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近期,解放軍儀仗司禮大隊頻頻亮相海外,向世界展現“中國排面”的挺拔英姿——

這一刻,我們代表中國

2025年05月21日08:5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5月9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司禮大隊官兵在紅場整齊列隊,准備參加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隋  曉攝

5月9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司禮大隊官兵在紅場整齊列隊,准備參加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隋 曉攝

近段時間,解放軍儀仗司禮大隊官兵亮相海外,高擎五星紅旗的中國儀仗兵,成為異國閱兵場上耀眼的“星”——

4月30日,越南胡志明市,中國儀仗方隊參加越南紀念南方解放50周年慶典活動,步履鏗鏘走出了大國的自信與威儀。

5月9日,俄羅斯莫斯科紅場,中國儀仗方隊高擎五星紅旗亮相俄羅斯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活動,“中國排面”雄姿英發,舉世矚目。

僅僅8小時后,相隔670公裡外的白俄羅斯明斯克市中心,中國儀仗方隊披星戴月、震撼登場。

中國儀仗兵所到之處,豪邁的足音鏗鏘有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隊文明之師的威武形象,讓世界聽到了中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的響亮誓言。

用整齊的步伐和嘹亮的歌聲,讓世界聽到正義必勝的強音

當克裡姆林宮的鐘聲,穿過莫斯科清晨的薄霧,紅場石板路上的霜花尚未消融。5月9日,一場跨越80年的致敬在這裡上演。

中國儀仗隊正步走過紅場,整齊的步伐聲與激昂的軍樂聲合二為一。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紀念日,儀仗隊員張笑濛和戰友們踢出的每一步,仿佛都踏著歷史的回響。

從北京出發赴俄羅斯執行任務時,張笑濛特意將太爺爺的一張軍裝照片帶在身上。

萬裡之外的中國,在電視上看到兒子和戰友們護衛著五星紅旗出場,張笑濛的父親激動地說:“笑濛的太爺爺、太姥爺都是抗戰老兵。他能作為中國軍人代表,在世界舞台上揚我國威、壯我軍威,我們感到無比自豪。”

“走出國門,我就是中國!”10年前,徐澤東作為一名列兵,首次參加紅場閱兵,緊張得直冒汗。10年后,當他和戰友們再次踏上紅場,眼神中閃爍著堅定自信的光芒。

中國儀仗兵的強大氣場,具象化在擎旗手穩如雕塑的臂彎裡、在指揮官下達口令時干脆響亮的聲浪中、在每名隊員敬禮時微微顫動的肩章上。

這支隊伍裡,有17名儀仗隊員的祖父、曾祖父是參戰老兵。他們身上的氣質來自血脈的傳承:那是抗戰時期,八路軍用小米步槍打敗坦克大炮的頑強﹔那是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在冰天雪地中凍成冰雕仍保持射擊姿勢的無畏﹔那是抗洪搶險、抗擊疫情時,解放軍官兵用身體筑成生命之堤的擔當……

當00后儀仗兵李明在日記中寫下“正步丈量的是祖國尊嚴”時,這些刻在民族記憶裡的精神烙印,在新時代儀仗隊員身上完成了穿越時空的傳承。

一言一行代表國家尊嚴,一舉一動承載人民厚望。在外執行任務期間,儀仗隊員們深入協同閱兵演練、高唱中俄革命歌曲、交流傳統文化藝術,持續引發熱烈反響。

人們不禁會問:執行任務的中國儀仗兵,是如何選拔訓練出來的?

如果說,挑選儀仗兵是“萬裡挑一”,那麼確定出國參閱隊員更是“優中選優”。這次出國的隊員都有執行重大儀仗司禮任務的豐富經驗,政治素質過硬、專業技能拔尖。

場上展形象,場下育精神。為完成好這次任務,該大隊組織隊員們系統學習有關歷史,排練《中國軍魂》《當祖國召喚的時候》等歌曲,觀看《百團大戰》等電影,並邀請抗戰老兵來隊授課,引導隊員們感悟偉大抗戰精神,以強烈的使命擔當投身訓練任務。

“接過革命先輩的鋼槍,彰顯中國軍人的風採,這是儀仗兵的光榮職責!”從教育課堂返回訓練場,隊員們自我加壓,決心用最高的標准致敬先烈。

任務之余,隊員們參觀了俄羅斯愛國者公園、記憶之路博物館等場所,進一步加深了對歷史的了解。

為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在俄羅斯訓練期間,隊員們高唱誕生於抗日戰爭時期的經典歌曲《游擊隊之歌》,高喊“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口號。

這歌聲,是對艱苦卓絕偉大勝利的銘記﹔這喝彩,是兩國人民對和平的共同追求和向往﹔這淚花,彰顯了超越膚色和語言的情誼以及攜手未來的決心。

軍人的真正力量,是對和平的堅定守護。一名俄羅斯觀眾說:“中國軍人用整齊的步伐和嘹亮的歌聲,讓世界聽到正義必勝的強音。”

展示的不僅是形象,更是中國軍人“止戈為武”的理念

初夏的越南胡志明市悶熱潮濕,正午時分,烈日炙烤著大地,蒸騰起陣陣熱氣。

越南紀念南方解放50周年慶典活動現場,當《鋼鐵洪流進行曲》響徹雲霄的那一刻,街頭的氣氛瞬間被點燃。

中國儀仗隊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出場,每一個動作都像是經過精密計算一樣。

突然,一滴汗流進擎旗手楊天天的眼睛裡。為了避免身體起伏造成旗幟搖擺,他咬緊牙關,小心翼翼地控制呼吸力度,繼續前進……

當指揮員下達“立定”口令后,楊天天不經意間瞥見剛剛走過的這段路:軍靴砸地揚起的陣陣塵沙,在空氣中彌漫開來,他和戰友們洒下的斑駁汗跡,在地面上格外顯眼。

4月30日那天,自己究竟是怎麼走過閱兵場的,楊天天很難用言語形容。但他清楚記得,方隊離場時,滿頭白發的華僑步履蹣跚地追趕著隊伍,路邊的華人高唱國歌,一位母親抱著孩子奮力揮舞著中國國旗……

路邊的越南民眾爭相和中國軍人合影留念。一名越南女大學生激動地說,中國軍人每個動作都充滿力量,讓人移不開眼睛。越南民眾熱情洋溢的反應,印証了中國軍人獨特的魅力。

身板依然堅挺如鋼,心中早已泛起波瀾。什麼是民族自豪?什麼是大國儀仗?什麼是家國情懷?楊天天在那一瞬間感悟到了。

楊天天和戰友們的軍靴,激起的不僅是灰塵,更是文明互鑒的漣漪。

“大國有威儀,和平有底氣。”近年來,該大隊出國執行任務多達40余次,足跡遍布墨西哥、意大利、俄羅斯、白俄羅斯、委內瑞拉、哈薩克斯坦等20多個國家。

一茬茬儀仗兵伴著大國外交的蓬勃發展,走出國門、見証歷史。他們所到之處,都受到當地民眾的熱情歡迎和熱烈響應。該大隊一名領導說:“我們展示的不僅是形象,更是中國軍人‘止戈為武’的理念。”

儀仗的魅力,在於將“止戈為武”的傳統智慧轉化為可見可感的肢體語言。一流標准是儀仗司禮的天然屬性,更是儀仗兵的價值追求。

不同於以往,近期的系列赴外任務,亮相頻次高、訓練時間短、抽組人員多。為此,他們兵分三路開展針對性訓練,從單兵動作到排面協同,再到方隊合練,保証逐人逐排和整個方隊達到最佳水平。

奔赴莫斯科前夕,由於時間緊、任務重,訓練量陡增,下士范子駿的腳后跟,又磨出了好幾個水泡。訓練間隙,他想拿針挑破,可水泡長在繭子裡,老繭太厚,怎麼也挑不破。

抵達莫斯科后,針對時差溫差影響、雨雪大風惡劣天氣和紅場凹凸不平的場地,隊員丁聰聰和戰友們多次進行適應性訓練,由原來每分鐘112步調整至120步,依舊保持帽線、下頜線、槍線、手線、腳尖線、步幅線“六線合一”的高標准。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脫掉馬靴,每名隊員的腳底都是老繭疊老繭。班長梁佳豪說:“隻有這樣的腳,才能牢牢抓住大地,走出最雄壯的步伐!”

眼神裡有千軍萬馬,掌心卻是對和平最溫柔的守護

當中國儀仗隊以每分鐘120步的精准步幅,經過紅場上觀禮人群身旁時,最外側的儀仗隊員梁浩突然下意識左手一抬,手掌穩穩罩住槍口。

中國儀仗方隊演練時這個不足兩秒的動作,被眼尖的網友做成小視頻轉發,配文寫著:中國軍人的肌肉記憶——槍口永遠朝外,溫柔永遠向內。

手中有槍,他們托舉著保衛世界和平的堅強誓言﹔槍口半握,是鋼鐵紀律下對人民溫柔的守護。

“我們手裡拿的是槍,但我們心中裝的是人,一切行動都以保護人民為最高准則!”儀仗隊員意外“走紅”的背后,是中國軍人大愛的本能反應,是人民子弟兵愛人民的朴實情感。

“出國執行任務既是形象的展示,也是友誼的深化。”這一點,隊員們感同身受。每次他們彩排時,都會有國外的觀眾、游客等主動上前,要求合影。對此,隊員們從不拒絕,總是保持著威儀姿態和微笑臉龐。

俄羅斯紅場閱兵彩排,當中國儀仗隊員紋絲不動站立4小時,一名俄羅斯女兵拍下視頻上傳到國際社交媒體上並配文:“這是用意志澆筑的長城。”

正如網友所說:“他們的眼神裡有千軍萬馬,掌心卻是對和平最溫柔的守護。”

與外賓接觸,儀仗隊員們的原則是:以禮相待、不卑不亢。平時,儀仗司禮大隊把禮儀訓練列為“必修課”。出國執行任務前,隊員們重點學習不同國家文化和生活習慣下的禮節禮儀禁忌,深入了解閱兵舉辦國和受邀嘉賓國的風土人情,學習掌握日常用語和交流溝通技巧,為積極主動傳遞友好打下基礎。

分隊長劉超說,為了練好俄語,隊員們在往返大巴車上相互糾正發音。當中國軍人踏著鏗鏘正步,在紅場用俄語喊響“中俄友誼萬歲,世界和平萬歲”的口號時,現場的喝彩聲和掌聲持續了數分鐘。現場一名俄羅斯老兵熱淚盈眶:“他們不僅記住了那段歷史,更用行動告訴世界——中國軍人懂愛。”

這是中國儀仗兵給世界的回答:真正的力量不是征服的號角,而是共鳴的和弦﹔不是強勢的輸出,而是文明的抵達。

走下紅場,隊員范子駿脫下禮服、換上川劇變臉戲服。他用奇妙的“東方魔法”,贏得各國軍人的掌聲。

謝幕時,范子駿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傳統藝術跨越國界的魅力。“這不僅是一場表演,更是一次文化的交融。”他說。

為更好展現中華文化魅力,官兵們還精心准備了武術、皮影戲等傳統藝術表演項目,並與越南、緬甸、老撾等國受閱官兵進行了深入的文化交流。

新一代中國軍人,正在全球舞台上展現出更加自信的形象。國際友人的熱烈反應,成為中國文化感召力的生動注腳。

閱兵場上,中國儀仗隊是“硬核擔當”﹔場外,他們則成為國際友人主動打卡的“頂流”。身著不同國家軍裝的士兵們,靠近中國儀仗隊員,掏出手機熱情自拍。

第二次赴俄參閱的護旗兵崔航騰說,正式任務剛結束,一名哈薩克斯坦士兵就把自己的臂章作為禮物送給中國軍人。別看只是一枚臂章,禮輕情意重,象征著團結友好互信。

崔航騰回贈了一枚精致的中國結:“這枚中國結是我用一根完整絲線編織的,希望我們的友誼,可以連綿不絕,源遠流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結”象征力量、和諧,維系溫暖的人際關系。親手制作的中國結凝結著友誼,傳遞著中國軍人真切的祝福。

友誼,在平等交流中得到升華﹔互信,在真誠互動中獲得深化。此刻,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確信:真正的大國軍隊,不僅在於裝備的精良,更在於精神的力量﹔真正的國際友誼,不僅在於言辭的表白,更在於行動的共鳴。

一枚臂章、一枚中國結,背后蘊含的是志同道合的追求——同護和平,共促發展!(周 輝 邱 婧 記者 高立英)

(責編:彭靜、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