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戰區陸軍某旅著力提升夜間作戰能力——
鍛造克敵制勝的“夜老虎”


微風輕拂,夜色如墨。北部戰區陸軍某旅野外訓練場上,一場工程保障訓練緊張進行。
“某型架橋車發動機出現故障!”接到特情通報,三級軍士長王秀峰摸黑抵達事發地點。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情況下,王秀峰趴在發動機旁,憑借經驗准確摸到故障位置,完成應急修復。“暗夜條件下進行裝備搶修,難度可比白天大多了。”擦去額頭上的汗水,王秀峰告訴記者,“夜戰中,敵人不會給你開燈的機會。平時訓練,我們必須考慮到各種不利因素,把操作技能練到極致。”
此前,該旅組織一場夜間訓練考核,結果出人意料:整體合格率不到一半。對此,該旅一位領導的點評一針見血:“夜訓並不是簡單地將訓練課目從白天搬到夜間。智能化戰爭時代,科技手段大幅縮小了晝夜差異,隻有真正掌握夜戰的制勝機理,才能牢牢掌控戰場主動權,鍛造出克敵制勝的‘夜老虎’。”
為此,該旅深刻總結夜戰特點規律,嚴格落實軍事訓練大綱相關要求,圍繞提升夜戰能力苦練精訓。一方面,他們結合自身實際制訂夜間訓練操作規范,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層次訓練內容設置不同課目和評定標准﹔另一方面,強化訓練監督,健全激勵機制,把夜訓課目常態納入比武競賽活動,激發官兵訓練熱情和練兵動力。
採訪期間,記者在該旅工兵訓練場看到,爆破連張連長帶領官兵一頭扎進茫茫夜色,開展“暗夜破障”課目訓練。借助夜視儀,參訓官兵悄悄向“敵”陣地前沿移動。
“右前方2點鐘方向,疑似‘敵’暗堡!”行進途中,擔任警戒的一名戰士突然發出警告。爆破手迅速出動,利用某新型爆破裝置,開辟出一條安全通路。
擦去夜視儀上的汗珠,張連長告訴記者:“夜間光線不足,各類障礙物、火力點的隱蔽性遠高於白天。要從模糊光影中准確捕捉瞬息萬變的戰場信息,對官兵而言是不小的挑戰。”
該旅領導介紹,為提升官兵在微光環境下的聽覺辨位等感知能力,確保熟練運用夜視儀、熱成像儀等裝備進行目標識別,他們積極利用技術手段,模擬多種極端環境,組織官兵開展強化訓練。
以槍械分解結合、彈藥裝填訓練為例。為有效提升官兵肌肉記憶和裝備操作熟練度,他們常態組織官兵開展蒙眼訓練,直至做到不依賴光線也能嫻熟操作手中裝備。中士唐存輝告訴記者:“現在,我們閉著眼也知道手裡的裝備該怎麼用。得益於扎實的訓練,暗夜不再是一片漆黑,反而為我們披上了一件隱身衣。”
置身該旅戰術訓練場,記者看到,參訓官兵動作迅捷、忙而不亂。“這還遠遠不夠。”負責組訓的一名作訓參謀說,“現代夜戰已突破傳統視覺盲區范疇,除了視線上的‘黑暗屏障’,還要直面無形的‘電磁暗戰’和波詭雲譎的‘信息迷霧’。”
該旅領導介紹,夜戰中,參訓人員需要准確感知環境信息,並借助旗語、環境微光、戰術手勢等與戰友溝通交流。一旦協同不暢,便可能導致任務失敗。
為提升官兵暗夜條件下的行動配合默契度,該旅將夜間協同訓練作為一個重點進行攻關,要求官兵在訓練中關閉所有無線電設備,僅通過簡易設備和戰術手語完成作戰任務。
訓練現場,感受到戰友輕拍肩膀,中士李朝陽立即俯身貼地、匍匐前進。不一會兒,戰友又短促輕拍他的戰術背心,李朝陽心領神會:接下來要開始快速躍進……
訓練結束,李朝陽感慨地說:“黑夜中洒下的一滴滴汗水,練就了我和戰友之間並肩作戰的高度默契。”
參加過夜間協同訓練的其他官兵,與李朝陽有著同樣的感受。前不久,該旅某工兵破障分隊組織開辟通路訓練。月光下,一級上士張旭洋帶領6名隊員抵近“敵”前沿雷場后,大家立即呈扇形散開。
列兵李明凱趴在草叢中,左手輕拍戰友后背兩下,示意“發現連環雷”。隨后,兩人用手指在對方戰術背心上敲擊事先約定的信號,傳遞行動信息,整個過程悄無聲息,但兩人的協同配合卻精准流暢……
“扎實開展夜訓以來,全旅官兵的夜戰本領不斷增強。”該旅領導告訴記者,最近組織的一次夜訓考核中,多項訓練紀錄被刷新,整體優良率大幅提升。(本報記者 畢笑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