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連官兵都稱“咱們連”
——火箭軍某團某營抓好不同連隊留守人員教育管理的一段經歷


“崗哨執勤標准規范,人員精神狀態良好……”近日,火箭軍某團機關組織日常秩序檢查,負責人裴參謀對某營留守官兵進行了肯定,負責留守管理的某連指導員張霄懸著的心總算落了地。
一個多月前,該營抽調大部分骨干外出執行任務,留下少部分官兵維持營區正常運轉和后方保障,擔負戰備值班、公差勤務、執勤站崗等任務。為方便留守官兵的日常管理,該營將剩余官兵集中起來,臨時成立留守連,指定張霄擔任臨時黨支部書記。
起初,不同連隊官兵相互間不熟悉,工作任務不同,加之一些人產生了“臨時思想”,常出現各自為戰、配合不力等情況。
一次,該營組織各單位整理庫室物資。指控連留守人員相對較多,很快就干完了。而短波連人員較少,個個忙得焦頭爛額。排長呂曉雨想請指控連“搭把手”,沒承想吃了“閉門羹”。指控連的理由是,他們晝夜擔負值班任務,休息時間本就不多,且庫室劃歸各連,就應各負其責。
得知這一情況,張霄並沒有對指控連官兵進行批評教育。在他看來,各連留守人員剛剛合並,戰友之間還需多磨合、多理解,於是便利用集合、點名等時機要求大家互相體諒、相互幫助,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然而,類似的情況幾天后再次發生。
一天午飯后,張霄路過食堂清洗間,無意中聽到幾名戰士閑聊:“你看他們連多輕鬆,因為業務保障值班全時在位,來幫忙洗餐盤的人最少。”“可不是,給他們排的哨也比我們少……”
聽了戰士們的對話,再聯系此前整理庫室出現的情況,張霄陷入沉思:各連之間的矛盾,表面上看是任務分工不均,實則在於部分同志對臨時大家庭缺少認同感。個別人員認為各留守單位官兵相互間沒有直接隸屬關系,產生了“各管一攤”的思想﹔還有人將“留守”片面理解為“守攤子”,覺得隻需干好本職工作,其他工作多干少干都一樣。
“既然大家走到一起來,就是一個整體,唯有團結一心,才能完成好留守任務。”第二天,張霄為留守人員上了一堂教育課,引導大家端正思想認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時,強調每個崗位都是戰斗力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留守官兵要當好前方戰友的堅強后盾,確保時刻頂得上、靠得住。
指導員的話,讓指控連官兵紅了臉,先前在清洗間發牢騷的戰士,更是慚愧地低下了頭。課堂上,官兵們達成共識:少說或不說“我”,多說“我們”,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
隨后,針對官兵們反映的按原建制班排分配工作難開展、值班壓力大等問題,張霄組織大家共同研究,決定打破建制壁壘,推出執勤值班全員大循環、公差勤務排班輪流干等措施,杜絕“人少活多”情況的發生。此外,他們還詳細記錄留守人員的日常表現、訓練成績及任務完成等情況,在留守結束后反饋給原單位,作為評先評優重要依據。
解了矛盾,齊了人心。如今,留守官兵之間再也不分“你們連”“我們連”,人人都稱“咱們連”。大家日常工作配合默契、協作高效,內部關系越發融洽,各項秩序更加正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