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次通話背后的“研發長跑”

4月18日,周五中午。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學院教員顏深接起電話。
“顏教員,系統的任務很急,你們能不能早點過來?”電話那頭,是某部二級軍士長戈德龍。
這是兩人第464次通話。從去年6月第一通電話開始,一位軍校教員與一名基層部隊軍士長開始了一場“研發長跑”。
戈德龍口中的系統,是國防科技大學視覺計算團隊為部隊量身打造的一套實操系統。
2024年5月29日,團隊負責人劉煜剛剛上完課,就被台下一位部隊領導叫住。這堂課上,劉煜為前來學習的部隊領導演示了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你們這個技術太好了,能不能為我們做一套落地的、連士兵都能操作使用的系統?”課間,兩人圍繞系統的構想討論起來。
兩周后,劉煜和顏深等人去往該部隊,對接研發需求。
1個月后,原型系統研發完成,團隊成員再赴部隊,在實際運用中檢驗完善。
又過兩個月,在部隊開展的兩次演訓活動中,戰士們操作這套系統“一炮打響”。從將軍到士兵,大家對這套系統贊不絕口。
短短3個多月時間,部隊指揮員的實戰構想,就變成了戰士手中的實操系統,為何這麼快?
這一切,可以從採訪時顏深經常冒出的一句話看出端倪:“不停地對接需求。”
“整整對接討論了3天,大家都很興奮。”遇到國防科技大學視覺計算團隊,飛了多年無人機的老兵戈德龍,顯得格外激動,“我們一直想有一個更強大的系統,如果能成,那就太好了。”
那些日子,從軍20多年的老兵和30歲的年輕教員緊緊“綁”在了一起。工作時聊、吃飯時聊,為了把需求聊透,顏深甚至把床鋪搬進戈德龍的宿舍,方便晚上聊。“一開始,是兩個人對接需求,后來人越來越多,參謀、戰士都加入進來。”
任務怎麼規劃,流程怎麼確定,目標怎麼分類……從部隊領導到機關參謀,從指揮員到操作手,經過與各層級的高密度對接,團隊再次回到學校時,已經對部隊需求了然於胸。“那時,我們甚至連操作頁面中一個按鍵放在什麼位置都想好了。”顏深說。
對接,沒有就此止步。1個月后,當團隊帶著剛剛研制出的原型系統再赴部隊,考驗才正式開始。
“第一次給部隊展示和試用,他們的評價是很有用,但是不好用。”
很有用,讓團隊看到了科研服務部隊的價值所在﹔不好用,也讓團隊明白從實驗室到戰場的這條路,不是一站抵達。
地圖“顆粒度”不准,視頻流傳輸卡斷……在接踵而至的“負反饋”中,團隊看到了實戰檢驗的苛刻,也看到了部隊官兵的期盼。“部隊要真家伙,不要花架子。”
上午在實戰環境下測試,中午趁部隊休息時抓緊修正,改完下午再測,晚上再帶著一堆問題回宿舍,和學校的后方力量一起聯動調試,再趕第二天的實測……團隊成員從清晨干到深夜一兩點,每天如此。
不停地對接,不停地修改,不停地使用……不知不覺間,從基礎理論到工程技術再到實踐應用的研發鏈路就這樣打通了。
那年秋日,一場演習打響。山林間,伴著呼嘯的旋翼聲,戈德龍記錄下系統對多個重點目標的判定結果,上報指揮所裁定——精准無誤。
如今,演習場上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教員與軍士的通話仍在繼續,一個團隊服務部隊戰斗力的路,還很長。(陳典宏 王微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