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發布評估報告推進戰爭准備

近日,英國政府公布新版《戰略防御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大幅渲染國家安全威脅,並規劃未來10年軍備建設路線圖。隨后,英國宣布一系列提高軍事能力的措施,涵蓋核力量現代化、擴編增員、國防工業升級,以及新興領域軍事能力建設等。有評論指出,該報告反映出英國軍事戰略轉向,英國武裝力量將以此為指引,加緊軍備建設。
渲染安全威脅
報告總篇幅超130頁,開篇即強調地緣安全風險日益嚴峻,稱“英國面臨的威脅比冷戰以來任何時候都更嚴重且難以預測”,並對各類威脅展開定位分析。
報告稱,擁有核能力的國家持續擴充核武庫規模,並發展多樣化核武器。太空戰、網絡戰等新興作戰領域中潛藏的沖突風險,人工智能軍事化應用引發的無人作戰等新型戰爭形態,均對英國國防安全構成威脅。
報告認為,英國傳統技術優勢逐步衰退,軍事理念、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均跟不上現代戰爭形態的演變速度。同時,英國軍事力量戰時動員能力有限,實戰化水平亟待提升。報告指出,英國陸軍現役人數降至300年來最低水平,海軍在執行軍事任務時暴露出諸多短板,空軍現有作戰力量難以滿足海外部署需求。
報告將軍工產能不足視為軍事能力衰退的主因,並指出,在局部地區沖突持續、北海和波羅的海頻繁出現水下破壞活動的背景下,英國面臨隨時進入戰爭狀態的風險,而彈藥庫補給不及時的問題,將導致戰略對手對與英國開戰毫無顧忌。
對此,報告提出62條所謂應對威脅的建議,包括全面升級核威懾能力、建立“全天候運轉”的國防工業體系、系統加強各軍種能力建設、加大對網絡戰領域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投入,以及發展現代化軍事后勤、組建預備役部隊等。
作為工黨執政后首份戰略評估文件,報告編制耗時近1年。英國首相斯塔默稱,《戰略防御評估報告》是英國未來10年防務建設路線圖,旨在讓英國“成為一個全副武裝、隨時應戰的國家”。他表示,英國軍隊將進入“備戰狀態”,全面強化各領域軍備建設。
規劃軍備建設
基於報告規劃軍備建設路線,英國政府相繼發布一系列配套防務計劃,引發外界關注。
英國政府計劃投入150億英鎊(約合203億美元),用於奧爾德馬斯頓基地核武設施現代化升級,以及“三叉戟”-2潛射核彈頭的研建﹔擴建巴羅和德比兩處潛艇建造廠,未來每18個月生產1艘新型核潛艇,使新型核潛艇數量在2040年前達到12艘,以取代7艘機敏級核潛艇。
外媒稱,英國將核力量現代化升級視為提升戰略威懾能力的重要舉措。核潛艇更新計劃將在英美澳“奧庫斯”聯盟框架下進行。這將成為冷戰結束以來,英海軍潛艇部隊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充。
英國計劃加大軍工產業支持力度。英國國防部宣布,計劃投入15億英鎊新建至少6家彈藥工廠,旨在提升本土軍工產能。同時,英國國防部還公布將採購7000枚國產化遠程武器,用於擴充軍備庫存。
各軍種改革轉型進入實質階段。英國陸軍計劃增加常備軍數量,組建本土防衛隊,執行關鍵設施防衛和反無人作戰任務,並加快提高有人與無人作戰力量的協同能力﹔海軍推出“混合海軍”計劃,擴大無人作戰平台裝備規模﹔空軍擬全面提升防空和戰略打擊能力,研究評估引進E-7A預警機和具備戰術核打擊資質的F-35A戰斗機的可行性。
英國國防大臣希利宣布組建“網絡與電磁司令部”,提高“先發打擊”能力﹔追加投入10億英鎊,在2027年前建成“數字瞄准網絡”,以聯接戰場上各類武器系統,提高決策與打擊速度﹔投入4億英鎊,設立防務創新部門,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軍事化應用。
暗含諸多目的
有分析指出,英政府高調推進防務建設,背后存在諸多戰略考量。
國內政治方面,推動防務政策落地。報告通過強調安全威脅營造緊張氛圍,實質是以“國家安全”作為政治工具,為工黨政府推進防務擴張獲取政策支持。
國際戰略方面,借助防務合作提高自身國際話語權。英國意圖通過核武現代化及潛艇更新計劃,加強與“奧庫斯”聯盟合作,並順應歐洲“核共享”倡議,從而提高其在歐洲地區乃至更廣范圍的軍事影響力。
經濟與合作方面,通過軍工與制造業聯動刺激經濟,借軍事技術研發拉動產業升級。英國政府評估,未來10年,新型核潛艇項目可以創造約3萬個就業崗位。
報告及相關計劃引發爭議。反對聲音指出,防務投入持續增加將推動軍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逐年上升,可能對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預算形成擠壓。部分議員指出,英國長期存在軍費使用效率偏低問題,資金配置失衡現象使改革前景面臨不確定性。此外,兵員征募難題在短期內難以緩解。希利坦言,2029年前實現大規模擴軍目標面臨挑戰。國際社會擔憂,英國持續強化軍事能力的行動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對全球安全穩定造成負面影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