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意大利推進海軍作戰能力建設

張 冰
2025年07月01日09:41 | 來源:中國軍網222
小字號

近日,意大利海軍發布《2024年度建設發展情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系統闡述在全球海洋安全環境復雜化背景下,意大利海軍圍繞國家利益實施的戰略舉措。報告指出,意大利海軍以“動態存在”為核心導向,通過強化戰備部署、升級裝備體系、深化國際合作等路徑,提升在紅海、北極、印太地區等關鍵水域的介入能力。

多領域推進能力建設

報告從力量投送、裝備升級、技術研發等維度,總結了2024年意大利海軍的建設成果。

戰備部署強度較高。受歐洲地區沖突持續及加沙局勢外溢影響,意大利海軍以“隨時隨地出現在需要的地方”為目標,維持高強度戰備狀態。過去一年,意大利海軍近半數作戰力量處於部署狀態。在紅海水域,針對導彈和火炮系統威脅,通過軍事行動保障本國商船航運安全。在印太地區,“加富爾”號航母戰斗群與盟友海上力量協同行動,強化戰略投送能力。在北極地區,“聯盟”號海洋測量船抵達北緯82°海域,執行海洋環境偵察等任務。

關鍵作戰能力實現突破。2024年,“加富爾”號航母的艦載機F-35B實現初始作戰能力,使意大利成為繼美國和英國之后,第三個為航母戰斗群部署五代艦載機的北約成員國。F-35B未來可遂行從防空到地面打擊等多種任務,標志著意大利海軍航空作戰能力邁入新階段。

聯合演習規模創新高。2024年,意大利海軍組織有史以來最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北極星2024”。26個國家的50艘艦船、6艘潛艇、63架戰斗機及1萬余名人員參加演習。演習課目涵蓋聯合作戰、兩棲攻擊、海上控制與拒止等,體現了意大利海軍在大規模聯合演習中的組織協調能力。

技術創新聚焦新興領域。為應對新興領域威脅,意大利海軍2024年啟動“海軍創新指南針”計劃,與工業界和科研機構合作,重點關注新概念武器、下一代傳感器、無人作戰裝備、水下探測與防護、人工智能技術等領域,推動相關技術發展。

水下安全保障體系日益完善。確保關鍵水下基礎設施安全,是意大利國家安全優先事項。2024年,意大利海軍建成關鍵水下基礎設施安全中心,整合商業合作伙伴等多渠道數據至綜合監測與指揮系統。同時,意大利計劃建設國家水下中心,加快無人水下系統、先進傳感器、海底通信網絡及新一代指揮控制系統研發,強化水下安全防護能力。

未來發展聚焦兩大領域

根據意大利海軍官員近期表態,未來其海軍建設將重點聚焦核動力航母與核潛艇建造、無人作戰力量體系化建設兩大領域。

核動力航母與核潛艇計劃持續推進。隨著“加裡波第”號輕型航母於2024年10月退役,意大利海軍目前僅存1艘“加富爾”號常規動力航母。意大利海軍參謀長克雷登迪諾透露,意大利計劃在2040年建造首艘核動力航母。這將使意大利成為繼法國之后第二個擁有核動力航母的歐洲國家。核動力航母在航程和燃料補給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研發和維護成本較高,外界普遍認為該計劃面臨技術與資金雙重挑戰。

在艦載機選擇方面,外媒分析認為,意大利可能採購美制F-35C戰斗機。此舉可降低后勤保障成本——意大利海軍已列裝F-35B戰斗機,后續採購F-35C可共用部分維護體系。此外,意大利還計劃建造數艘核潛艇,並將其中一部分編入航母戰斗群。

無人作戰力量加速列裝。克雷登迪諾表示,意大利海軍計劃在2040年列裝多型無人機。外媒推測,土耳其拜卡公司TB-3無人機和美國通用原子公司“莫哈韋”無人機可能被意大利選中。

TB-3無人機已完成數十次起飛及彈藥投放測試,借助人工智能系統實現自主起降,並於2024年年底量產。其選型優勢在於:已步入量產狀態,可縮短列裝周期﹔意大利與土耳其在國防工業領域有合作先例,降低技術整合難度﹔自主起降技術適用於地中海和紅海水域環境,契合意大利在北非、中東方向的海上監控需求。

“莫哈韋”無人機以MQ-1C“灰鷹”無人機為基礎改造,已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韓國“獨島”號兩棲攻擊艦上完成起降測試,具備惡劣環境下快速部署能力。外媒分析認為,作為北約成員國,意大利可能看重“莫哈韋”無人機與北約海上作戰指揮系統的對接優勢。此外,“莫哈韋”無人機在多國艦艇上的起降測試已驗証其技術可靠性,可降低部署風險。

分析人士指出,意大利海軍通過多維度能力建設,正加速向“快速反應、技術領先”的現代化海軍轉型。核動力航母和無人作戰力量規劃,體現了其對未來海戰形態的前瞻性布局。聯合演習與水下安全體系的完善,則進一步強化其區域威懾能力。不過,核動力航母的高成本和技術復雜性、無人作戰裝備的實戰效能驗証等問題,也將給其未來發展帶來挑戰。

(責編:任佳暉、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