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英雄連隊的“尋根之旅”


晨曦微露,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牛泉鎮三官廟村一個農家小院裡,主人朱永軍早早起了床,與家人一起把珍藏多年的烈士証明書和歷史照片擦拭得干干淨淨,准備迎接遠道而來的特殊客人。
上午9時許,第74集團軍某旅“大渡河連”派出的“尋根小分隊”官兵,懷著崇敬和激動的心情,走進這座農家小院的大門。
“這是一次‘尋根之旅’。”該連吳指導員告訴記者,90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強渡大渡河戰斗,連隊官兵人人皆知﹔強渡大渡河十七勇士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詳。90年來,革命先輩有我無敵、舍生忘死的血性膽氣,敢於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壓倒的英雄氣概,滋養了這支英雄連隊的一代代官兵。
然而,除了名字和那場戰斗,連隊官兵對這十七名勇士的其他情況卻知之甚少。成立至今,連隊歷經多次整編,不少史料有待完善。
“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不能遺忘。”吳指導員告訴記者,為更好地完善連史資料、賡續紅色血脈,他們持續開展“尋根”活動,與軍地相關部門和多家烈士陵園工作人員一起,走遍江西、四川、重慶等多個省市。
去年,該連官兵從一則報道中得知,強渡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朱祥雲,1960年因病在山東省立第二醫院(今齊魯醫院)去世。在上級機關支持下,該連立即與相關單位取得聯系。經多方尋找核實,最終確認,朱祥雲的孫子朱永軍如今生活在濟南市。
“我們是‘大渡河連’官兵,我代表全連官兵向您問好!”站在烈士親屬面前,吳指導員敬了一個標准的軍禮。曾參過軍的朱永軍十分激動,舉起右手向官兵回敬了一個軍禮。
屋內桌子上,朱祥雲的烈士証明書和生前照片,無聲地講述著他的英雄事跡。
“聽我父親說,爺爺一直保持著參軍后養成的習慣,出門總喜歡穿一身軍裝,背一個行軍包,包裡放一張中國地圖。”朱永軍告訴官兵,一次,爺爺為孩子們表演武術,脫掉上衣后,露出了身上的累累傷痕。父親說,那是爺爺的特殊“軍功章”,是他為革命出生入死的見証。
談及強渡大渡河那場驚心動魄的戰斗,朱永軍說:“戰斗中,爺爺負了傷,但他簡單處理完傷口就繼續沖鋒。后來跟著大部隊爬雪山、過草地,直至到達陝北。”
聽著朱永軍的動情講述,歷史的碎片漸漸拼接成形,將老英雄的人生軌跡清晰呈現在官兵眼前。上等兵魏端陽感慨地說:“作為英雄連隊的一員,我的內心充滿自豪。我們一定傳承英雄精神,續寫勇者必勝的新篇章。”
“請老英雄放心,我們一定把‘大渡河精神’發揚光大,把連隊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告別時,吳指導員面對老英雄的遺像,道出了官兵共同的心聲。
一路尋訪,一路感動。離開朱永軍家的小院,“尋根小分隊”官兵繼續前往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祭奠十七勇士之一的熊尚林烈士。
崇禮區烈士陵園裡,鬆柏蒼翠,綠樹成蔭。革命烈士紀念塔后面,一座烈士墓靜靜矗立。陵園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就是熊尚林烈士的陵墓。
“熊尚林是我們崇禮人民心中的英雄。”崇禮區退役軍人事務局領導向記者介紹,1942年6月18日,熊尚林在崇禮石嘴子村草場溝附近一場戰斗中不幸犧牲。為紀念這位抗日英雄,當地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便將他的遺骨遷葬於崇禮區烈士陵園,供后人瞻仰。
如今,整修后的烈士陵園煥然一新。每年6月18日,當地都會組織黨政機關和學生代表,到烈士陵園開展緬懷大渡河十七勇士專題紀念活動,大力營造學習英雄、致敬英雄、爭當英雄的社會氛圍。
斯人已逝,英名永存。告別前,崇禮區西灣子小學“熊尚林中隊”學生代表向該連官兵贈送了他們親手制作的手抄報和繪畫作品。其中一幅色彩斑斕的作品上,孩子們寫下留言:“解放軍叔叔,我們要以熊尚林英雄為榜樣,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我們開展‘尋根’活動,既是為了銘記,更是為了傳承。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和光輝精神,是激勵我們一往無前、奮勇沖鋒的力量之源。”吳指導員告訴記者,通過尋訪活動一點點追尋還原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全連官兵深刻體會到“尋根”的意義和價值,更加堅定了賡續紅色血脈、傳承英雄精神的決心意志。
“一個名字就是一段歷史,而歷史正是最好的教科書。”該旅領導介紹,他們把在“尋根”活動中收集到的資料整理成冊、制作成視頻,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素材搬進課堂,取得扎實成效。
今天,戰火硝煙雖已散去,但革命先輩勇當先鋒、一往無前的血性擔當代代傳承,成為該連官兵攻堅克難、戰無不勝的力量源泉。訓練場上,干部帶頭參加險難課目訓練、戰士在連貫考核中奮勇沖鋒……官兵紛紛表示,一定要把革命先輩的精神發揚光大,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書寫新時代強軍答卷。(楊佳林 吳俊杰 陳典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