有的為了一個數據經常熬夜到凌晨,辦公桌上堆滿研究資料和筆記……
當21條規范變成65項標准體系,這個科研團隊再一次把某領域標准化建設推向新高度。
“面對難題,要有‘愚公移山’精神,但真正讓‘移山’成為可能的,也許是愚公那些矢志不移的后人。”看著自己的“成名作”成為過去式,看著年輕人奮力達到新高度,方志剛的話意味深長。
當記者問起未來的計劃時,年輕的科研人員充滿激情:“我們要持續跟蹤技術前沿,把標准體系更新完善下去。”
“深耕”要一錘接著一錘敲、一茬接著一茬干,讓傾盡全力的“前赴”帶動斗志昂揚的“后繼”。如果說接續奮斗、久久為功是一種刻在科研基因中的精神品質,它不僅體現在一份標准體系的迭代裡,更體現在一代人對新一代人的成長托舉中。
深夜的辦公室裡,投影儀把一份重大項目研究人員名單投射在幕布上。這個項目,是該研究室迄今為止承擔的最大項目。在這份名單上,記者看到了不尋常的細節——一名90后工程師的名字后面跟著醒目的“執行組長”頭銜,而很多老專家的標注卻是“組員”。
曹京宜對記者透露,類似這種人員配置,在研究室大大小小的項目中還有很多。這不是簡單地給任務、壓擔子,而是根據項目特點和人才特點進行的科學搭配,力求托舉年輕工程師把自己的才干最大限度發揮出來,得到鍛煉和提升。
“首席專家是我的組員”“業務名人是我的助手”……一次次托舉催生的底氣和沖勁,讓更多的年輕人嶄露頭角。
作為重大項目“執行組長”的那名90后工程師也不負所望,帶領一眾研究員、博士后聯合攻關,組織完成項目重大事項70余條……前段時間,該項目順利通過中期考核。
憑借在這個項目中的優異表現,這名90后工程師入選上級人才工程。在頒獎典禮上,他感慨發言:“科研道路上的真正成功,是靠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接力拼搏、接續奮斗實現的。作為青年一代,我將跑好自己手中的這一棒!”
銳視點
保持科研向戰的韌勁
■張建方
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量子科學等新興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崛起,科研創新對未來戰爭的影響和質變效應愈發明顯,站在新軍事變革的潮頭,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保持科研向戰的韌勁和矢志創新的定力。
保持科研向戰的韌勁,離不開認知革新。進入21世紀以來,新技術的迭代與更替速度呈指數級增長,許多科技成果甚至出現“問世即淘汰”的現象,導致部分科研人員一度陷入追求“短平快”的怪圈,忽視了科研工作的客觀規律。要實現真正的向戰而研,認知革新是前提。要轉變“錦上添花”的科研理念,革除急功近利的科研心態,克服急於求成的科研思維,深刻認識到足以顛覆戰爭形態和決定戰爭成敗的科研創新常源自長期的科研積累與基礎突破,培養數十年如一日和甘坐冷板凳的科研韌勁,平衡好科技創新的長期布局與短期收益,及時清除思想之鏽,為高水平科技創新提供不竭的思想動力。
保持科研向戰的韌勁,要堅持基礎研究。科技創新中難度最大、最考驗韌勁的就是基礎研究,但歷史反復証明,戰場上的技術代差大多源自最純粹的科學實踐,基礎研究恰恰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核武器對世界格局的重塑源自對微觀世界的自由探索,海灣戰爭中精確制導武器的不俗表現歸根結底依靠的是固體物理與材料科學的底層突破,可以說基礎研究不僅影響著戰爭的結果更決定著戰爭的演變規律,誰在基礎研究領域佔得先機,誰就掌握了未來戰爭的制勝密碼。必須下大力氣“深耕”基礎研究,加大投入力度,拓展環境數據監測、材料性能考核、數學模型構建等基礎研究工作的深度與廣度,鼓勵和扶持跨學科、長周期的探索性研究與顛覆性融合,為跨時代創新成果的問世奠定堅實理論與硬件基礎。
保持科研向戰的韌勁,還需要創新環境。人是科技創新的靈魂,更是韌勁的載體,營造讓科研人員能堅守、敢探索、願奉獻的創新環境與建立“以戰領研”的人才培養體系是激發科研向戰韌勁的必要條件。一方面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倡導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戰場上”,改變“唯專利”“唯獎項”的傳統量化考核模式,構建新時代的創新能力評價標准和人才上升通道,營造安心探索、不怕失敗的科研氛圍﹔另一方面要創新融合形式,進一步拓展科研人才版圖,樹立聯合攻堅、互為支撐的價值導向,優化和簡化融合條件,著力破除行業和學科壁壘,賦予科研團隊更多的創新維度與發展空間,全面激發齊心協力謀融合、持之以恆謀創新的生機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