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瀘定縣開展系列國防教育活動——
在大渡河畔追尋英雄足跡

近日,四川省瀘定縣人武部組織民兵重走長征路。圖為隊伍行進在瀘定橋上。張 政攝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說起紅軍長征期間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人們早已耳熟能詳。為了探尋更多紅軍長征故事,5月中旬,筆者跟隨四川省瀘定縣人武部工作人員同當地學生代表,來到瀘定縣第一個紅色政權誕生地——嵐安鄉,追尋英雄足跡、回望烽火歲月。
巍巍貢嘎山,滔滔大渡河。崇山峻嶺之中,一座烈士陵園坐落其間,正是嵐安紅軍烈士陵園。園中青鬆挺拔,紀念碑巍然矗立。筆者看到,不少學生正在園內祭掃、為烈士墓碑描紅。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中一次奇絕驚險的戰斗。1935年5月,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按照上級命令,晝夜行軍120公裡奪取瀘定橋,為紅軍開辟了通道……”祭掃結束后,陵園管理員任坤安向學生們講述了那段動人心魄的戰斗過程。學生們整齊列隊,認真聆聽。
“607名紅軍的英魂長眠於此,每一個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蕩氣回腸的故事。他們用年輕的生命書寫了波瀾壯闊的長征史,作為后人要永遠銘記他們的名字!”站在紀念碑前,六年級學生王佳莉說。
1935年深秋,紅32軍在嵐安建立了嵐安區蘇維埃政府,猶如點燃一簇星火,照亮了川西大地革命的曙光。90載歲月匆匆而過,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紅軍的故事卻怎麼講也講不完。
“我的父親叫劉宗富,當年紅軍來到嵐安時,父親參加了兒童團,為紅軍站崗放哨、觀察敵情。一天夜晚,敵軍發動了偷襲。戰斗中,一名紅軍營長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父親和爺爺將其救下,隨后護送他返回部隊……”年近80歲的劉朝貴一有時間便會到嵐安鄉博物館,為游客講述自家祖輩與紅軍的故事。
退休后,從小聽著紅軍故事長大的劉朝貴主動報名成為紅色講解員。鄉裡的不少老人也時常向年輕一輩講述發生在家鄉的長征故事,激勵家鄉有志青年建設家鄉、報效祖國。
高雪敏是嵐安鄉第一批回村當老師的大學畢業生,他時常利用課余時間收集整理嵐安的革命故事,講給學生聽。當被問及為什麼放棄城市工作機會回鄉發展時,高雪敏回答:“這片紅色熱土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我希望為留存家鄉紅色記憶貢獻一份力量。”近年來,這片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的土地上,已累計有100余名適齡青年參軍入伍。
“要讓紅色故事深入人心,煥發時代光彩!”瀘定縣人武部領導介紹,近年來,他們將革命傳統教育作為重點,每年組織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以及學校師生到附近的紅色景點、國防教育基地現地參觀見學,了解當地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事跡,著力營造支持國防、建設國防的濃厚氛圍。
下一步,該縣將持續挖掘本地紅色資源,深入開展重走長征路等紀念活動,傳承弘揚好偉大長征精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